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走进送别诗》读后感

《走进送别诗》读后感

古今中外的诗人,用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这些诗词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熏陶。课程标准在第三阶段的目标中提出:“背诵优秀诗词、散文,重点通过诗词的声调和韵律来欣赏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节课,老师在贯彻课程标准的同时,还练习了经典背诵先进教学理念——强化整合,提高效率,深入浅出。带领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感受诗歌的魅力。

老师以《告别》为单元主题,进行小组诗歌朗诵和学习。这不仅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和组织诗歌活动来增加积累,而且使他们对小学时所学的告别诗词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总结,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发现此类诗歌的基本特征,是有效的主题单元整合。

首先,以“送别”为迁徙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送别董达》这首诗为重点。 《告别东大》这首诗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一首诗内容的理解,而是从一首诗延伸到一类诗的朗读,引导学生分组作业,比较总结“黄”。 《鹤楼》用眼神“送孟浩然往广陵”、用酒“送元二使往安西”、用文字“送辛坚芙蓉楼”等,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独立,另一方面拓展,在阅读中,我再次被引导去理解不同作者告别时的不同心情。同时,以《明月》为例,拓展了送别诗的“意象”,从而使对这首“诗群”的理解发生了飞跃。这样,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在转学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加强了语文实践。

其次,老师非常重视主要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学会平静地朗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为了磨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对学生进行诗歌创意写作训练。通常在古诗词相关的写作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来重写诗歌。本课“学会使用告别诗”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用“告别诗”创作毕业寄语,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同学们用我的笔迹写下我的心声,写下所有的所思所感,让浓浓的情谊在笔尖流淌、倾泻。这种主动处理方式的告别诗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充分挖掘告别诗的教学功能,让学生不仅能学习朗朗上口的诗歌,还能得到情感熏陶,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从这些告别诗中感受到人世间的真情。

无疑,老师在课前对经典诵读的学习资源进行了精心整合和筛选,选取了课程标准中推荐的送别诗词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恰当地以“送别”作为迁徙主线,将相似的古诗词串联起来。教材中,形成了一本告别古诗小集。在教学过程中,以诗带出诗,以诗复习诗,以诗拓展诗,增加了古诗阅读的数量,拓展了古诗学习的知识面,追求古诗学习的最大化。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理解、背诵、积累,感受古代送别诗的丰富与优美以及古人崇尚友谊、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背诵积累的诗词中的经典台词。这种学习的内容涉及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但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参与、存在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应该具备的知识建构中的学习资源。学习材料的选择和提炼符合学术条件,具有价值。有效的整合,简单、朴实、实用的教学策略和清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这堂课上读了大量的诗词,学得轻松愉快。班额满、内容充实、效率很高。 (共1233字)

徐州市大黄山实验小学阚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28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