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读后感
《赎罪》读后感
安全地
(轻微剧透警告)
年仅13岁的布里奥妮却充满想象力和写作天赋。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世界毫无经验。在看到管家儿子罗比和妹妹之间一系列令人费解的行为后,他对罗比产生了很深的误解。所以在暂住在那里的表弟被强奸后,布里奥妮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擅自认定罗比为施暴者,导致罗比受到不公正的监禁。
然而,世界局势却悄然来临。二战的爆发让这艘家船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姐姐与家人断绝了联系,罗比出狱后参军,布里奥妮加入红十字会过着自己的生活。惩治。
布里奥妮终于有机会与回家的罗比和妹妹重聚。她愿意弥补年轻时的错误,以寻求罗比和姐姐内心的平静和宽恕。她承诺揭露事实,并尽一切可能为罗比平反。看来这一切真的已经足够赎罪了……
(严重剧透警告)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部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都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可以分析的点有很多。我主要想从人物刻画设计和结构设计两个方面来分析。以下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件事。
就人物刻画的安排而言,不言而喻,书中最精彩的人物就是布里奥妮。整个故事都是关于布里奥妮的错,但一开始我对主角并没有太多好感。布里奥妮是罗比被不公正监禁的第一人。是她偷看了罗比给姐姐的私信,是她打断了姐姐与罗比的私人会面,是她目睹了姐姐与罗比的关系。泳池边的一系列举动后,罗比开始胡思乱想,这让她对罗比的了解日益加深。可以说,这场悲剧是布里奥妮自己造成的。但我读得越多,我就越不讨厌布里奥妮。作者的人物塑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举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作者描述了布里奥妮如何在游泳池里看到她的妹妹。卞氏的离谱行为令人十分困惑。他主导的家庭剧排练失败后,他很伤心地跑到屋外大花园里一片乱糟糟的荨麻丛中,开始用树枝敲打荨麻。这种鞭打荨麻的心理描写最能体现作者在全书描写中的特点:从第三人称来写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包括所有的点点滴滴的感受,生动地反映了女孩的情绪。作者描述了布里奥妮想象荨麻成了她的敌人,想象自己向敌人发起正义的攻击,想象自己在鞭打荨麻运动中无与伦比,即将代表祖国参加奥运会并赢得金牌。这反映出的是一个正义感非常足的人物,少女时期内心多变复杂,充满幻想,天性敏感而胆怯表达,对外界判断力不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马克柯里在《后现代叙事理论》中提出了这一点:当我们对人物的内心生活、动机、恐惧等了解很多时,我们就能更加同情他们;当我们发现有些人无法像人物一样走进内心世界并对他们做出严厉或错误的判断时,我们就会对这些被误解的人物产生同情。
我想作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用了最多的篇幅来描写布里奥妮的情感变化,让读者看着她一步步步入误会和悲剧。正是这种对布里奥妮的大规模而贴近的描述,也让读者明白布里奥妮的误判是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而造成的,并产生同情之感。从描述来看,作者非常善于捕捉微妙的想法,那些愚蠢的想法(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鞭打荨麻比赛等)都显得异常真实。 (比如,一个叫C的同学,数学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他在饭桌上半开玩笑地说,他想象着所有男生都会把他抱起来扔到天上,然后喊道:“C ,你是我们的男孩。“骄傲!”)这让我们感觉到这种真实的感觉来自于我们自己或我们周围的其他人,让读者想起一些与自己相似的事情,引发情感共鸣,使主角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这种紧密的联系也让读者更加关心主角的发展,从旁观者变成了知情人,更能追随作者的想法。(当然,最后作者受到的伤害更大)
从结构设计来看,结局才是亮点。就好像你不到最后才知道真相,这可以与埃勒里奎因相媲美。 (虽然我一直觉得埃勒里的小说缺乏人文情怀,严格的逻辑线背后失去的是文章的温暖,但我认为《赎罪》在这两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全书的时间跨度从1935年到1990年,但作者在结构安排上并没有遵循时间顺序的布局。作者用了大半的篇幅讲述13岁的布里奥妮见证姐姐和罗比之间的进展,并最终指证罗比的事实,让读者充分沉浸在彻底改变每个人命运的那一天。在第二部和第三部中,将解释罗比在西欧的失败以及他的妹妹和布里奥妮各自的下落。可以说,布里奥妮的童年在第一部就结束了。一开始我很困惑。我承认这一天很重要,但是详细写半本书就太夸张了。幸运的是,作者在最后给了我们答案。
我该如何描述第三部分的最后一页?也许我应该称其为“闪电之页”,因为当我看到最后两行字时,我整个人都惊呆了,仿佛我被一个值得信赖的、有史以来最好的朋友开了一枪。后退:
“英国电信伦敦”
《1990》
天哪,这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看到的一切都是Briony(BT是缩写)写的。这样看来,前面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重新理解:比如文章的“第一部分”可以看作是麦克尤恩小说的第一部分,或者是布里奥妮小说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尾声郑重地向我们解释了这种情况:是的,前面的内容(第一、二、三部)都是布里奥妮写的自传体《赎罪》小说,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最后,布里奥妮开始用第一人称说话。
几个小时后,面对结局,安然想起第三部布里奥妮去姐姐家求和时作者的旁白:
她要去见她亲爱的妹妹。但做出决定时,她却显得心不在焉。
她离开了咖啡店。当她沿着公共空间行走时,她感到自己和另一个自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那个真实的自己正在前往医院。而这个走向贝勒姆的布里奥妮或许只是一个虚幻的幽灵。半小时后,当她走到另一条街上时,这种不真实的感觉似乎变得更加强烈。
1990年,77岁的布里奥妮向读者解释说,她当时并没有去找姐姐。在这个选择的那一刻,她成为了“更真实的自己”,回到了医院。因为罗比在西欧去世的消息传来,她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妹妹。几个月后,布里奥妮的妹妹在德国的一次轰炸中丧生。罗比被带走的那天晚上,这对恋人分道扬镳,再也没有见过对方。
你有没有发现,本书最后的设定非常巧妙地营造了一个“套娃”般的故事结构? 《布达佩斯大饭店》也采用了这种结构。它解决了我一直遇到的一些问题:
罗比只入狱两年。能出来再次见面不是很好吗?这就是他赎罪的方式吗?
现在回想起来,布里奥妮版的《赎罪》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过错的程度和赎罪的深浅在读者眼中是不同的。在麦克尤恩版《赎罪》的结尾(布里奥妮版《赎罪》+尾声),布里奥妮本人也对这样的“狗尾巴”结局表示怀疑,但她内心的情结最终成为主导因素,可能正是这种落差造成了这本书的悲惨气氛:
五十九年来,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一个拥有绝对权力、能驾驭风雨、指挥国家的神一样的女小说家,如何才能获得赎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任何实体或更高的形式可以吸引她、与她和解或原谅她。在她之外,什么都不存在。在她的想象中,她划定了界限,规定了条件。上帝或小说家是无法赎罪的,即使他们是无神论者。这始终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正是重点。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中布里奥妮与姐姐和罗比的最终重逢,是她对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误的最后救赎。她坚信,在小说的世界里,她的妹妹和罗比还活着。
同时,因为全书源于赎罪,所以第一部分的冗长部分也顺带解决了:与第二部分罗比在西欧的失败不同,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段时期,而且是也是一切赎罪的开始。无论是对于布里奥妮还是本书的作者麦克尤恩来说,如果不能把第一部分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如果读者不能对布里奥妮产生深深的同情,那么就没有救赎的可能。
我们来说说麦克尤恩版本的《赎罪》最后一句的效果:
“但我必须睡觉”
这段话的背景是,77岁的布里奥妮在生日聚会后回忆起自己对《赎罪》结局的设计,并表示这也是她自己的赎罪。这句话的信息量一定远远大于其字面意思。不用说,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有点像《情人》美丽的开头:我老了。
我认为传达的信息是布里奥妮已经老了,她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了。更重要的是,她放下了这沉重的赎罪负担。这些痛苦或者悲惨的往事对于她来说都已经过去了。现在最重要的是面对新的生活,而对于当时的布里奥妮来说,就是睡觉。
一整本书的跌宕起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痛苦的过去并没有压垮布里奥妮,正常的生活又开始了。我想这也是作者(无论是布里奥妮还是麦克尤恩)所期望的一种罕见的状态。
我的分析到这里就结束了。现在再看一遍,只觉得还能更深入一些。不幸的是,我只能走到这一步。如果你现在正在阅读我的文章,我希望你能再次阅读原文。第一印象比我的分析要强烈得多。不过,我也估计,看过我的文章的人大概只有两类:一类已经看过了,想看我如何分析和交流;一类是已经看过了,想看我如何分析和交流;一类是已经读过的人,想看我如何分析和交流;一类是已经读过的人,想看我如何分析和交流。另一种是“好奇害死猫”类型,我没有读,忽略了我的提示,所以我就读了。对于后一类,我很抱歉,毕竟我破坏了整本小说这么残酷,剥夺了自己一部分阅读的乐趣,但我还是强烈推荐大家看一下,这让我想起了陈凯歌版《赵氏孤儿》的slogan:虽然知道结局,但我直到最后一秒我仍然担心。
当然,我不知道最终有多少人会再次阅读原文。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已经不重要了。我很满意能够完成这篇文章,尽管还有很多话要说。出来。
但我必须睡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0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