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第1章: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通过朋友推荐,我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出纪录片《敦煌》,这部纪录片共10集,历时6年拍摄。我每天晚上都等着看却看不到,就在网上下载了看。以前,我对敦煌只有粗浅的了解。我只知道,我一定要亲眼目睹这部蕴含千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我也听说,外行因为不懂,只是看热闹。所以我抱着学习的态度观看了这部纪录片,以便以后能够真正体验敦煌。但看完之后真的是泪流满面~~~哈哈!
《探险家来了》
看完第一集,我唯一的感受就是悲伤、愤怒和心痛。王道士发现了这个隐藏了数百年的宝藏,并向政府报告,但没有人感兴趣。另一方面,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只带着一点钱,就带着许多珍贵的经文来到了异国他乡。当中国人民认识到敦煌的重要性,命当地官员护送剩余的经文到北京时,它们只是用草席包裹在马车上,丢失了无数的碎片。相比之下,斯坦因、伯希和等所谓的洋贼则被小心地装在箱子里押送。真是让人心痛啊~~~更何况,一个贪官到了京城后,竟然中饱私囊,将剩余的经文藏在家中。为了不被发现,他将如此珍贵的宝物撕成了两截。好伤心好生气~~~
“收藏的经文、壁画多来自英国,法国人最精,俄罗斯人杂,日本人隐蔽,中国人散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小偷或骗子。我认为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优秀的产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就会被忽视、丢失和毁坏。但现在我们要想看到这些真迹,就得大老远去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才能看到。唉~~~这是一种债吗?人们不远千里去得到一些东西,但我们公民却要不远万里去见识和报答……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这是不公平的。他守护敦煌7年,没有得到任何赏识和奖励,令人十分心酸和沮丧。当这个单纯善良的农民遇到知心朋友时,无论他们是真诚的还是出于自己的目的,他总觉得自己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要怪他,不要怪他,哈哈!
《千年建设》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数千年历史。它有起有落,但至少它幸运地被保存下来。好在敦煌地处郊区,不会受到战乱的干扰。所以~~~做人一定要低调。太犀利的话,难免会造成破坏,哈哈! (开个玩笑,开个玩笑,呵呵)
《藏经洞之谜》
原来,藏经洞前有很多宝藏,但都因战乱而被毁掉了。现在世人所见的东西,最初是出自僧人和普通人之手,用小烛台(光线不够),用一毛钱写字(很慢),一页一页地抄写。真的是太棒了! (好像手抄一页书就感觉酸痛,唉,真是浪费啊,哈哈)。道真和尚四处求经,以求补全经书。看来当时一切都是步行完成的。以小小的身躯在茫茫沙漠中前行,是多么崇高……后来,随着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再需要手工抄写了,所以现在还是需要科技的运用。呵呵!
许多普通人奉献毕生积蓄成佛,以获得内心的快乐和心灵的平静。这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精神寄托。这让我想起了西藏。我听说西藏有些喇嘛很坏,就利用人们单纯的信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好像这个词不太合适,但是该用什么词呢?我不知道,哈哈)。法轮功也是如此……向善的就是佛,向善的就是佛。如果你走向邪恶,你就是恶魔。
由于当时缺纸,所以严格要求我们节约纸张,双面书写。如果写错了,就得写上“redee”两个字,方便交流。回头看看我们,好吧,就以我们医院、我们科室为例吧~~~每天不知道浪费了多少纸张。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还有纸可以写字。想到这里,我就感到愧疚~~~。
《无名的大师》
“工匠不应该学技能,技能是别人做出来的,我是奴隶,我的妻子是官家的仆人。”现在看到,我觉得那些工匠、油漆工、木匠真是太棒了~~~住在露天,吃不饱,穿不饱。却给我们留下了如此宝贵的财富。为了有幸留下自己的壁画,石小玉在莫高窟生活了6年,学习了各朝代的绘画技法。试想一下~~~如果他放弃了,不再等待了,就不会有《千手观音》这幅画了。 “这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所以,这六年一直在磨练他的绘画技巧,也考验着他的意志。真正的梦想不应该放弃。
第二章观看纪录片《敦煌》后的感想
现在的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认真创作、认真制作的电影却很少。有些人是真诚的,但缺乏真诚。如果它们很好但不复杂,那仍然是一个问题。总之,在电视上看到好东西确实很难。大年初一至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纪录片《敦煌》(10集)。我在一集后仔细观看了它。我非常喜欢它,一直想写点东西来记录它。
这几年,一些大制作经常出现在电视上。所谓“大”,自然意味着投入大,但不一定质量高。有的只是营造大场面、浪费金钱的废话;还有一些投资较大的项目。确实有诚意。由于制作者的素质问题,做出来的东西又大又空,浮华,太难打动人了。另外,当今是一个炒作的社会,一切都取决于一个炒作词,比如“震撼、极致”等等。 《敦煌》的宣传口号铺天盖地(如果全部都是这样,人都惊出天地了!),所以看电视时我没有抱太高的期望。但纪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明白我了。
据称,为了这部影片,摄制组五年内九次前往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了近400盘录像带。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传承,制片人会见了敦煌研究院院长范金石等多位人士。敦煌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手稿进行讨论,然后慢慢反思,采用一集一个主角的表演方式。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照片都极其漂亮!关键是——的状态是什么?以前,当我看有关敦煌的电影和文章时,常常会为文物的丢失和损坏而感到悲伤。人在兴奋的时候,难免会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然而,《敦煌》的制片人却有着前所未见的历史观。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非常平静,像涓涓细流一样慢慢地讲述故事,不再让人讨厌,而是让我感动。
影片的定位非常恰当。它并不试图将自己宣传为一个大预算项目。而且,很少有正规纪录片以徐巍的演唱作为主题曲。 《遥远的天空》虽然是一首老歌,但是却被放在了这部电影里。开头的标题非常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人们的感觉。标题中制作人的名字出现后不久就化为沙子,被风吹走了。突然让我感到一丝悲伤。敦煌,我们,一切,终将化为沙,被风吹散……
看起来,这似乎是第一次,那些原本被称为掠夺者的人,被赋予了西方一致认可的“探索者”这个名字(探索者本身就是一个不分性别的术语)。 “探索者”的行动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让人心里感到深深的、尖锐的疼痛,但说实话,看完整部电影后,我对于那些文物被掠夺的事情,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怨恨了。经历了辉煌与沉寂,敦煌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这是最大的悲剧,也注定了后来的悲惨命运。道士王元禄发现敦煌经洞后,写信给慈禧请求保护。有的经文被运到北京,有的被官员挪用。贪污他们也还好,怕事情曝光,这么多年的沙漠环境就被破坏了。把很难保存的唐代经卷撕成两半,好的留给自己,剩下的交出去!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还有美国臭名昭著的华纳,要么是欺骗,要么是购买,要么是偷窃,要么是抢劫,但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并没有浪费它们(华纳毁掉了壁画),被移交或卖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那么其他的在中国呢?它被撕得粉碎,我不忍心看它,所以我想,只要那些宝藏还在,并且保护得很好,那也比被我的浪子毁掉要好得多!让我离题更远一点。在我看来,美并不是因为政治或国家的存在而产生的。美属于全人类。我讨厌一种行为:毁掉艺术品来抬高剩余艺术品的价格!
敦煌的建造历时数千年。在此期间,无数画家、工匠、雕塑家倾其一生创作了这幅杰作。很多人!你可以想象?这么多人倾注精力和心血所形成的气场,该有多么强大?
那些人的很多作品都可以超越当今所谓大师的作品。现在的“大师”对于名利太浮躁了。没有人会像过去的画家那样,在敦煌毕生临摹,只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画出一幅画来。一个小山洞里甚至还留下了一幅小小的壁画。在敦煌,我们看到很多类似吴道子画风的作品。风中武系腰带,天衣飞扬,风吹满墙,曹衣出水……敦煌之美,直指人心。当一个人塑造的时候,你所热爱的、追求的、向往的,不可能和你为了名利而做出的一样!那些制造者与其说是在绘画或塑造粘土轮胎,不如说是在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莫高窟必须有灵魂。它的灵魂是所有这些创造者和后来的保护者灵魂的集合,所以它才能如此感人。这种感动必须超越宗教和国界。华纳一直被称为强盗。我在日记里写道:“我不是佛教徒,但这里天上的佛神太美了,让我忍不住跪下”(这和我看到龙门时的感觉一模一样)卢舍那佛)。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描述人们创造的美。我想到的词是“轻……”我不喜欢798人现在创造的东西。那些人在美丽和金钱之间挣扎。这很尴尬。美可以是优雅的,可以是简单的,可以是粗犷的,但不应该是凶猛的,可以是华丽的,可以是纠结的。电影《敦煌》中,在诠释对中国美学的追求时,用了“隐而不显”二字。我想应该是我想到的“光……”吧。
敦煌舞蹈是一个特别插曲,这里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念念不忘的舞剧《思想之花》。瑛娘弹琵琶的风格,大概也算是对我小时候懵懂心灵的美育启蒙吧。我们的文化中总会有一些东西慢慢的沉淀在我们的心里,成为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影片中还是有一些禁忌的。只提了张大千对敦煌的保护,却没有提他对敦煌的破坏!被华纳毁掉的壁画怎么能和张大千相比呢?中国人所受的教育总是非此即彼。事实上,人类是最复杂的动物,永远不应该是单向的。为什么我们不能承认这一点呢?在这部影片中,王元禄的视角和理解与以往完全不同,为什么不能客观地介绍张大千呢?辩证法已经存在了这么多年,我们在宣传上还是要走极端,让那些被赞扬的人不能做坏事?被批评的人就不能做好事吗?何必呢?
有一点让我有点惊讶的是,保护敦煌的人大多都是长寿者。范锦石今年72岁了,正值壮年。 90多岁的学者还健在。由此可见当时的物质环境有多么艰苦。生命的代价并不大,灵魂的纯净竟然可以如此强大!常书鸿、段文杰、范锦石……一一,学者们几乎倾注了一生的心血来保护敦煌。这些学识渊博、实践多年的中国学者,确实值得深深致敬!影片最后一集有一个场景既美丽又意味深长:雨后,天空放晴,一道彩虹直接横跨护法神墓地和莫高窟。中间是他们种植的防护林和源源不断的流水。大泉河,无需多言,这座上帝赐予的桥梁,一直连接着那些守护者的灵魂和莫高窟的灵魂。
我摘录一段评论,写得很好:
雨后,天空放晴,墓地和莫高窟之间竖起一道清澈的彩虹,仿佛要告诉人们什么。陵园对面是莫高窟北区僧人的修行洞窟。它们也是画家居住的地方。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无名大师画出让后人骄傲的不朽作品后,他们常年居住在这个低矮的山洞里,生病、受伤、老去,直至默默死去。千百年来,他们的灵魂也守护着世界上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片尾曲没有歌唱,只有音乐。音乐响起,让人平静又忧郁……
第三章看完《敦煌》的感想
刚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我感到震惊和悲伤,也为古老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我看惯了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当我再次接触到这些深入的事情时,我感触很深。这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不可多得的精神滋养。追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陷入深思,被深深吸引。记得以前上学的时候和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读的书很多,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读的书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时尚”。他们与经典无关,与灵魂无关,没有深度,而且很浮躁。读的书让我浮躁,人也变得有些迷茫和浮躁。最近,我开始深入阅读报纸,关心国家大事。我再次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惑,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幸福,非常有成就感。人生就是一次次的迷茫和一次次的清醒。在这个迷茫与清醒的轮回中,我感谢一直陪伴在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感谢书籍跨越时空的指引,感谢类似于《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光治愈了一切伤痕,沉淀了智慧的人生!
第四章看完《敦煌》的感想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摄得非常仔细、工整。我看的时候,微微有些感动:因为题材本身,因为徐渭的主题曲,因为张楚河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工整,因为周兵、徐渭、张楚河勇都是在古丝绸之路上长大的……更因为:周兵一直在拍纪录片,张楚和徐巍一直在制作音乐。
周冰导演是《编年史》的原制片人,因此在制作纪录片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我想在这里记住“编年史”。是《东方时空》中我最喜欢的分栏。每期将播放一部纪录片或故事片。然而,《东方时报》先是修改了版本,然后更换了主持人,最后更改了播出时间,逐渐淹没在荧幕中。当我听说站里要改版的时候,我很头疼。为什么我们电视剧制作人总是要修改版本?是观众不耐烦,还是我们更不耐烦? 《动物世界》的寿命很长,之所以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因为它没有改变。就连音乐也和十多年前一样,人们仍然喜欢看。
我喜欢看电视,但看电视的次数越来越少。现在,屏幕上,玩完选秀,我们玩明星,玩完明星,我们玩相亲,一波又一波,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变得越来越难看。我承认我也是做无聊节目尤其是娱乐节目的人之一。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尤其是直播前的兴高采烈,调光时的一束追光灯或者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声音。对话可以激发工作热情。如果某个时候换了摄影机或者导演,我就会觉得不对。巨大的舞台和同事的团队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灯光和音响也像灯光一样绚丽多彩。但演出结束后,音乐依然萦绕在我耳边。舞台上顿时空无一人。听着同事们收工的声音,看着漆黑的舞台,我的心比舞台还要空虚。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下面,只有幻觉的飘过的云彩。
此时电视吸引我的并不是作品的世俗性,而是其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纪录片。
纪录片的拍摄时间很长,拍摄过程也很枯燥。拍摄周期短则几天,长则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早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的要求比较高,所以相机必须搭载大机器才能捕捉到小机器无法捕捉到的深度感。大型相机重达20多公斤,每次拍摄需要携带好几台相机。每天,几个小时。返回后,材料的选择率基本上是1/10或更低。现在我还记得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带着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相机和三脚架去一个地方旅行了很多天,拍摄纪录片。
与前期的劳累相比,纪录片的后期也下了很大的功夫。首先,对稿件的要求非常高,因为镜头太多,每个镜头都需要录制并与声音同步。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工作到深夜,因为白天剪辑室里人太多,我们坐不住。但到了晚上,没有人抢剪辑机,也没有噪音打扰我们,工作起来很舒服。我喜欢这个过程。我不知道为什么。虽然很累,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当电影结束时,我的眼皮几乎睁不开,但这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因为我可以坐下来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我的劳动成果。
打下这几个字,感觉时间仿佛回到了十年前。确实,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影师,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努力、用心地拍摄几天,然后通过我们的双手,将它一一变成电影,交给他们。名字一一列出。这样的工作再累也很有趣。
与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喜欢看纪录片,安静地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小时候就喜欢看纪录片了。”但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给纪录片更多的时间呢?
我想到了阳光卫视和杨澜。别的我不想多说,我只想说:无论如何,杨澜创办的阳光卫视给了我们第一个人文地理纪实频道。或许她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频道在华夏的命运会是怎样,但她确实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今天,谁还会像《鸭子的故事》中那样继续拍摄小鸭子呢?
所以,周兵他们只要继续拍电视纪录片,就足够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