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500字
【第1篇】
我觉得在伦理方面,东方更看重实践而不是理论。老子说:“圣人无言而教”。道德不是用来谈论的,也不是用来解释的。因此,“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论语》,人民文学出版社,徐志刚,序言P3),但整篇文章并没有得出结论。孔子在教导弟子时,总是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只有这样,弟子们才能真正懂得什么是“仁”。也许后来孔子死了,他的弟子也老了。为了让后人能够像大师一样受到指导,他的弟子们从祖先的生活中剪下片段,编成一本书,名叫《论语》。 》。 (当然,这纯粹是我的想象,没有依据)
正因为《论语》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生动再现,所以我们应该用独特的方式去读它。我个人认为风格比较相似的一本书是《晋世说新语》。怎样读《世说新语》?我想大多数人,如果不是为了学术目的(比如写论文或者读读书报告),都不会去分析它的核心,分析某一段话是如何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学术理论的。 —— 我们大多数人将其视为生活的记录,并以悠闲的心情阅读它。我觉得其实闲聊的心情最适合读这样的书。当你读到有趣的部分时,你把手放在手上微笑,你自然明白他想表达什么。也许这比系统地分析加法和分解更好。当然,这是高水平的阅读。我做不到。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所讲的内容,我想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与做学问是不同的。学习可能是纸上谈兵,但做人却只能在生活中完成。当阅读一本教人如何做好人的书时,很自然地要在现实生活中阅读它,而不仅仅是在纸上阅读,并在旧纸上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2篇】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西方的各种理论陆续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就连长期统治中国思想界的儒家思想也未能幸免。经过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概论》课的学习和阅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家思想的根源入手,即孔子的“儒家思想”。论语”。 《论语》大致包括以下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下面分别介绍。
任正非: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体现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仁爱体现在“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中。春秋时期,学问在府,孔子首开私塾。弟子,无论出身,都可以来接受教育。仁在政治上体现为强调“德”。美德的基本精神实质是爱人、帮助他人。孔子将仁引入礼,变传统的“礼治”为“德治”。他并不否认“以德治国”。 “礼治”,他的“以德治国”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他人是仁的本质和基本内容,这种爱延伸到自己和他人,从至亲延伸到普罗大众。
含义:本指“适当”,即行为适合“礼”。孔子以“义”作为道德准则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礼:孔子和儒家思想中的政治和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对培育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它变得越来越重要。它日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绳索,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3篇】
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读得也不详细,但我已被孔子的字里行间所深深感动,为他的博大胸怀和智慧所折服!虽然大家意见不同,但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两千多年来,有哪一位思想家像孔子一样为后人所尊敬和传诵呢?孔子一生连一部自己的著作都没有,但他的学生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却可以让我们受益终生。
汉初,儒家叔父孙通对刘邦说:“儒者难变,而可以维持”。此话一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为各朝代提供长治久安的“承继”之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有50多年了。 “五十岁时你就知道自己的命运了。”在太平岁月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永久的时期”,也是一个自然的命运。事实上,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能保持成功,还能激励人们不断进步。儒家文化所蕴含的对现代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而且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儒家思想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在其历史发展中经历过多次风风雨雨,在命运悬念时,总是说“野火烧不灭,春风又吹” ”,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那就是它超越政治伦理,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立足于生活,积极进取,具有永恒的追求成功的精神。
人生在世,必须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成功。这是天地社会自然社会赋予人类永恒的使命。这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和总主题。
这就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有责任发扬这种精神并向世界展示!
【第4篇】
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里面的句子让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老师已经学会了如何用温和、仁慈、尊重、节俭、让来治理各个国家,老师的求道方式大概与别人很不一样!”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道之道是多么高明。
我发现,孔子在《学而篇一》中,大多讲的是“孝”和“礼”。例如:“子曰:‘父在时观其志,父不在时观其行。三年不改父之道,可谓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对父母“孝顺”。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但他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如果一个人没有做过坏事,但他不孝顺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魏政篇二》中,孔子谈到了治国之法,以及他如何从政。孔子极力主张不要用“力”来治民,而要用“理”来治民,这样民就会服气。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以武服则心异;以理服则无言”。难怪后来很多国家都邀请他做官!
《论语》教会了我如何做人,《论语》中的很多词语也成为了现代常用的成语。例如“巧言灵色”就出自《论语》中的“巧言灵色,难得仁”。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好《论语》,深入领会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