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北大才女一等奖作文《卖米》读后感及作者真实故事

北大才女一等奖作文《卖米》读后感及作者真实故事

读完《卖米》后的感想

今晚,我读了北大才女的《卖米》。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着实感动了所有人。因为它是真实的,因为它是感伤的,因为它从她的字里行间都能读出来:仿佛一片青草在记忆的风中摇曳;仿佛看到远处有一个安静的身影起伏;仿佛一抹酸味蔓延到地平线,就像沟渠田埂里的苦菜花……,好感动。同时,我也为英年早逝的作者感到惋惜。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飞花,北大才女。他的原名是张培祥。 1979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山区农民家庭,自幼刻苦学习,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学院,2001年攻读法学硕士学位。非典期间张培祥患上白血病2003年,三个月后,年仅24岁的张培祥去世。

读完《卖米》后的感想

今天,我读了《卖米》一文。

本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爸爸、妈妈生活在农村。他们只能靠种植农作物来赚钱。有一次,她的父亲生病了,女孩和她的母亲不得不把自己种的稻米拿到市场去卖。当女孩和妈妈到达市场时,已经有很多人在卖东西了。一个米贩看着他们的米,问他们多少钱一斤。女孩妈妈想卖个好价钱,说一斤两块钱。米贩说,她可以卖一元八十一斤。她妈妈说不卖,卖米的就走了。后来来了几个米贩子,都说可以卖一元八十一斤。她妈妈还说不能卖。他们只是不停地等待其他大米商人来买他们的大米。她只是继续等待。中午,太阳晒得他们不停地出汗,却又不能去阴凉的地方休息。午餐时,他们吃了从家里带来的泡菜和米饭。到了下午,就没有人来买米了。快收市的时候,一个卖米的过来问能不能卖一美元一斤。她妈妈说她只会卖一美元。卖米的说:“市场没了,价格这么高,谁买?哈哈!哈哈!”说完,他就离开了。后来,女孩和母亲一粒米都没卖出去,也买不到药给生病的父亲。

捂着纸沉思,我了解到农村人的生活非常艰苦。他们只能靠种庄稼养家糊口,赚取微薄的钱。供孩子读书确实很困难。当我们生活在城市里时,我们不用担心吃穿。我们的经济条件比农村好。我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珍惜它!

作为一名学生,我的父母在城里为我选择了一所好学校供我上学。我们学校各方面条件都比农村学校好很多。我要珍惜它,努力学习,天天进步。

读完《卖米》后的感想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真实的故事。与其称它们为“故事”,不如称它们为“事实”!

今天老师介绍了一本小说,名叫《飞花卖米》。文章介绍了一个农村家庭,为了生计和给父亲治病,去市场卖米。在卖米的过程中,他们和商贩们闹得不可开交。讨价还价,秉承着“一分钱一分货”的自信,最终因为小贩不肯以“市价”购买大米,导致大米卖不出去,他终于把米饭带回家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世事无常,有点悲伤。如今,时常有报道称某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并以各种理由,导致消费者时常“喊叫被骗”。被骗的报道不计其数。我常常想,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原本圆润的商人变成了“奸商”?这是一个巨大的好处吗?我想这只是原因之一!各种社会原因也是因素之一。如:虚伪、贪婪、被金钱蒙蔽了双眼。

文中的卖米者压榨农民的劳动果实以获取利润。殊不知,这是一个不明智之举。如果真有失业人员,按市价收购老百姓的大米,并不会断掉自己的财力。这种“高压政策”迟早会让民众感到不满。

这几天,一篇——《卖米》的文章,整个朋友圈都哭了。

我一直以为“多收三五斗”的故事只存在于那个时代的教科书中。没想到,竟然是1979年出生的北大少女张培香。

她挑着米走的十几里街市,首先是一条从贫穷到生活,再从乡村到城市,最后从人间到天堂的路。

她出身贫穷,但也拥有非凡的才华。她是北大论坛上著名的“飞花”。她着有《红楼》等翻译作品近百万字。获得北大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的《卖米》文章,就是她一个人写的。许多文章之一。非典那年,她因白血病去世,年仅24岁。

正如网友评论: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了。那么,我祈愿她一路上如清风如燕,没有烦恼,没有负担,只有一朵自由飞翔的花朵,永远青春永驻!

张培祥经历了怎样的生活? ——

2004年6月,权威文学杂志《当代》以“飞花”署名发表了张培祥的长篇纪实文章《卖米》。随后被《读者》、《新华文摘》转载并引起轰动。

《当代》的编者注有这样一句话:“面对现实的苦难,这位年轻作家的态度是简单的、平静的,甚至是微笑的。有一种只有经典现实主义才能有的平淡。如果飞花还在的话活着,还有多少希望!”

当时,张培祥已经去世一年了。虽然文章发表时没有注明作者的出生地,但我们推测她可能是醴陵女子,并产生了寻找家乡的想法。正是通过这次参观,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卖米》的作者和他的父母为了生存所经历的艰辛,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状况。

飞花(张培祥)的家在醴陵市原转埠乡小西村。父母都是诚实的农民。当他们的女儿出生时,他们并不知道她会成为北大的尖子生,而且只能活24年。在这24年里,她将能够做到很多人一生都做不到的事情:迄今为止,他已经出版了长篇作品《红楼》、翻译作品《无敌》、 《你和你的狗一样快乐吗》等,撰写和翻译总计一百万字。而这一切都是她在业余时间完成的。

在学生时期,她还策划并参与主持了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第一期、第二期。她酷爱下棋,曾在北京大学成立棋社。为了帮家里赚钱、供弟弟读书,她从高中一直坚持打工到大学。她不仅没有交父母的学费,而且她在外打工赚的钱全都贴补家用了。她妈妈说,墙上的瓷砖、地下的水泥、彩电、洗衣机等都是她女儿的钱买的。短暂的一生,她经历了一般女孩难以想象的坎坷……

1

小学:各方面都优秀

半天看完20万多字的小说

随意回答深奥的数学问题

张培祥很有才华。她的姨妈张元贵是一位退休教师,她擦着眼泪说:琼宝从小就很听话,爱读书,记忆力过目不忘。在双塘小学读书时,每当新课本发行时,他几天之内就全部背下来。

她的叔叔黄永仁是学校工会的主管,琼宝经常去工会借小说。

她早上借了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下午又还了。舅舅骂她:“琼宝,你借的什么书?还没看完就给我发了。”

张培祥说,我都看过了。如果你不相信我,我就告诉你这本书的情节。果然,她从头到尾都解释得很清楚,书中的人物一个也没有漏掉。叔叔听后大为惊讶。他没想到自己的侄女竟然有着如此非凡的阅读能力和如此惊人的记忆力。

张桂元还说,有一次,双塘小学组织学生去城里参观。车上的数学老师让车上所有的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只有坐在车后座默默低着头的张培祥终于向老师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

初中:全校第一

考上了重点中学,却上不起学

张培祥,1979年10月6日出生于醴陵市转步乡小西村老宅群。父亲张元贤常年患病,母亲曾在云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她的一只手几乎瘫痪,还接受了乳房切除术。

出生在这样一个贫困家庭的张培祥6岁就进入小学,年仅10岁就即将辍学。好心的叔叔阿姨带她到自己的四分双塘小学上高中。 1991年,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醴陵一中。张培祥的父母得知这个喜讯后心情复杂。他们很高兴女儿才华横溢,考上了市里的一所名牌中学;他们担心在城里读书贵,到哪里筹钱呢?

一家人节衣缩食,终于供养佩祥读完了初一。到了第二年,家里已经没有钱送他去城里的重点中学读书,张培祥只好转学到农村的龙湖中学读初二。在醴陵四中任教的表弟张浩亮看到侄女从一中转学到农村中学。他担心她的学业和前途被毁,于是试图将张培祥转到四中初三。

张培祥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并且非常努力。就像小学时一样,每年期末考试我都是第一名。

3

高中:买不起书

我不得不去新华书店看书

高二的时候我就出去打工了

张培祥从小就喜爱读书。但由于家庭贫困,她没有钱买书。假期里,她会去新华书店,躲在书架后面看书。她甚至多次被工作人员“赶出去”,但她并没有气馁。接下来的两天我像往常一样看书。

进入高二后,父母再也无力承担女儿的学费。张培祥也知道,继续读书会拖累年老体弱、残疾的父母。

开学不久,她含着泪水离开了心爱的校园,踏上了南下打工的旅程。她在广州、株洲等地的餐馆当家教或洗碗、做家务。

张培祥的叔叔、退休教师黄永仁告诉我们:张家很穷。初中毕业后,琼宝打算尽快上技工学校养家糊口。时任校长罗定中坚决反对,坚持让她上高中。罗定中说:我教书几十年了。我从来没有遇到过这么优秀的学生。

张培祥的离开学校牵动着全校师生的心。

罗校长四处打听,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才把张培祥“请”回学校。罗校长说:只要他学习好,一切费用都免。多年贫困迷茫、心情郁闷的张培祥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

她不负众望,刻苦学习,期末考试取得了年级第一的成绩。

1997年8月,醴陵四中传来高考的好消息。张培祥一举夺得株洲市文科桂冠,并以株洲市第一、全省第五的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法学院。

4

大学:白天兼职

晚上自学,创作与翻译并存

1997年盛夏,出身贫困的张培祥带着父母和亲戚朋友凑来的1000元钱,登上了北上的火车。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向父母要过一分钱。

为了好好学习,照顾父母的后顾之忧,从到北大报到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执行自己蓄谋已久的白天工作、晚上读书的计划。

本科四年,她的总成绩在100多名同学中排名第九,并多次获得奖学金。 200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并继续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张培祥读书、珍惜书籍、读书,从书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她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也开始了自己的翻译和创作生涯。她经常去北京电视台帮忙写剧本、策划。她的创作水平和策划艺术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

2003年,《湖南卫视》开办《新青年》栏目。她帮助精心策划了前三期并担任嘉宾主持人。节目播出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反响。

张培祥是未名论坛的高级会员。他的网名“flyingflower”翻译过来就是飞花,是一位超级粉丝。她精心创作的话剧《红楼》一度风靡全国高校bbs红版。

在网络上流行了几年,写过《飞花读红笔记》、《谈红楼》、《红楼十日谈》、《七件乐器》等短篇或长篇集锦。

纪实文学《卖米》荣获北京大学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被誉为“可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优秀作品。

1

天妒英才:《红楼》花谢前落幕

张培祥的作品《红楼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红楼梦》这部作品构思巧妙,结合了《红楼梦》的人物形象, 《西游记》与《大话西游》的故事,时空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又一个诡异的场景,又不失原著的真实性……”然而,书中直到裴祥去世一年后,《红楼》才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全国出版发行。

色彩缤纷的封面上,写着一句很沉重的句子:这是一个北大才女写的气质文学。它以红楼圆人的方式演绎了西天取经的故事。还有关于西游记时间感的大话。不变的是天地之间的爱、怨、执念。佩香是北京大学的才女。可惜,她妒忌才华,生命太短暂。然而,在她短暂的24年里,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无敌————打造优秀团队的17条法则(美国)》和《你和你的狗一样快乐吗?》在他生前翻译过。 《》等国外作品已由新华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并成为畅销书。

她精心创作的《红楼故事》将成为文学史上的又一伟大佳话。为什么一个人总是写不完《红楼》?她去世前只写出了《红楼大观》第三十一回,留下了美丽的遗憾。

最好的花不一定是最美丽的,但最珍贵的花一定是最短的。

2003年初夏,一场罕见的“非典”袭击中国,首都北京顿时笼罩在阴霾之中。从5月中旬开始,裴祥发现自己的皮肤出现青紫或红斑,经常感到头晕、气短、浑身乏力,并伴有发烧。

由于学校不允许学生在特殊时期离开学校,她把这当作一种常见病来对待。后来,她的病情逐渐恶化。同年5月30日,在同学的帮助下,她终于住进了北京第三医院,被诊断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也不影响弟弟高考,她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叔叔,并要求他严格保密。每次家人打电话询问,她都只是说自己贫血。

白天,同学们来医院看望她时,她只是微笑着打招呼。但每天晚上,她都会躲在医院的被子下,流下悲伤的泪水。佩香住院期间,得到了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她帮助策划的北京电视台,以及请她翻译外国作品的部门也表示,他们会不惜花巨资留下这条宝贵的生命。医院竭尽全力,但沛祥的病情却日益恶化,所有手术都无济于事。她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2003年6月上旬,她在病床上写了一封信并发布到网上,表达自己的关心和支持。她的网友还在文中题诗一首:容仲病时不顾浮云伤心。无非是对碧海之爱,对天之恨。我永远是红楼梦中的人。千年月色犹泪,残香含笑化尘。长安昨晚风雨交加,酒前别太走神。 2003年8月27日晚上9点,裴祥去世,脸上带着对人间深深眷恋的微笑,“飞花”真正腾飞了。同年9月2日,秋风瑟瑟,北京大学在八宝山菊花堂为张培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礼堂里挤满了前来吊唁的师生,其中包括法学院党委书记、张培申以前的班主任。央视《今日达摩》主持人撒贝宁分别致悼词,观众热泪盈眶。向醴陵城西转,走到小西村,阳光明媚的山坡上。“纪念馆”里,是一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微笑。

墓碑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导师曲三强为她写了悼词:

“沛翔,你还那么年轻,你带着人生无尽的怀念和遗憾悄悄离开,去遥远的天堂去完成你的文学梦想。也许,在那里你会更自由、更快乐,因为你在远方”世界的纷争和炎热,你不再需要用繁文缛节来装饰自己。或许,这也是一种解脱。我们知道,无论你走多远,你都会听到我们的呼唤,我们也能感受到你的声音,你的微笑,你的举手投足,相信大家的关爱我们都会记在心里。我们真的很想念你,佩翔,祝你旅途愉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4889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