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我的为师之道》读后感

文章中,余老师详细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人民语文教师的教学之道,包括教学之道、生活之道、激励之道等,这些宝贵的教育瑰宝,对于我这样的新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盏明灯。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在这本书的众多理论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恐怕就是余老师教育理论中的“中庸之道”了。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对老师“中庸之道”学习的体会和感悟。

朱友明老师曾说过,“在中草药中,甘草是中庸之道的伟大守护者,而在课堂上,余永正老师就是学生中熟悉中庸之道的甘草树。”我想,朱老师之所以给余老师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余老师在几十年的教学中,在温柔与严厉、庄重与仁慈、尊重与威严之间把握了适当的“度”,就像传统中国人的甘草一样。药,调和。可以减百药之毒,以减少副作用,消除其过失,增加其功效。

作为老师,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都是不合适的。太温和会使学生难以受教育,太严厉又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凡事都要有一个尺度。这往往是最难弄清楚的事情。我们需要学习的是余老师在文章中所说的“严格与仁慈并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打了孩子,别忘了及时揉搓”。

在教育中,严肃和仁慈这两个词常常是矛盾的。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信奉“天地之王,老师”的理念,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是威严、庄严的。只有这样,才能算是别人的榜样。然而,这种观念也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有效性。余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课堂教学的例子。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于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幽默,深受学生的喜爱。至于为什么他如此受学生欢迎,很多老师可能很困惑。在我看来,余老师课堂教学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能在教学中把握严肃与慈祥的平衡点。他在课堂上始终放不下老师的严肃,不把自己当作长辈,坚持教学。实现平等对话。他给自己定了三条规矩:上课不回头、主动向学生打招呼、做好值班职责。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让于老师很快就与各班学生融为一体,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在讲授《翠鸟》和《狐狸与乌鸦》两篇课文时,余老师主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与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个动作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课堂上大家欢声笑语,于老师就是这个课堂上的“甘草”,将学生、课堂、书本知识协调在一起,推动课堂不断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快乐,在课堂上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试想,这样的课怎能不吸引学生,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

圣人孔子的中庸之道的精髓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这个道理我们或许都明白,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实现这句话却很难。我在教学中对此有亲身体会。俗话说“只有差异,没有不好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障碍,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曾指出,“人类的智力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如此,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个体差异,尤其是小学生。智力发展快的孩子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占据领先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智力发展慢的孩子无法赶上。因此,我在带班过程中绝不会轻视任何一个孩子。无论他们的学习成绩如何优秀,我都会平等、真诚地对待他们。书中,于老师以自己做作业、挑担子的经历为例,对个体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即能负100公斤的就负100公斤,能负50公斤的就负50公斤。只要你坚持按照说明去做,根据你的水平,你就可以算合格甚至优秀。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老师要想真正用好“中庸之道”,就必须真正了解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只有这样,他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在教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处于稳步提高的水平。

“中庸”无非就是无谓的意思,它是儒家待人接物的基本理念,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靠中庸之道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书中,我们不禁感叹于老师将中庸之道完美地融入了他五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是一面旗帜,让我在教育的道路上追随教师的脚步不断进步;他是一座丰碑,不断修正我的教学理念,使我逐渐成熟;他是一种永远激励我们每个人的精神。鼓楼区教育工作者学为人师,为天下人做榜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013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