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500字
【第1篇】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失败的悲剧和莱文面对乡村危机的改革探索两条线索,描绘了俄罗斯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浩瀚多彩的故事。 《图画》描述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的“拱形”结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小说中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一百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高度赞扬。其成就和影响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它将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立了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另一方面,人们把《安娜卡列尼娜》视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很多人了解了187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领袖列宁读了《安娜卡列尼娜》很多遍,封面都皱起来了。他说:“托尔斯泰能够在他的作品中提出如此多的重要问题,取得如此巨大的艺术力量,这使得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一流的地位。”
一百多年来,各国作家按照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了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的形象始终让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兴奋不已,足见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我花了两个小时看完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拍得不错,但节奏有点太快了。用两个小时来总结安娜的一生,显得如此仓促,让我感到不舒服。人们有些茫然,无法细腻地把握安娜的性格。安娜的一生精彩纷呈,跌宕起伏。如果要像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那样表达的话,电影就显得有些空洞、苍白了。不过,电影也足以体现整部小说的人物特点,因为它抓住了本质。
电影从康斯坦丁莱文这个角色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康斯坦丁莱文的真实身份是列夫托尔斯泰,但他只是一个叙述者。真正的主角是安娜和伏地魔。连斯基和卡列宁是三个性格不同的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
安娜给我的印象最深刻,让我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一个人的看法。 “不了解爱的真谛而死亡比死亡本身更可怕。”这句话一开始我一直无法理解,也许是因为我自己没有经历过吧。然而,低下头,读完了安娜的一生,看着她的行走,感受着她内心的想法,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这是一种追求爱的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爱的精神。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的力量,正是这种力量精神促使了安娜的死亡。
直到最后,我仍然不肯相信安娜会死去并自杀,因为这种做法对于一个聪明的人来说本身就是愚蠢的,但当时的社会却强迫她去死。安娜实在是太可惜了。
可怜的安娜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勇敢的人,但这只能从她对爱情的追求来衡量。正如安娜自己所说:她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我不想批评安娜出格,但她谈恋爱的方式确实很不一样,所以很难避免世俗的看法。
我认为追求爱情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你和一个你不喜欢的人在一起,心里和别人一起生活,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这样生活。接受,安娜当然不会接受,所以她选择了正确的爱情。关键是她的选择是对的,但她却没有做对。她以一种非常愚蠢的方式开始了她的新恋情。当她成了别人的小三,红杏出轨的时候,她的死很有可能……因果报应。更何况,安娜本身太过执着,对爱情的追求蒙蔽了她的双眼。她不仅抛弃了丈夫和儿子,甚至怀疑了自己的爱人。她和渥伦斯基没有很好的沟通,所以她切断了自己的联系。出路。
总的来说,安娜是一个令人尊敬但又可怜、勇敢又冲动的女人。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一生。
渥伦斯基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俗话说,爱国家胜过爱美女。渥伦斯基的一生证实了这句话。如果一个英俊成功的男人因为一个已婚女人而晚上失眠,这种情况很容易毁掉他的一生。然而,渥伦斯基愿意为了安娜放弃一切。渥伦斯基原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的想法并不像安娜那么简单。他想要拥有安娜,也想要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这和安娜只拥有爱情的想法不同。于是他在与安娜私奔后,又回到圣彼得堡,用法律手段解决安娜的婚姻问题。
渥伦斯基给了我希望。我一直以为结局会是皆大欢喜。只要安娜等待离婚的消息,一切就都清楚了。只要安娜不死,转折点就一直存在,每一秒都存在。但安娜摧毁了我的希望和渥伦斯基的生活。渥伦斯基本人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我想,如果安娜真的爱他,她就不应该怀疑他。如果她真的爱他,就应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而不是盲目地占有他。所谓极端的东西无论如何一定是安娜的。实践反映。用渥伦斯基的话说,安娜确实蛮不讲理的。
我认为安娜是一个好女人,但我不会爱上这样的女人。人在世上本应幸福快乐地生活,但安娜却追求浪漫和短暂的事物,甚至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实在是太无知了。你看,如果安娜像她那样面对生活,她周围的人会发生什么?她的丈夫将失去妻子,孩子将失去母亲,她的爱人将失去生命的意义。这不是她一个人的事吗?多么自私啊。安娜经常让我为她感到难过,但渥伦斯基总是让我感动。作为一个男人,你必须像他一样。
一看就知道卡列宁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踏实,事业有成,应该是一个好男人。然而,随着我对他的了解越多,我对他的怀疑就越多。也许只是时间让他如此受欢迎。我想可能是因为他伪装得很好,所以周围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好人不会让一个拼命想见孩子的母亲见自己的孩子吗?一个好人会阻止自己所爱的女人幸福吗?答案是不。
所以,最终卡列宁把自己包装起来,大谈经文、大谈信仰,打着基督教信徒的幌子,进行着自己的卑劣行为。他本来就是一个内心恶棍。他骄傲,所以他想占有一切;他骄傲,所以他想占有一切;他骄傲,所以他想占有一切。他是自私的,所以他不能容忍别人的幸福。他心狠手辣,所以折磨他的妻子;他不公正,所以他忽视了他的孩子。我一直不明白卡列宁追求的是什么。我看得出他不喜欢享受生活。难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吗?我为这样的人感到难过。
看完电影,我发现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他们的影子。在我们与人相处的方式中,都有它们的痕迹。我只希望没有人会重蹈他们的覆辙。快乐地活在当下不是更好吗?
【第2篇】
毫不夸张地说,她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她的伟大之处在于她对人生的反思、对命运的探索、对人类的道德告诫,是作者高尚人格的流露。
有人说这是一部反映旧社会妇女受压迫的小说。自始至终,除了看到安娜因为婚外情一步步跌入深渊,最后撞上火车外,其他女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而且,安娜搞婚外情之前,看看作者是怎么描述的:简单、幸福、健康、活泼,什么都不缺,生活就是这么幸福。他不仅生活幸福,还帮助其他家庭调解纠纷。
而且,内心最幸福的凯蒂,是多么的幸福和纯洁,她终于找到了幸福的生活,嫁给了单纯、可爱、善良的莱文。莱文终于成为了信徒,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他其实就是作者本人,从头到尾都是作者自己的话。如果你想了解这本书,就看他的书吧。
这里的信仰宗教,不是像村姑念佛那样单纯地信仰,而是真正认识到他只是圆满神灵的代表,而不是真正的神灵。
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拥有幸福纯真的家庭、幸福的生活,到浪子的介入,绰号是:“爱情”。这份所谓爱情的到来,夺走了她的一切?
列夫托尔斯泰最擅长的不是揭露社会制度,而是对人类道德的自我判断和反思!这里,冲突就产生了,无论是所谓的婚外情还是家庭甚至生活。而这份爱,只是因为对方长得帅,能说漂亮话,而老公又是一个热爱事业的人。这是我们在生活无聊时发现的一点小刺激,就像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吸毒、嫖娼一样。这样的爱情值得期待吗?答案是否定的!
俗话说,有恶因,必有恶果,所以安娜最终撞车自杀了。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错,她不能怪任何人,更不能怪社会制度。
作者不是主观的,他让他写的人活了过来,让他们按照生命的轨迹自动运行。也就是说,真正的作者严格遵循着人生轨迹,安娜的人生轨迹只会以毁灭告终!这是神的旨意。老天爷不能容忍她!
如果说她是被旧制度害了,那为什么旧制度没有害Kitty呢?她也是主角!为什么她的日子过得那么幸福,她却故意让安娜觉得这样。其实她确实是想拍给安娜看,同时也是为了让读者和安娜进行比较。这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技巧!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安娜对爱情的追求一步步走向毁灭,毁了她的家庭、她的丈夫、她的爱人。所以当有人说她为爱情牺牲是多么崇高,是完美女性爱情的象征时,我只能默默摇头。如果这么说的话,《安娜卡列尼娜》只是一部支持婚外情的言情小说。它根本算不上什么杰作,和琼瑶小说一样有价值。那么托尔斯泰只是一个男性琼瑶,或者张艺谋。但显然后两者与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相比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应该知道列夫托尔斯泰这个名字的精神分量。
他在小说中真正思考和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人应该怎样活着才能找到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为我们提供了两种这样的生活方式。
第一类:安娜和渥伦斯基。
渥伦斯基是个浪子,喜欢调情、泡妞。他遇到了一位名叫安娜的已婚妇女,因为她非常美丽。不管她有没有家庭,有没有孩子,她都知道这会对她造成多大的影响。这让他很受伤,但还是比不过自己的情欲,他只好把她泡在手里。所以当这里有人说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情人,多么一个反抗旧社会制度的先锋时,只能说这个人脑子有问题。当然,渥伦斯基后来的觉醒让我们感到悲伤。因为安娜的自杀,他对生活彻底绝望了。为了逃避良心的谴责,他上了战场,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他决心一死。是的,这不是为了放松。和安娜一样,他实际上是自杀的,但一个更男性化,另一个更女性化。但这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如果真的能怪罪的话,他们就不会自杀。因为他们怨不得任何人,直接被自己的良心逼死。
安娜,一个快乐、平和的年轻女子,被渥伦斯基所吸引,最终抛弃了丈夫和儿子,与情人一起生活。应该说,他们最终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在一起生活应该会很幸福。社会并没有给他们太大的压力。最终,安娜因神经症而死!她一直怀疑沃伦不忠,有时怀疑这个,有时怀疑那个,最后为了“报复”沃伦而自杀了!但事实上沃伦一直对她很好。
造成这种神经症的原因是什么?简单,两个字,良心!
第二条轨迹:基蒂和莱文
基蒂是人类中幸运儿的代表,不是因为她嫁给了莱文这样的好丈夫,而是因为她被渥伦斯基甩了!由于女孩的天真无知,她爱上了正派英俊的男孩沃伦,并拒绝了乡下富翁莱文的求婚。而她的父亲,第一眼就看出了渥伦斯基的身份,非常心疼。幸运的是,渥伦斯基被安娜迷住了,甩掉了即将得到她的女孩凯蒂。除了痛苦之外,凯蒂也重新审视生活,不断寻求和探索生命的意义,而一直和她有同样爱好的人就是莱文,另一个就是作者本人。莱文整天都在思考很多深刻的话题,思考如何拥有最好的生活,如何让农民过上美好的生活。他喜欢想象自己有一个多么美好的家庭,妻子贤惠,儿子孝顺,终于实现了。因为他忠诚可靠、诚实善良,最终如愿以偿,与社会制度无关。他娶了基蒂小姐为妻,她非常可爱。
有人说这部小说是一部悲剧,但看到基蒂和莱文的幸福结局后,显然是一部爱情喜剧。仲夏夜之梦,看小说最后的描写,多么温暖,多么有哲理。小说没有以安娜撞车结束,而是以幸福的家庭结束,体现了作者美好的人性观。人类绝对不会像安娜那样毁灭自己,而是像莱文和基蒂一样,在错误中不断反思自己、改造自己,最终完成精神和道德的升华,最终再次变得完美。结合在一起。
我们在轰轰烈烈的婚外情、离婚的同时,又敲锣打鼓庆祝新婚。多么戏剧性的一幕啊!这两个场景交织在一起,就是作者的中心思想,教人们如何幸福而温馨的生活。
婚姻出现问题,都是自己造成的。喜新厌旧、找别的女人(或男人)、婚外情是很普遍的现象。我们国家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只有克制自己,经营好婚姻,才不会出现问题。但安娜和卡列宁却未能做到这一点。安娜对她的家庭、丈夫和孩子不负责任。我也很生气。我对卡列宁的不幸感到难过,但又对他感到愤怒。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61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