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本色》读后感
《匠人本色》读后感
从书店书架上整齐排列的藏书中拿起这本《工匠本色》。我大概是被书脊上的“工匠”二字吸引了。这让我想起刚当老师的时候,爷爷总是自豪地向别人介绍:这是我们家的“老师”。
《工匠本色》的封面是大片白底,几张漆器、瓷器、毛笔等工艺品的小图,还有规规矩矩的黑色宋体标题。翻开扉页,你就跟随这本书的作者王鲁祥深入大街小巷,走进九位工匠的家和作坊,聆听他与工匠们的对话。作者很少对作品进行详细的描述,大多是简单清新的现实主义。即便是那些精美的艺术品也只是白描,没有任何雕刻。
我的焦点
相比各种工艺品的历史渊源、行业特点和当前发展现状,我更注重工匠的本色:虔诚、严谨、坚忍、创新。
1、虔诚:持之以恒的热情
为了在漆器上雕刻一只小猫,漆器工匠必须在猫的身上绘制至少数万根比真毛还要细的毛发。猫的鼻子是由无数极细的毛发组成的。在线里埋金粉是一门绝活,但也是一项辛苦活。这样的作品需要几年的努力才能完成。但工匠却说:“因为我是基于自己的爱好,怀着快乐的心情来做的。制作漆器的过程虽然漫长,但并不痛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陶世家传人说“命悬一线”,就是一旦开始,就努力奋斗,不冒生命危险追求极致,把自己一生都放在一件事上,用尽一生。磨练你的技能。
他们从事的都是枯燥乏味的体力劳动。同样的动作可以重复一千次、一万次而不会出现任何错误。工匠们持续保持对事业的热情,以虔诚的心对待事物和技术,赋予其灵魂,让手工艺提升为艺术。这就是工匠的本色。
2、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
一个漆盒,即使是肉眼看不见的地方,也雕琢得非常精致,绝不会偷工减料。工匠说,作品的签名是一个人的标记。通过这个人的名字,可以追溯作品的时代,更重要的目的是告诉世人,他是用自己的责任感完成了这部作品。
制笔师用来梳理羊毛的铁梳的齿不仅短了,而且还细了一圈。羊毛的柔软克服了硬度,这使得熨斗改变了它的外观。羊毛的切割更是细致,甚至“挑剔”。羊毛厚度为0.5 毫米。进步到一定的长度,反复去除不适合笔尖的毛,才能在不修剪笔尖的情况下得到好的刷子。 200多道工序,以不辜负每一根羊毛的态度,成就匠心,只有一把好刷子才能完成作品。
一生做好一件事是一种人生原则,追求卓越是一种工作态度。从陶工、铁匠到画家,虽然外壳不同,但核心气质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工匠。他们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近乎自负的自尊,他们煞费苦心地去做,不计成本,但就是想做。力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尽善尽美。这就是工匠的本质。
3、坚持:不懈的执着
真正的工匠至少要经过十年的学习和历练,才能独立制作作品。然而,这些代代相传的技艺往往面临战争、经济危机、新材料和现代工业兴起等各种压力和考验。但还是有人在坚持。
铁壶铸造工匠节衣缩食,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在了收集旧铁壶上。
古美媛采用传统方法制墨。在现代人看来,古代梅园的制墨技术过于繁琐、效率低下,但这正是他们所坚持的,四百年来坚持同样的原料、同样的制作方法。制造品质无限接近我们祖先的墨水产品。因为内心的坚持,数百年的制墨技艺得以完整传承,始终保持着稳定的高水平。
工匠往往几辈子专注一件事,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用实力走出困境。这种坚持和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和文化。当身边的人经受不住诱惑纷纷转身离去时,你就是唯一天长地久的人。能够保持心态稳定,经得起诱惑,就是一种毅力。这就是工匠的本质。
4、创新:经久不衰的法宝
正如制笔人所说,传统手工艺产业要想生存,就必须营造创新创意的文化氛围。一味固守过去、求稳,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会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于是就有了“鸡毛笔”。天目展工匠在传统天目釉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色彩,使作品更加出众。他还将天目瞻的使用范围从单纯的饮茶拓展到食用器皿,并参照青瓷、白瓷的造型制作花器。
毫无疑问,发展是最好的传承。不断融入新文化、不断创新,是传统技艺长盛不衰的法宝。这就是工匠的本质。
读到这里,我明白了,书中所说的“工匠”并不是我原来理解的“工匠”。 “工匠”不是普通的工匠,而是技艺高超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而且必须要做到。一个人到了极致。他们的本性是专注于某一领域,对自己的工作持之以恒、充满热情,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精益求精,不断开拓和创新。
我的感受
事实上,工匠精神并非工匠独有。无论工作多么平凡,只要我们坚守本职工作,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我们不仅会取得工作的成功,也会成就更好的自己。我是一名“老师”,《工匠本色》给我的启发是:
1、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正如余毅老师一直秉承着“一生为师,一生学习为师”的初心。她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本色,在喧嚣中保持冷静,在繁华世界中保持朴素,为师只为教育。让我们集中精力把这件事情做好,让自己和学生“趋于受到鼓舞和快乐,然后就无法进步”。长期致力于乡村教育的新时代典范张玉滚老师,因为虔诚而热情,所以幸福。如果他快乐,他就不会累。
2、教师要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
教师是平凡的职业,教育是慢艺术。它需要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境,淡泊而清醒的心境,来抵御世俗的喧嚣;抵制繁荣的诱惑。宁静的坚持,是力量的积累。静下心来,专心备好每一节课,专心批改每一份作业,专心爱每一个孩子,每天都站上三尺讲台。
3、教师要有一颗锤炼的心。
教师也需要像那些工匠一样追求完美、完美,并为此付出努力,但一定要一丝不苟。教海无边,教无止境。我们只能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号召,“读、读、再读……”,才能拓展视野,成长发展,争取最精尖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达到完美很难,但不断磨练、接近完美的感觉会让你感到欣慰和自足。虽然我不能来,但我的心却很渴望。
4、教师要有一颗创造的心。
优秀的工匠能够在重复中发现巧思和独创性。这就是创造。教育是一项高度创造性的劳动。老师们,只有心中有了“活水之源”,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天之光,云之影”。在尊重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不断融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让自己变得独一无二,并乐于教育他人。
当我合上书的时候,我看到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技巧与灵魂是一体的,用最虔诚的态度做事,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尊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