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1000字

第一章:读完《论语》1000字《论语》中关于友谊的概念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但有一件事似乎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群人之间的关系。朋友们。就是几个人互相成为朋友,群体生活。不仅有简单的两两通信问题,还有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问题。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友谊概念,由于《论语》主要记录孔子的思想,我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认为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看《论语》,我只找到了两个地方。一处是“本土贫瘠。子曰:‘幼无孙,长大无言,老而不死,贼也。’” ”他用棍子敲打自己的小腿。党中的一个男孩即将死去。或问他说:“谁从中受益?孔子曰:“吾见其在位,吾见其与师并行,不求利,而求急功近利。”还有一点就是上面所说的。当朋友死了,无处可去时,他说:“来参加我的葬礼。”我不知道如何验证后者,但前者似乎只是孔子“和”的人,而不是他的人孔子有纯粹基于价值认同的“知己”吗?光看《论语》,好像没有。孔子说:“我不认识你!”子贡说:“有什么比认识我更好的呢?”孔子说:“不怨天,不怨人,学自下而上。知我者天!”(宪文)再问一下,孔子的学生有没有可以扮演这个角色的?有时候,师生关系也可以达到朋友关系。我不能不由得注意到颜回和曾参,以前我之所以看书,是因为书到了我的手里,书的主人有耐心等我一口气读完,或者分几次读完。后来,当我知道有公共图书馆等读书的好地方时,我就懒得去翻书目卡了,只是从开放阅览室的书架上抓了本可以看的书。通过网络,我也大致知道最近有哪些新书出版,值得一读。不过,我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会遇到一两本好书简单回顾一下,我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来看。相遇或冲突完全取决于运气。所以我读《论语》只是因为选了《中西名著选读》这门课,所以才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根本不知道人们常说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就像“父母在,就不要远行。君子有胸怀,小人总是忧心忡忡,不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求自己的政府。道不同,不求自己的国家”。路漫漫其修远兮,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三十而立……”我看《论语》这本书,当然不是想寻找儒家修身、齐家的秘诀,我只是在这本书里认识了一个孔子,他是一个孔子。宽容直爽,知道不可能而做到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孜孜不倦教书的孔子,一个吃好不厌、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研究中西的学者们常常将孔子比喻为“孔子”。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了他逃脱。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道不善,恶将浮矣”。翻开《论语》阅读,就像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春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产生了孔子,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探讨了孝道、学术、治国、政治,受到历代君王的高度赞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和言论不一定符合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但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经文却是必要的。第二章:孔子强调孝道。孝道已成为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然而,今天的人们正在衰落。教导他们孝道是非常有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道是做人的根本。子曰:“父在时,观其志;父不在,观其行;三年不改其道,可谓孝”。 “你可以尽力侍奉你的父母;”这就是说,孔子说:“父在时,必察其志;父死后,必察其行;长期不改父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了最大的孝心。这里所讨论的孝道与“父母尽心尽力做事”有些不同。父母虽然可以尽力而为,但在社会上做一些事情,比如贪污、抢劫、触犯法律,让父母担心、担心,就不能算是孝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优秀,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出发点。因此,为父母提供慷慨的物质并不是孝顺的基础。如果你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和教诲去做,你就无愧于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道。在治学方面,孔子说:“孜孜不倦地学习,孜孜不倦地教导,知其所不知,不知其所不知,勤于学习,不求学问。”羞于发问,行于三人之中,必有老师,学识坚定,发问严密,深思熟虑。这不就是一种谦虚、严谨、务实、持之以恒的学术态度吗?在治学方法上,他讲究“以学识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与行不是一回事。”同时,孔子认为“好仁者不肯学,其盲目者愚也。” “如果你爱知而不爱学,你就会盲目。如果你爱信而不爱学,你就会盲目……”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学术是仁信之本。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且若好学,不耻于问。”这是《论语》六篇中最让我感动的两篇。前一篇说,几个人在一起,就一定有一个人。后一句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不要羞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这两句话虽然是两千多年前孔子说的,但“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蕴含着一个博大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接触到。每天和很多人打交道,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的那些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里,有篮球运动员、画家、书法家、象棋大师。有的擅长天文,有的擅长地理;有些充满了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绿色灌木丛中的幼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是那么雄伟,绵延;大海是那么的壮丽,无边无际。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拒绝每一颗鹅卵石;海之所以宽广,是因为它主动地聚集着微小的、不起眼的东西。水。想要有山的情怀、海的深邃,就必须善于吸收普通人身上的点点滴滴的长处。 —— “三人同行,必有我为师。”当然,几岁的孩子不如四十多岁的教育者;普通人也不像历史学家那样知识渊博……但正是这种“不耻下问”,造就了许多伟人。

第三章:《论语》是我国儒学的经典巨著。它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大部分是孔子回答弟子问题后所作的记录;其中一些是对王子、国王和大臣的答复。有官员和各界人士提问;也有一些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了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所记载的言论涵盖了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很多对我们至今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比如“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这句话,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所学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危”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虑,就会愚昧无知,只做梦而不读书,必然会陷入困境。有疑问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论语》,除了那些我们古往今来都耳熟能详的名句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句子。例如:“我学到的东西比我自己学到的东西还要多。”意思是:如果有学生主动带一堆肉干来见我,我就不会不教他。我认为当今社会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热爱学生。这些不需要用物质来衡量。在孔子时代,学生必须施礼才能接受老师的教诲。这足以反映当时封建社会的颓废。又如:“在朝堂上,与下面的官员交谈,就像在和他们聊天;与上面的官员交谈,就像在慢跑;在这儿的时候,你们走来走去,就好像你们在互相交谈一样。”这就是说,孔子上朝时,与下级官员谈话时,谈话是从容不迫的;与上级官员交谈时,态度和蔼;当先生在场时,他说话很尴尬。由此可见,孔子在与不同阶层的人交谈时,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不符,充分说明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另外,从“友人所赠,虽为车马,非祭肉,故不供奉”。 (这意味着,如果朋友的礼物只有车马,而没有祭肉,孔子就不会祭祀),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时的人们对祭祀祖先的重视。不管别人送多少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揭露封建社会腐败的言论,但总体来说,它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国理政的原则。家庭。治国理政让我们受益匪浅。所以,它仍然是一本好书,孔子无疑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第四章:《论语》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论语,可治天下”。由此可见《论语》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近2000年。当然,《论语》已经稳坐了2000年的宝座。直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才开始远离文革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进一步瓦解。 《论语》从此埋藏于世。 《论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他被古人奉为经典,进而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漫步在《论语》的花园里,试图感受其中的奥秘。乍一看,《论语》只是一本语录书,与《毛主席语录》没有什么区别。

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中。 《论语》中最常见的词无非就是道、君子、礼、仁。中庸是《论语》中最容易理解的东西,也是最难达到的东西。中庸是指“对人对事抱有公正、平衡、折中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人的“包容”文化。中庸字面的理解就是:惹不起,可以躲,永远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但过度的“忍”却会让一个民族沉睡。中国古代的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道义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弱点。君子,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词。从小就听过“君子说话而不用手”、“君子观棋而不说话”等话,就觉得君子就像一个愚钝的人。事实上,君子是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自称术语,是理想的“中庸”之人。比如“君子无兵器”、“先言后行”等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君子的对立面当然是小人。小人并非坏人,只是素质不如君子。 《论语》用了大量的篇幅,直白地阐明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如“君子宽宏,小人常忧”,“君子深思熟虑而不比较,相比之下,小人就没有思想。”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曾说过:“小人厌君子,君子当慈悲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多么的悲惨啊!礼法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期,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造成混乱和混乱。孔子礼法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事不成”。礼乐不盛,礼乐不盛,刑罚不恰当,刑罚不恰当。” ,那么人民就会不知所措。”孔子致力于坚持三纲五常,提出“王是王,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百人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以忍受的,还是不能忍受被煮熟的呢?”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念,后来发展成为他的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叫“仁”。 “仁者爱人”,这里所爱的“人”是指上流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宫廷贵族,“不犯上位”,也体现了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作为“仁”的标准:“仁者为人”。郭沫若在《十批判》中说:孔子“这种所谓的仁,显然是符合解放奴隶的潮流的。这是人类的发现。”尽管《论语》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维,但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的经典,我深受其影响!第五章:当今社会,所谓的孔孟老庄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经典也逐渐变得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琐碎与思想的崇高纯洁,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环节。

于丹教授用白话诠释经典,用经典诠释智慧,用现代人对社会、人生、人生的感悟诠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灰色的孔子一旦连接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孕育出来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态度,是道德品质和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的《论语》,我体会到这种智慧是对自己得失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性看待,是一种心态,是融入当今社会的一种理性。一德。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难免会有缺点和不满,也许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能改变的是我们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告诉我们的《论语》的精髓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痛苦。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会错过星星。”承认现实的缺欠,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缺欠的态度。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社交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你可以从你的朋友那里看到你自己的反映。其实,一个人此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像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就可以从这样的外部环境中看到他内心的价值取向。平时,我总喜欢读一些纯文学的书籍,目的也是为了净化自己的心灵,涤荡内心的浮躁。然而,这种对外部力量的注意力转移是与由内而外的“为自己着想”相比的。冷静和沉着“与之相去甚远”。能够把一部经典的《论语》讲得深入浅出,足见作者国学的深厚造诣。在《君子之道》一章中,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的阐释。但书中有一点让我不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灵活的,与时俱进的。

君子重要的不是他做了什么,而是他做事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 “以动机而不是行为来评判人,这是长期被煽动的谬论,它让人想起捍卫道德、道德杀戮等不雅言论。为什么作者会把它放在他所爱的君子身上呢?历史上,他有过这样的经历。”慈悲为怀,手握尖刀,以泪杀人的人多了,莫非也是君子。我不知道该佩服还是同情作者。一个《论语》的信徒,但他无意用自己的快语揭露“君子”的虚伪本质。扪心自问,我还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会用一生去体验、用2.《论语》,众所周知,孔子的经典语录是孔子弟子编撰的这本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今天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启发吗?今天我们的思想还能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影响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写的《论语》。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灵魂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人生观七个方面,以独特的人格视角解读《论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7732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