《甲申三百年祭》读后感_读书笔记2000字
公元1644年,确实是政局动荡、多变的中国历史上值得回忆和纪念的一年。这一年正月,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永昌政权。 3月19日,他攻克北京,推翻了统治中国277年的明朝。就在这一天,崇祯皇帝和宦官王承恩登上梅山,在衣服上写下了最后的圣旨,并在山亭里自缢身亡。明朝末代皇帝弥留之际,敲响钟声,召集百官,却没有人来。他在圣旨中悔恨自己,责备群臣。他悲惨地写道:“恕我德,鄙我弓,我将上天堂。”罪魁祸首是我,但大臣们都误解了我。我死后没有脸见我的祖先。我摘下冠冕,用头发遮住脸,任由盗贼分我。”然而,好景不长,起义军进京后,四月,主帅吴三桂——明朝驻山海关首领,引入清朝入关,李自成亲率二十万大军迎敌,因战斗失败,撤出北京,逃往西安。 5月,清军进入北京,10月,多尔衮将顺治帝从沉阳带到北京,清朝在中国的统治开始了。崇祯二年,李自成在晋县发动起义,屠杀官员。十六、十七年,历尽磨难,但他坚持了下来,几乎成就了他统治大顺朝的伟业,进京仅仅四十天,就兵败离开西安,次年被湖北省铜山县九宫山遭武装地主围攻杀害。他的成功失败了,一切都毁了。
公元1644年,干支令甲申年。郭沫若于1944年3月10日写下《甲申三百周年》,文章称之为明末农民革命的“一大悲剧”。 “李自成自然是悲剧大师。悲剧的意义特别深刻。”
《甲申三百年》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叙述了明朝的灭亡和李自成事业的失败,剖析了崇祯和李自成这两个悲剧人物。谈到崇祯,郭先生在文章中说,“历代改姓时,亡国的君主常常受到诟病,崇祯皇帝是个例外,他赢得了后人的同情,这在李自成的” 《登济谕》又说:“皇帝不甚黑暗,孤立而有很多野心;事实上,崇祯皇帝是很有问题的,他看似想要成功,但他的方法却始终走在错误的道路上。在他刚继位的时候,他也很“专断”,将魏忠贤和客家人排除在外,但转眼间他就依赖太监了,军事国事上,关键人物的兴衰往往随心所欲,飘忽不定,容易上当受骗。至于老百姓,虽然屡次颁布“罪谕”,号称爱民,但嘴上说着实则不然,内部腐败,再加上干旱、蝗灾等自然灾害,自然就加速了人民造反和明朝灭亡的进程。据史书记载,连年的灾难导致人们吃树皮、土、石头,后来又开始残民。针对这样的灾难,虽然崇祯亲自率领其臣齐豫多次,也减少饮食,退出应酬,但不听“搜臣助臣”的建议。正如郭先生所说:崇祯皇帝平心而论,是一位非常“严谨”的名誉专家。他是最喜欢颁布“罪孽法令”的人。他还喜欢时不时地调侃减少吃饭和退出娱乐。然而,当李自成离开北京时,他发现金库的钥匙还是原来的样子。老镇金库里有三千七百万元宝已经多年没有动用了,全部元宝都是五块。一百(十?)两,刻有永乐字。王室不愧是最大的豪门家族。如此巨额积蓄,若能用来帮助天下豪门,可以用来减少两次《罪诏》数量,减少两次御膳,减少提款。天乐两天,不会酿成悲剧。不过,毕竟是请文官做文章,要金库提供钱财就很难了。无情的天灾就像一个笑话,顽固地捉弄那些想要赞美的人。就这样,崇祯十七年之后,明朝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也是一个“光说不做”的问题。 ”,最终沦为“孤独者”。
谈到李自成的悲剧,郭先生在文章中指出,起义军领导人来到北京后,“一切都好像陷入了过度的陶醉”,“神志不清,头晕目眩。大家都以为天下很平静。” 3月19日至4月29日,李自成
抵达北京后的40天里,牛金星摆出“玉带青袍圆领,出入招待宾客”的宰相架子,忙着准备登基的事。仪式;而一等将军刘宗敏却整天胁迫贬官,搜查赃款。其次,数十万大军驻扎京城,掠夺百姓财物,尽情享受。就连那些在邱国没有违反过的军规,也一一抛在了脑后,彻底忘记了。敌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只派了几千名士兵到山海关镇守。这可以说是麻痹、轻敌到了极点。第三,李自成俘虏了吴祥,命他给儿子吴三桂写投降书,刘宗民却绑架了吴祥,抄家,还带走了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就这样,还在犹豫的吴三桂终于被迫造反,导致事态急转直下。
据一些史料记载,李自成的自律非常严格。连明朝都说他“不善酒色,劳苦劳苦,与属下同甘共苦”。他到北京时“不着毡衣,骑黑驳马”。据说他也在北京。宫中“头戴尖毡帽,身穿蓝布马褂”。但叛军首领进入首都后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然,李自成也不能免除自己的罪责。更致命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得力助手。牛金星、刘宗民等前辈肆意妄为,天下太平,得意忘形。情绪高涨,完全没有居安思危的心理准备。难怪堤坝决堤,我不知所措。
李自成的悲剧就在于,胜利之后,他再也听不到冷嘲热讽,反而相信了牛金星的诽谤,是对朋友牛金星的背叛。他杀了能出谋划策的将军李严,重蹈了封建王朝开国君王的杀戮。英雄的错误。李彦,河南省杞县举人,是一位素有“文武双才”、“善行仁义”的知识分子。崇祯十三年参加起义军。李入群后,劝李自成“尊贤礼,除暴愍民”,“假装仁义,禁兵杀人,以大事得民心”。 ”。他帮助李自成进行宣传,赢得民心。他取得了许多成就,建立了伟大的业绩。遗憾的是,进京后,李自成“不介意”李严的劝告。他那种“受人善意”、“凡事由大家来做”的作风也消失了。当牛金星、刘宗民等人隐隐陶醉在胜利锣声中时,李严曾就四件事进谏并提出不同意见,其中有两条重要建议:严明军纪和征召吴三桂父子。这原来是一剂良药,也是一剂醒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是“我无知,不太高兴”,于是他说:“我知道,但做不到。”最终犯下了无法挽回的错误。
“以过去为镜,可以看到兴衰。”甲申时期已经过去了三百六十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中央党校作《学习与当前形势》讲话时,曾以极大的诚意告诫全党:“全党同志一定要以这些傲慢和错误为鉴。最近我们刊发了郭沫若有关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告诫同志们不要重蹈以胜利为荣的错误。去年,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牢记“两个必须”。今年,温总理重申了“甲申三百周年”,告诫全党不要犯得意忘形、腐化堕落的错误。诚实地以史为鉴,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更足智多谋、少走弯路。今天重读《甲申三百年大典》,我想至少有以下五个启示。
1、不要犯胜利后骄傲、自满、迷茫、糊涂、头脑不清醒的错误。 2、不要犯贪图胜利后享乐的错误,导致生活败坏,最终导致腐败和失败。 3、不要犯在逆境时听忠言、激怒言,得胜时狂妄自大而不听激劝言的错误。 4. 不要错误地以为胜利就完事了,放松警惕,粗心大意,功亏一篑。 5、归根到底,底线是不要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错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3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