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朔《看上去很美》的蜕变
王朔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创作阶段性,其创作的分水岭是《看起来很美》。 1992年之后,创作过《顽主》、《死太多》等作品的王朔进入了创作停滞期。经过明显的创作突破后,王朔的创作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然而,酣畅淋漓的痞子文风转向晦涩难懂,开始探索人生和人类心理状态,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创作风格。
【一】
具体来说,王朔的创作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特点是明显不同的。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王朔创作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了解各个阶段作品的基本特征。
王朔第一阶段的创作主要从1984年到1992年,这一时期王朔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3部、中篇小说21部、短篇小说6部。在这个阶段的创作中,王朔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商业风格。他的写作主题主要来源于他所接触到的日常生活。他的创作以群体描写为主,善于运用焦点风格。这一阶段,王朔的作品也经历了一定的风格变化。最初,王朔的创作风格以一般爱情为主。他的主要代表作品是《一半是火,一半是海水》,之后创作风格逐渐转向嘲讽。主要表现出明显的痞子文学特征。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顽主》。此后,王朔逐渐告别嘲讽,作品基调变得更加深沉、内敛。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我是你爸爸》、《玩得太过头会死》、《动物很凶猛》等。虽然王朔第一阶段的创作风格并不完全一致。创作上,他的基本风格还是一样的。他的创作理念是反叛传统,通过讲述自己的生活来赢得读者的关注。商业化特征明显。
王朔创作的第二阶段始于1999年创作《看起来很美》,直到现在,这一阶段王朔的作品以心理小说和哲学思辨为主,尤其是在创作后期,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自传式叙事性。方法和个性化的纯文学写作风格主要探讨作者的精神情感。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除了《看起来很美》之外,还有《死后的世界》、《与我们的女儿对话》等,他的作品越来越文学化,不再讲述世界的故事。不再奉行读者至上的原则,而是沉浸在自我我的世界,探索人生的极致。
《好看》是王朔第二阶段创作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转型的标志性作品。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讲述了文革初期主人公方强强和一群孩子的故事。身世,在老师心目中,方强强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方强强在得不到小红花的过程中对小红花失去了兴趣,从而展现了一代人特殊的历史阶段。成长经历。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寻根小说。作者王朔用童年的记忆进行反思,展现一代人的集体无意识,从而探究一代人的生命本源,反思社会人性的根源。
【二】
小说呈现出一种相对静态的叙事方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可以通过叙述过程中的人物变化感受到文本中人物的心理状态。王朔早期作品中的人物叙述呈现出群体描写的特点。王朔笔下的人物都是刻板人物,在人性上表现出更大的共性。以《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为例。张明这个人物表现出了叛逆的生活特征。他对生活感到迷茫,采取任性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物在大多数早期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来到地表》中的十八等人也是如此。它们都折射出世俗化的影子,表现出痞子文学的特征。这显示了作者对世俗文学和公众视角的积极态度。王朔在描写这些人物时,其写作风格是外在的,主要是通过言行,而很少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但在王朔后来的《看起来很美》等作品中,这种群体描述的叙事方式完全被自传式叙事所取代。人物形象比较模糊,缺乏群体性。王朔描述的不再是“其他”。作者王朔通过内心世界的描写来审视自己的个人生活。他不需要给人物形象戴上面具。他笔下的“北京老王”其实就是作者本人。最贴近王朔内心的角色。通过这种自传式的描述,作者和他的人物合而为一。可见,在王朔后期的作品中,人物形象趋于模糊化。不管他的身份是什么,无论是方强强还是北京老王,他们都有作者自己的特点。他不再描写世界,而是描写群像。只需专注于描述自己即可。
事实上,早期《顽主》系列的主角都是作者从读者的角度来选择的。这并非作者本人的本意,从中看不出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然而,后来《看》《真美》等作品中的北京老王等人却是作者内心的写照。作者用自传体的叙述方式来反映他对人生的思考。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是指观察和讲述故事的角度。可以使用视角变换等方法来更好地描述作品。在王朔的早期作品中,他不太注重叙事视角的问题,一般采用第三人称衔接视角来描述。例如,他的早期代表作之一《顽固大师》就是用第三人称视角来描述的。描写上,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观、马青、杨忠的陪伴展开,并使用了大量的对话,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到整个事情的发展以及人物身上体现的典型性。
但《看起来很美》之后,这种叙事视角发生了变化。由于王朔主要以自传体的方式描述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他自然而然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来描述,除了用第一人称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叉的方法来描述。
《看起来很美》小说的叙述者“我”其实和作品中的主人公方强强是同一个人,只不过方强强和“我”并不是完全融为一体。文本中方强强以“我”作为被叙述者的形象进行叙述,让读者在叙述中感受到“我”的冷静。 “我”在告诉自己,就是方强强。讲故事时,表达一种经过加工的情感和感受,陌生化自己的经历,让读者感受到“我”的冷静和思想的成熟。
小说以第一人称来表达个性,描述只有“我”才能看到的事物,体现了一种自传式的叙事。只要有“我”没有观察到的事情,他就会用“应该”的方式来描述。但在描述自我感受时,作者采用了更为细腻、现实的第一人称方式。比如文中出现的“梦游”情节。在这个情节中,作者用叙述者“我”凌驾于主角之上,强调以俯视的状态描述主角梦中梦外所感受到的一切,用压抑的言语。性词汇是用来描述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为了对主人公方强强进行详细的自传式描述,作者还采用了换人的方法,将原来的“我”转变为“他”,真实地描述了主人公内心的混乱和迷茫。叙述反映了作者对自己的冷静审视和认知。这种双面叙事视角和叙事视角切换的方法在王朔后期的作品中十分常见。比如《和女儿对话》中,“老王”和“我”的双面叙事也出现了透视。这种叙事视角使得小说的结构更加复杂,也更容易展现作者王朔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
【三】
不同时代对纯文学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抵御通俗文学的冲击,不少作家再次提出了纯文学的概念。王朔的作品也发生了这一时期的变化。他从早期有意识地将通俗文学商业化转向纯粹的文学创作。王朔创作初期,他的创作是为读者而写的。比如《浮出水面》是为喜欢纯真小说的年轻人写的,《顽主》是为来自边缘社会的年轻人写的。为了适应,他常常用平实、直白的语言来描述普通读者的欣赏。
然而,《看起来很美》之后,王朔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根本性的颠覆性变化。他从痞子文学转向纯文学创作。他不再娱乐读者,而是反映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他沉浸在自己的个人独白中,不再过多考虑读者的期望。王朔创作的纯文学还体现在他对审美形象的追求上。例如,《我的千年寒冷》采用了“虎、鹿、月”等常见的禅宗意象,并将其浓缩成现代意象,体现出一定的开创性意义。
小说的哲学思辨和理性抒情特征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也显着增加。由于《好看》是一部展现作者自由心态的独白作品,所以他不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心理,只需加以利用即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足够了,这使得文字更加明显的抒情性。作者用特殊的笔触描述了特定历史时期儿童的暴力、性行为和死亡意识,并通过方强枪提交给团队。应用中的片段描述了儿童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归属感和信仰的形成,观看电影的片段则描述了儿童将“死亡”作为一种诗意而崇高的体现。
这种现象在《看起来很美》之后的其他作品中也很明显。比如《梦想照进现实》,就用导演和演员修改剧本的片段,真实地描述了作者面对庸俗现实时所展现的内容。无力和迷茫体现了梦想与现实的无情对立。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思考人生的过程和人生哲学,具有浓厚的纯文学特征。
王朔早期的作品带有一定的反叛精神。他通过对传统文化和政治的嘲讽,表达了打破禁忌、否定精神的创作理念。但不得不承认,王朔的叛逆并不彻底。他用流畅的语言弱化了他对传统的反叛和对权威的嘲讽。
在《顽主》等作品中,王朔通过塑造“痞子”等刻板人物来表达对传统文化中精英知识分子的反叛,这也是当时社会语境下普通人所渴望看到的。到内容。在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差距逐渐拉大,这让很多人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这让很多人开始有意识地嘲笑自己的生活,嘲笑自己。王朔的作品正是为了迎合他们的理想而写的。
但《看起来很美》之后,王朔的作品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体现出对传统伦理的回归。与此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己对人生的终极探索。也许正是因为王朔对于反传统的态度。不彻底,大概是他重新考虑之后才变成这样的。关于人物形象,在《看起来很美》中,王朔开始重塑父亲的形象,没有任何嘲讽,而是充满正面的描述,通过“整齐的军装,挺直的腰肢”等句句描述了一个衣着光鲜的形象。士兵。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王朔不再继续开玩笑,而是开始探索人生的困境,思考人生的终极。比如,在《看起来很美》中,王朔借用了方强强来描述特定时代人性的扭曲。与其说他批判了某个特定的时代,不如说他以批判的态度对每一种情况进行了阐述。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这个时代,承担起责任。王朔之所以从方强强的角度来写,也是为了用天真的孩子来通过孩子的视角来体现内容的可信度,让自己的描述更加真诚。
事实上,王朔后来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这种转变。例如,在《梦想照进现实》中,王朔直接用“梦想”的意象来表现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导演与演员的深夜对话,展现了梦想虽然伟大,但进入现实后却变得虚无。这恰恰体现了生命的无奈和作者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探索。
【四】
从《看起来很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朔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事实上,他的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反映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王朔创作风格的转变,体现了王朔在文学危机面前的自主探索,展示了他在文学建设上的努力。
对于中国人来说,文学自古以来就发挥着支撑民族信仰、展现时代精神的作用。因此,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然而,随着新文学的不断发展,文学逐渐与文化分离,逐渐摆脱了它所承载的“道”。文学走向人民的同时,也成为人民宣泄自我、展现个性、体现自我满足的工具。陈晓明指出,这其实可以看作是文学逐渐走向绝境的一种表现。王朔的转变实际上是他面对文学困境的探索和超越。
在这个过程中,王朔有意识地挖掘传统文学中的“道”部分,想要积极寻找承载千年的精神文明并将其发扬光大。从《我的千年寒》等作品中对禅宗形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朔很好地将佛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创作中,而《美丽》中父亲的形象则得到了重塑,体现了王朔硕对以“忠孝”为核心思想的儒家思想的理性思考和阐述。表明他有意识地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益的营养,试图在文学创作中搭建文学与精神世界的桥梁。
此外,王朔的独立探索还体现在他对人性的自觉反思。从《看起来很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朔有意识地将自己对死者的经历运用到写作中,体现出他自己与自己的灵魂之间对话交流的结果,他的创作不再是一个描述“他者”的故事。而是对文学和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可见,王朔自1992年停止写作后,并没有陷入其中。面对文学危机,他采取积极的探索方式,自觉抛弃世俗的创作手法,选择回归“文学伦理”的世界,探索文学。 “看起来很美”的深层含义也因此而转变。
当代文学中有一种“向内转”的写作理念。这里的“向内转”,是指作者在写作时不要过多考虑为政治服务,而应该强调自己内心的情感,自觉地应对处境。对自我体验和个人意识的探索。周小燕在《北方论坛》2001年发表《当代文学的内向与个性化写作》。这篇论文很好地解释了“内转”的含义,意味着如果要实现“内转”,在“内转”的情况下,作者应该多写一些自己内心的情感和自己的感情转移。也就是说,他在创作文学时,应该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写作,展现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
这种新的创作手法的出现与时代的变化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进入了“大文学”时代。传统的创作手法很难吸引受众,而个性化的写作方式可以让读者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体现出一定的新思想,大胆尝试个性化写作是解决文学危机的好办法。事实上,王朔在《看起来很美》创作风格的转变,实际上体现了他“向内转”的大胆尝试。
在《看起来很美》中,王朔摆脱了自我重复的写作危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世界。他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合作主题,展示了他对真实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和探索。这种方式让王朔不仅摆脱了文学危机,而且实现了转型,展现出独特的特色。他的尝试为其他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也让其他作者看到了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如今,作家如何才能保持最初的文学初心,创作出更好的作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读者对自己生活的环境越来越熟悉。不管他们怎么挖掘文字材料,都会觉得不新颖,看起来很相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对它们进行个性化设置。写作是通过个人的精神探索而创作的,这使作品保持新鲜感和活力。
综上所述,王朔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他的第一阶段创作中,他的作品呈现出世俗化、商业化的特征。创作《看起来很美》之后,王朔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王朔不再反抗社会,而是回到纯文学的世界,回到文学的殿堂,开始追寻一些更深刻的话题。由此,王朔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在叙事方法上,他不再采用群体描述的方式,而是开始描述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个性化的叙事。在叙事视角方面,他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从原来的第三人称视角转变为双面叙事视角,并且经常换人。王朔在题材选择等方面逐渐摆脱了商业化,转而注重对人性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
王朔在《看起来很美》创作中的转变,展现了王朔对新时代文学建设的自觉探索。这也对其他作家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为作家进行个性化写作提供了典范和范例。尝试。王朔的转变不仅体现了王朔对自身创作的不断挑战和探索,也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丰富的印记。当代作家或许想尝试从王朔那里得到启发,是固步自封,还是进军未知领域,尝试做一些自己和别人都没有做过的尝试。文学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