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在成长》有感
读《自在成长》有感
10月,我用一周的时间读了李子勋老师的《自由成长》一书。当我读到最后一页时,我感觉自己在书中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示,但当我仔细回想时,却又好像一句话都记不起来了。好像我从书中什么也没得到。感觉有点平淡。
因为这段时间没有工作,所以每天散步、看书、做饭,偶尔出去听听讲座、看画展、逛逛街。我的生活非常悠闲自在。只是我觉得自己还年轻,不应该就这样待在家里,偶尔会感到有些焦虑。但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很舒服。这就是我一直追求的生活状态,我应该享受这种幸福安逸的生活。
大学毕业二十多年来,下岗、失业、在职学习、辞职、求职、再下岗、再就业等等,换过很多职场,经历了很多。事情也有点掉以轻心。
毕竟,工作只是赚钱维持生计的手段。虽然赚的钱不多,但如果不生重病,基本生存就不再是问题了。现在是网络时代,工作形式有很多种,我还是可以有机会通过这种方式赚点钱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平静地享受着现在的生活:早上悠闲地散步,然后去买菜,回来学习,该吃饭的时候做饭吃饭,想睡觉的时候睡觉,然后写作当我感觉到什么的时候就在电脑上。写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的一些感受。读了李子勋老师的《自由成长》这本书后,我也想寻找一些生命成长的意义,缓解自己的焦虑。
大约20年前,我在《家长必读》杂志上读过李子勋老师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从那时起,我知道了“李子勋”的名字,也知道了他是一名心理治疗师。我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我刚刚结婚三年,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我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疑问,对婚姻也有很多困惑。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三代人相处都存在很多问题。我夹在很多复杂的关系中,不知道如何处理,感觉很痛苦,常常一个人哭。我在工作中也遇到了很多挫折和问题。我在工厂做的是简单重复的工作,学到的东西没有用。我每天加班,筋疲力尽,收入还很低。再加上唯一的弟弟突然去世,我感觉生活无趣,甚至想过死。
当我读到李子勋老师的文章时,我仿佛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事实证明,很多人在婚姻之初都会面临这些问题。只要熬过这个时期,很多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读完这些文章后,我了解了心理治疗的概念,我开始改变观念,以积极的方式看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因此,每个月我都盼望着《父母必读》一书尽快来到我的手中。读李子勋老师的文章可以解决我心中太多的困惑。至少我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婚姻和婚姻。家人和孩子开始积极解读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再陷入困境,让自己陷入忧郁。
后来,孩子四岁了,我送儿子去幼儿园,离开家,去北京工作,做我最喜欢的编辑工作。我也开始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发展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师从杨凤池老师。我参加了心理咨询课程,并跟随方晓怡老师学习了家庭治疗课程。我还继续订阅《家长必读》杂志。读了很多李子勋老师的文章,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同时也在学习。让自己坚强起来,能够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
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我把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了工作和生活中。虽然还是经历了很多痛苦的时刻,正如李子勋老师所说:“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完成自己”。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在面对困难时变得越来越从容、从容。
去年得知李子勋老师去世的消息时,我感到很惊讶。我以为他很年轻,笑容总是那么优雅。没想到他英年早逝。我想再看看他的文章,在网上看到了《自由成长》这本书,就买来读了。
当我开始读《成长》时,第一天我就读了第一部分《我们生来孤独》。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句子很贴近我的心。我边看边在书上画满了红色的波浪线,颇为有趣。感觉就像在读一句名言警句。但是,我觉得人们的观念和感受是很奇怪的。现实没有改变,只是人们对现实的观念改变之后,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人们也不再纠结和痛苦。
其实这几天看书的时候天气有点阴沉,外面的植被都变黄了,所以我对秋天感到有点伤感。但读了李子勋老师的这本书后,我知道,人生总有高潮和低谷,情绪总有起伏。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平静的生活中,我也需要一些改变,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状态。我可能想改变一下简单重复的生活,出去看看风景,或者和同学见面一起聊天,也许我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幸福。
李子勋老师在书中说:“一个人要想真正幸福,就需要感恩身边的一切,不仅要感恩那些帮助你的人,还要感恩那些让你伤心、让你受苦的人。这样,你的幸福就没有人能夺走!” (P16) 我认为人必须经历痛苦才能达到这种幸福的状态。
越读越觉得李子勋老师的话就像哲学家的思考。有些话看似像心灵鸡汤一样无用,但却发人深省。比如这句话:“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正是为了避免不愉快、孤独、痛苦和无意义,人类才努力工作、创造、恋爱、社交,创造了今天美好的世界。” (第19 页)
以前忙着学习、忙着工作,然后忙着恋爱、结婚、生孩子、养孩子。我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人生问题。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忙着生存,没有时间去想其他的事情。我什至认为思考人生问题是虚伪的。人首先要努力工作,挣钱才能过得好,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
但现在人到中年,看到很多同龄人突然离世,我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当你忙碌的时候,你会感到很累,想休息一下。但当你休息的时候,你会觉得忙碌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忙碌才是活着的意义!
当我的父母在家时,我想起了他们。他们已经七十多岁了,本来应该享受幸福生活的年纪,却总是忙于各种事情。他们早上起床打扫房子,在菜地里忙碌,总是在寻找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不想闲着。我们认为他们的忙碌毫无价值,但他们仍然忙碌。在他们看来,忙碌的生活更容易过。如果一天什么也不做,只吃一日三餐,或者只是等着吃,那么生活会更加困难。
人们不仅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也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中确定自身的价值。在第二部分“自我探索与做自己”中,李子勋老师很好地探讨了人们在婚姻、职场等各种关系中如何构建自己。例如,“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中,你的‘存在’和对方的‘存在’共同构成了一个关系现实。” (第23页)
20多年前我读到这些话时,以为只是心灵鸡汤,并没有什么深切的感触。但现在,经历了很多之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
比如,当我读到《女人从几岁开始做自己》时,我就非常同意李子勋老师所说的:“当一个女人不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不再被社会压迫时,期望、物欲、荣誉,她才能真正做自己。” (P28)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会被一些外在的事物吸引和迷惑,我们有很多欲望,别人对我们有很多期望,这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些期望、物欲和荣誉吸引我们年轻人去工作当我们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可能会停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考虑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
李子勋老师也说过:“真正的自我改造不是形而上的,而是把社会和别人喜欢的人变成自己喜欢的人。” (P30) 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我承认我没有做到。常常只希望维持安稳平庸的生活,常常考虑家人的情绪和需求,很少考虑自己的需求。也许我需要更好地照顾自己,让自己喜欢自己,这样我才能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当我读李子勋老师的《自由成长》这本书时,我感觉李老师真的活得很明白。他的很多话很贴近我的心,引起我的同情,但我自己写不出这样的句子。在写这篇读后感言的时候,我又重读了这本书,仍然觉得里面的很多词我都认识。
李子勋老师说:“时不时地遇见未知的你,是女人一生保持美丽的唯一途径。”我深深同意。我要时时学习,保持自我意识,这样才能不断遇见成长中的自己。这种成长让我感到快乐和充实。李子勋老师的《自由成长》这本书要求我经常读,才能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关于作者
徐小英,高级编辑,湖南省儿童文学学会会员,长沙市作家协会会员。 1994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工作系思想教育专业。 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研究生学历。曾担任团中央《辅导员》月刊下半期编委,主持《家长学校》、《家校互动》、《童年传真》等栏目。 》、《作为一名教师的反思》。 2005年至2014年在湖南鸿蒙传媒有限公司担任图书编辑,历任副总编辑、执行主编。参与撰写《虹猫蓝兔七侠传》、《琪琪柯柯历险记》、《虹猫蓝兔十人组》。拥有《一万个为什么》、《欢乐智趣园》等200余部动漫书籍。 2015年至2018年担任湖南本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媒体主编,现为自由撰稿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