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如是我闻》读后感

《如是我闻》读后感

对——漫画《这就是我听到的》的思考

当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好奇的是这个古典风格的书名《——这就是我的味道》。辛老师到底听到了什么?你想表达什么?上网查了一下,发现“如是闻闻”其实是一个佛教术语,出自《佛地经》。原文是“如是我闻,据说是我闻到的。宣扬佛法的人说这样的话,我过去也听到这样的事情。”在我开始读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被这一串“所以我听到了,我听到了这样的事情”所吸引,让我感到头晕目眩,一头雾水。我也查了很多关于《如是闻》的评论和见解,但我还是不明白它的含义。这让我感到有些灰心。不过,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也许这个题目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据我所知,实际上写的是作者辛丰年先生对音乐的欣赏和对音乐的“认识”。

我还记得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经说过,要读懂一本书,必须先读这本书的序言。 《我听到的这个》这本书总共包含三篇序言,其中一篇是本书制作团队对“为什么读”和“如何读”的讨论。由于这篇序言与本书关系不大,所以这里就省略了。以下“序言”由中国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祖强撰写。辛丰年老师并不是真正的音乐理论家。在这里,一个真实音乐家的评价让这本“外行”音乐评论集显得格外有价值。最后的序言是“作者的话”。辛丰年老师在序言中阐述了写这三十篇文章的动机。辛老师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音乐,都值得人们认真聆听、认真欣赏。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够真正欣赏音乐,指出每一个作品,并解释为什么,但只要我们把音乐当作一门艺术来认真聆听,我们总会有所收获。

《我听到的这个》是辛丰年老师的作品集。本书除开篇序言外,共收录了辛丰年老师的《听音乐的真实想法》三十条。辛老师一直强调自己对音乐“只有一点了解”,是个“门外汉”。但正如吴祖强老师在序言中所说,“说到底,音乐主要是给门外的人看的”。真正对音乐有深厚感情的往往是这些“外行”。作为一个真正的“外行”,辛丰年老师的一些琐碎的感受,都能让人心生开悟,想说“好吧”。

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一花一世界》。以这样一部佛教经典为题的文章,就是对几首经典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感受。佛曰:一花是一个世界,一树是浮生,一草是极乐世界,一叶是如来,一沙是极乐,一方是净土,一笑是缘分,一念是宁静。还记得第一次想起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年少轻狂的时候。当时我只是被这句话的优美和流行所吸引。长大一点后,我体会到了“万物皆有灵,众生平等”的滋味。辛老师一定觉得,在音乐的世界里,一首短小的乐曲和一部雄心勃勃的交响曲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一首小歌曲,也能组成一个独特的小世界,具有巨大的音乐价值。

《我听到的》中有一篇文章,标题很有趣。也就是说,音乐是“看不见的画,有声的诗”。在辛老师的文章中,音乐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是体现在生活中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中。例如歌曲《纪念品》。辛老师将这首小品音乐与欧亨利老师的小说(《出租的家具房》)结合起来。深沉而黑暗的旋律,就像熟悉的木犀草的香味,萦绕在腐朽的狭小房间里,在悲伤和绝望中流露出灵魂的芬芳。在这里,音乐不再在耳边回响,而是萦绕在鼻间,久久不散。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感到有点紧张。并不是因为辛丰年老师的文笔尖刻刻薄。相反,辛老师总是用淡淡的平静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这种平静就像大海一样。表面平静,内心却波涛汹涌。辛老师对音乐的认真追求,体现在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里。辛老师不像那些所谓的“专家”那样对音乐进行批评和赞扬;他也不像那些艺人听音乐只是为了娱乐;他也不像现在的一些音乐家,对音乐有着百般的算计。追求效果和效益。辛丰年老师只是一个以自己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细心欣赏音乐的音乐爱好者。被这种严肃性所打动,我在读这本书时不禁变得严肃起来。仔细地一一查找书中描述的每一件作品。正如辛丰年老师所说,“很多音乐作品”让人“还想一遍遍地听,一遍遍地受苦”。辛老师的文章也是这样,让人想一读再读,受其影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71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