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读后感500字
读《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后的思考
这篇文章长达30页,内容非常多。如果你写了、读了,如果字数太少,就很容易变得笼统。所以,我只写对“改必过,但改不能改”这句话的一些思考。
农民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盟友,但当时党内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为了迁就国民党,他们不敢支持已经兴起和正在兴起的伟大的农民革命斗争。为了回应党内外对当时农民革命斗争的指责,毛泽东在湖南用了三十二天的时间徒步了700公里,进行了详细考察,才写下这篇文章。
所谓“纠偏必过分,但纠不能过分”,实际上是为了回答当时的湖南农民运动是否“过分”,是“很坏”还是“很好”的问题。
中产阶级以上社会和国民党右翼认为革命“非常糟糕”;中间派认为,农会“为所欲为,一切不正常,实际上在农村制造恐怖现象”,所以“过分”,“矫枉过正”,“太不合理了”。经过深入调查,毛泽东认为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农民革命“很好”!他说:“孙中山先生四十年来一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农民在几个月内就完成了。这是四十年甚至几千年都未曾完成的非凡壮举。这是非常好的。”
他的根据主要有两个:一是一些所谓“过分”的事情都是土豪劣绅、不法地主自己逼出来的;第二,“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写文章,画画绣花,不能那样”优雅,那么从容,温文尔雅,那么温和,礼让,节俭。革命是一场骚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
由此可见,毛泽东之所以说“矫枉过正,但矫治不能矫枉过正”,是因为农民运动被一些反对者定性为“矫枉过正”,他要反驳这种观点。为了达。就是改写“矫枉过正”这个成语,以反驳这种错误的评价。因此,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从根本上认为,要纠正某件事,就必须用矫枉过正的方法去做。
从这个角度理解毛泽东“过正必过”的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毛泽东(虽然不是同时)实际上认同“过犹不及”的思维方法。毛泽东在1939年给张闻天的信中肯定了“太多就是太少”和“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并解释了“太多”和“太多”的合理性。 “小于”来自质与量的统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5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