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这颗心读后感
第一章修好这颗心读后感次,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节目,佛教大师星云法师做客《论道》,与龙永图老师探讨如何做人,如何看待世间的欢乐与幸福。人生的忧愁,坚持和幸福。他讲了一个关于一个学徒折断了他师傅种植的名贵兰花的故事。徒弟想师傅一定很生气,就跪下求饶。大师说,种兰花是为了美化环境、供养佛,不是为了让人生气。星云大师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快乐,不是为了烦恼、生气。听了这个故事,我有了深刻的认识。古代一位高僧曾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忧无虑,便是好”。世界上的时间。”人类就像蜉蝣,沧海一粟。我们是那么的渺小,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是那么的短暂。为什么要担心自己之外的事情呢?我们呼吸的每一刻,四个季节都在变化。春花、秋月、夏风、冬雪,都触手可及。我们应该以知足的心、平常心、感恩的心去生活,对待外界的事物不要太执着。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凡事都往好处想。那么我们的心境自然就会豁达,我们就会心满意足,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意义!一个人只求世上好的东西、好的环境、好的朋友是没有用的。他必须首先为自己谋求美好的事物。只有从心出发,你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当事情好、人好、言语好、一切都不好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美好时光!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生气,也不是为了烦恼。就像夫妻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养育、朋友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果我们能学习深代禅师的“我种兰花不是为了生气”,就不会有彼此之间的误会和争执。当我们微笑,看着对方的眼睛时,笑容灿烂;当我们互相夸奖,听到对方心里时,夸奖就闪闪发光;当我们伸出手去支持并感受到对方的温暖时,笑容就会闪闪发光。双手发光;当我们安静地倾听时,在对方的感受中,耳朵是发光的。因为有动力,普通众生也能拥有光明的人生。我们应该以知足的心、平常心、感恩的心去生活,对待外界的事物不要太执着。凡事不要斤斤计较,凡事都往好处想。那么我们的心境自然就会豁达,我们就会心满意足,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意义!一个人只求世上好的东西、好的环境、好的朋友是没有用的。他必须首先为自己谋求美好的事物。只有从心出发,你才能感受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当事情好、人好、言语好、一切都不好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美好时光!我喜欢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理解生活。流星很美,白天也有流星,但是白天没有人注意流星;夜晚的流星,因为黑暗的来临,凸显出耀眼的光芒。所以不要害怕生活中的黑暗和挫折。黑暗中的光明更加可贵。如果你不断地锻炼感受、冥想、思考,培养观察的人生态度,即使在车水马龙的人群中,你也能有顿悟的时刻。李宗盛写了一首歌《凡人歌》,你我都是凡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整天奔波劳累,没有片刻的闲暇。既然每天都在奔波,不如静下心来做一个快乐的自己。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幸福,为了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了过幸福的生活,为了学会感恩,为了学会幸福!第二章:修此心,是一个很禅宗的话题。光这个话题就足够一个人理解一辈子了。
作者星云大师是禅宗临济宗传人。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启迪心灵、净化灵魂的方法。读后令人深思。修此心,顾名思义,是指此心而不是彼心。是人的本心,是不被感染的心,是人本善的心。但这种本质上善良、“一性一相似”的“喜相缘”已经离我们很远很远,太久太久了。内心的平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西方人有一种俗话说“天比海大,人心比天大”,想象一下,拥有这么大的人心,安身立命是多么的困难,安心不仅让我们普通人有烦恼,就连禅宗公案中记载了这句禅语,有一次,禅宗第二代祖师(二祖)慧可大师到少林寺拜见第一代祖师(祖师)达摩祖师。慧可的第一句话是:“请为我感到安心。”达摩回答:“拿走你的心,我就会为你感到安心。”慧可说:“我的心找不到它(心找不到它) )”,达摩说道:“我已经给你安装好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遇到贵人和大师,你会感到安心。你要靠自己才能安心,才能找到这颗心。这颗心去哪儿了?不是名利,是声色,或者是算计别人,勾心斗角,勾心斗角,争强好胜……佛经上说:心不安,能毁一切善法。所以,想要修复这颗心,首先就是要找到这颗心,找到它,把它放到家里,安稳的放在它,稳定它。达摩十年面壁,找到真心,证悟成道。凡人必须花费更多的时间或者一生去寻找这颗心。寻找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如果你找到了正法,你就会得道。如果我的心安定了,万一天塌地陷,我又能怎样?只有心安了,才能处处安全。佛教界对于心稳定后是否应该禅修有一个争论。相传南北朝时期,禅宗第五代祖师弘忍法师正准备将皇位传给弟子。当时没有竞争职位,但大师还是想了一个类似于竞争职位的方法来解决继承问题。他告诉弟子们,每个人都应该写一首诗(一首有禅意的诗),谁写得好,就将衣钵传给他。其中最争气的弟子神秀作诗云:“身为菩提树,心为镜台,时时勤拂拭,以防尘埃。”这句偈子强调的是修行、修行、修心的意思,但是师父读了之后却不同意。后来,禅寺茶楼的厨师(火头和尚)惠能也作了偈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无一物,何以能得?”造成灰尘。”据说惠能是文盲。在佛教体系中,智慧与识字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首诗最终赢得了大师的称赞,因为这首禅诗强调人应该发挥自己的初心和本性,而不是刻意去做任何事情。这种超然的悟道心态,更符合禅宗的悟道境界。于是大师最终将衣钵传给了惠能。此心要不要修,如何修,仁者有不同的说法,智者有不同的说法。这个问题的争论不是人们视力不好或者视野不够宽,而是立场和角度不同。如果你站在某人的背后,无论你的视力有多好,哪怕是1.6,你也只能看到这个人的后脑勺。横向看,其形如山脊,侧面如山峰,高低远近各异。这就是我们正在谈论的。星云大师强调修行修心,开出三十二种修心“药”,包括羞、悲、喜等。
星云大师的用意非常明显,而且用意也可以说是好的。善念越多,恶念就没有立足之地。这符合经典中“诸善莫作,诸恶莫作”的宗旨。这三十二种“药”能不能起作用,能不能修心,就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佛陀说,佛只度有缘人。星云大师也说:“种子就是种子,如果你把它放在地毯上、桌子上,它就不会生长,因为地毯、桌子不是它的命运。它的命运是土地、阳光和水分。 ”可见,一个人要想培养这颗心,就必须让自己与“土地、阳光、水”联系起来。只有这样,善良的种子才会在心中生根、发芽、成长。羞、悲、喜等都是人心的品质,或者说只是人心的光环,当然是“三十二心”所无法涵盖的。无异于骑着毛驴去抓鱼,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笑声。第三章:我的上一份工作是在英语培训学校当老师和培训师。学校的院长专业知识丰富,他的课程栩栩如生,给整个教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很多员工还是不喜欢她,甚至有很多员工因为她专横、居高临下的态度而辞职,就连大老板的校长也发现,这个管理员似乎让学校的“火车”有些动荡,一一给辞职的员工打电话,询问他们的辞职是否与教务长有关。几位老师表示,教务长的专业能力很好,但她说话很霸道,“让我感觉很不舒服”。俗话说“火车要跑得快,全靠头带”。我知道这句话强调的是管理者在这个公司的运作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在我的上一份工作中,教务长看起来更像是一位优秀的技术人员。但他却是一个不善管理的人,这让整个学校的气氛变得冷漠、松散。我认为管理者应该学习如何管理人,而不是他们如何把事情做好。关于“管人”,我并没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想法,但我的直觉告诉我,管理者首先应该与下属和谐相处,这样上级传达的命令才能被下属有效接受,并且下属也能快乐高效。结束。直到读书月期间给我们寄来了《修复这颗心》这本书,封面精致,纸张厚实,我爱不释手,在地铁里乘凉了三个小时。看着她,我感慨道:“我和她是有缘分的。”其中一章《包容智慧——心治》讲管理,重点从“心”开始管理。我很兴奋,就像见到了许久未见的好朋友一样。看来她已经知道我内心的感受了。书中写道:“最好的管理是尊重人、与人为善、视人如己、己比己,他是我,我是他,不应有对立。佛教强调慈悲、鼓励。” 、尊重,这些都很好。管理方法。“心”是万物之本。如果不管好根,只管好枝,你的人生一定不会完美。如果你能管好你的心,你的人生一定不会完美。自己的心好了,心清了,一切都正了,心清了,一切都清了。你好,一切都好。这是最重要的管理理论。看到这句话后,我是一个有点震惊,但也很感动。星云大师是一位如此厉害的宗教专家,他创立的佛光山闻名于世,有200多座寺院,千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僧尼,以及世界各地数百万信徒。
一位最有资格的管理专家在分享他的管理经验时,居然说话这么低调,态度也够低的。他认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该是平等的,被管理者也应该受到管理者的尊重。关爱他人,提倡以人如己,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与他人对抗。但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太多的经理担任管理职务。由于权力太大,他们逐渐变得专横、傲慢。他们与下属交谈并指挥他们,更不用说同情和对待他人了。比如自己,引起管理者和下属之间的尖锐对立。有的时候,局势表面平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看起来下属和上司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冲突。事实上,下属心里暗暗不满或讨厌上司。整个团队完全失去了沟通,整个部门没有了凝聚力,就像一盘散沙。它有什么战斗力?星云大师在《修心》中认为,所谓管理并不一定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应该深入群众,引领团队精神。他举了40多年前的例子:他创办佛学院时,即使是“出坡”这样的例行公事,他都亲自讲解含义,以身作则,搬砖搬水。几十年后的今天,想要为星云大师做事的弟子有成千上万,但星云大师不但从不以命令的语气吩咐人做事,反而常常主动为弟子排忧解难。星云大师认为,最好的经营是先与对方树立“生死相随”的观念,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力量。确实,根据我最近的工作经验,我非常同意只有最好的管理才能发挥最大的综合实力。七八月份我在晋江跟顾老师、夏老师现场辅导时,发现有的网点的服务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则效果甚微。如果一个分支下的两个分支表现良好,那么整个分支也表现良好。相反,也存在分支机构下属所有网点服务提升效果不明显的情况。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并不难找。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管理者的作风。如果管理者能够贴近群众、与下属有效互动、重视项目,整个团队就会更加强大。在领导的号召下,大家齐心协力,改进服务;相反,管理者虽然重视项目,但如果没有与下属的有效互动,或者管理者关心下属但不重视项目,那么每个网点的服务质量提升将非常有限。我想这样的差异不仅会出现在晋江项目中,在其他项目中也肯定会出现“强机车”和“弱机车”的差异;不仅银行领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任何行业、任何企业都会存在不同部门管理水平高低的情况。关键问题是,读完这本书,作为咨询部门的员工,对我有什么启发。虽然我现在不在经理的位置上,但“以诚相待、尊重他人”是基本的经验法则。而且我认为,你的职位越高,你就越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同时,你现在不是经理,并不意味着你以后就不能当经理,也不意味着你就不能从事管理工作。因此,有这么一本好书可以指导你现在和未来的自己,真是太好了。你应该仔细阅读它。吸收!我认为管理并不容易。书中还提到,“管理”其实是考验你有多少慈悲心和智慧。
管理的秘诀就是先管好自己的心。你心里要有时间观念、空间层次观念、数字统计观念、做事原则观念、公众利益观念。只有用慈悲温柔的态度去管理,管理好自己的心,让别人和你一样,真诚待人,谦虚平等地对待别人,才能完成管理的“功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谢公司给了我这么好的一本书,让我在人生的旅途中获得了很多的生命营养。期待公司下个月的下一本好书!第四章:《修此心》是星云大师与刘长乐老师轻松对话,阐释佛教对生命、人性的诠释。这是两人关于人生哲学、做人原则的对话。虽然都是清楚的无常理,但我只能明白其中之一,而不能明白另一个。我很难理解表面的理解,却很难深入其本质。正因为平日缺乏深入思考,言语很容易理解,但付诸行动的概率几乎为零。文章提到,修心就是多注重行动,而不是不行动或少行动。想到这里,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有时人们会迷路,通常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自己迷路了。前一段时间,我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经常感到害怕、焦虑,并且很可能伤害我亲近的人。问为什么?没有答案,因为我根本没有面对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只是在逃避,盲目的逃避。对于我们这些在城市中被竞争、压力、浮躁所包围的人来说,真正的静心并不容易,但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滋养内心的爱与善良,就像书中两位智者所描述的那样。与真实的自己、与世间一切生命建立深厚的友谊更是难上加难。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经常提到情绪管理,应该是指学会控制自己的思维,而不是相反。幸运的是,我没有让这种状态继续下去。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冷静下来,然后努力分析自己,找到问题的内在原因,调整看待问题的视角,加强自己的执行能力……,虽然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我不得不冥想,但我很快找到了方向,摆脱了影响我的负面情绪。这个过程有一种师父点悟的奇妙效果,我感到无比的快乐。阅读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冥想修心的过程。如果你“静心”,一切皆有可能。第五章:以前我大多从消极的角度理解“无常”,总觉得“无常”就是苦。今天,我有机会阅读了星云大师和刘长乐老师的互动新书《修此心》。每一句话都充满智慧。任何物体的存在都有其使命,而人生命的意义就是使命感!而正因为无常的存在,我们才应该珍惜当下,以免无常来临,还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时后悔莫及。所以,无常不是消极的,而是极其积极的、非凡的。读完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我此生的使命是什么。我智力和力量较弱,但我希望怀着善意成为一个智慧的传播者,把智者的智慧分享给有缘的人。积极地在“无常”中寻找自己的未来:未完成的事情尽快去做,免得无常来临,你的抱负无法实现,你的愿望无法实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