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500字
【第1篇】
“表面上看,皇帝似乎拥有传统赋予的权威,他可以为所欲为。”但实际上,皇帝是在群臣的威逼下,以道德的名义,按照文臣所确定的规范行事的。任何超出或违反这一规范的行为都会被指责为“无知和不道德”。万历皇帝曾因此受到大臣们的批评。事实证明,“所有官员之所以绝对服从皇帝,即使没有条件,也绝不是没有目的的。君主制和文官制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皇帝的行为也不无例外地超出了这个限度,比如万历的叔祖父正德皇帝就曾“毫不费力地操纵群臣”,具有“超人的勇气、充分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他曾亲自驯虎,差点丧命;他亲自训练兵马;并带领他的部队投入战斗。凯旋归朝;他给自己封了“威武将军”的称号……等等自然引起了文官们的困惑甚至愤怒,而真正的原因是“皇帝掏空了他们苦心构建的政治制度”。万历皇帝“缺乏他叔叔的勇气、热情和幸福的品味”,只能是“紫禁城里的囚徒”,即参加各种代表道德的仪式。当他郁闷的时候,他只能“用更无聊的方式消磨时间”。一个积极的人有充足的精力,但不能用它来积极的创造。 “从那时起,历史悲剧的根源就已经埋下了。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与人性、社会责任、道德伦理、系统文化语法规则等交织在一起,其复杂性很难在一个维度上解释清楚。而只有拉伸前后的历史年份,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部分历史趋势。这也是黄仁宇提出大历史概念的原因之一。
【第2篇】
仅仅依靠严厉的惩罚是不可能统治我们庞大的帝国(明朝)的。秘诀就在于利用伦理道德的力量,让卑微的人服从上级,让女人听从男人的命令,让没有受过教育的无知的人学会读书。识字的人是榜样。而这一切都需要法院以自己的行动为世人树立榜样。 [1] 因此,当时的皇帝和大臣们经常举行各种仪式,形式庄严而美丽。在这些仪式中,皇帝的许多行为都具有象征意义。其他人则相信这个符号,并决心采取行动使其成为现实。
作为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也在两位母亲和首辅张居正的影响下决心实行强硬统治。尽管他厌倦了重复的活动和一成不变的礼仪,但他还是鼓足了劲去参加。这些仪式力求实现“礼”并建立人们对它们的信任。他接受公务员为他制定的规范,即使它们阻碍了他个性的自由发展。即使他有军事才能,想要离开皇宫都困难,更别说微服出访,甚至亲自出征。然而,张居正死后不久的反张运动,让万历看到了文官的“阴阳”一面:表面上讲仁义道德,(当然也有一些官员真正坚持讲原则,比如海瑞,但毕竟是少数。)暗地里为自己谋取利益。比如张居正嘴上说节俭,但实际上他的生活却极其奢侈。他拥有许多珠宝、字画,还有许多美女。这让万里感到悲伤和愤怒。要知道他虽然是贵族,却没有钱赏赐宫女。他只能记在本子上,等以后有钱了再兑现。从此,他对道德失去了信心,不再有兴趣参加那些仪式,以身作则执行“礼”。他的不作为也促使人们,尤其是官员,暴露出自己的阴暗面,也就是腐败更加猖獗。
我曾经以为传统社会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呼风唤雨。直到看了《万历十五年》之后,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皇帝只是整个制度体系中的一个角色,受到整个制度的压制和控制。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67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