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今晚跑步时我没有听音乐。我想考虑写什么,但没有成功。我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偶尔,一些文字的片段、生活的片段在我的脑海中飘过,相关的和不相关的,发生过又没有发生的事情,我跑到了最后一公里。我几乎无法说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言归正传,我读这本书的速度有点太快了,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却根本停不下来。我已经很久没有感觉到放不下的感觉了。没有长篇大论,只需一两句话就可以组成一个段落;没有正式的单词和句子,非常通俗易懂,所以读起来很容易,但却有情感。我看的时候,会笑,会哭,会思考,会无奈,会震惊,会感慨,有很多感慨和思考。
巧合的是,我在读这本书的前几天刚刚和LV聊过。他抱怨过去六个月作为媒体人的艰难。最近有几个媒体人自杀了.每天加班.工作量大.黑幕.麻木.他的话让我对媒体行业有了稍微不同的认识。所以当我读到这本书的前两章时,我就想到了做媒体是多么的困难。事实上,柴静在书中几乎没有写工作有多辛苦,只是三言两语就过去了。如果不仔细读或者不是一个不仔细读的人,很容易忽视其背后的艰辛。
其实我不记得以前看过柴静的节目。也许我看了之后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柴静。当这本书最火的时候,我就想:央视有这样的人吗?好像有的。”因为我没有印象,书中的内容对我来说是新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她和她的团队调查的各种新闻事件。当你阅读时,你会情不自禁地继续阅读,就像阅读新闻报道一样。你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发生了什么,当事人怎么想的,哦,原来后来发生了这事那事,然后你就会有点好奇,有一些疑问,有一些想法。
每一章都有不同的感受。无论如何,我是为自己写的,所以我就稍微啰嗦一点。
第一章。万事开头难,做媒体人更难。很多人都在观看。
第二章。其实我对非典印象并不深。初一的时候,我记得超市里的醋都卖完了。 (www.sbkk8.com) 那年6月,我妈妈恰巧受集团总部邀请,去北京住了几天。妈妈说街上空无一人,没有人去故宫、长城。太酷了,想想都觉得可怕。读完这一章,我才知道,当时深入该领域的记者就是柴静。原来我当时的病情这么严重。如果我在现在的单位工作,我每天都会担惊受怕。这不容易,真的不容易。经过。
第三章。我想到了CM,各种心理分析,但他们只是一群追求真相的记者。他们挖出了部分真相,但也有一些事情很难揭开。环境对人,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影响很大。很容易忍住内伤。他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来发泄和表达。天真无邪的誓言既感人又悲伤。我认为人心既复杂又简单,但并非不可理解。柴静在书中多处提到了她童年的事情。我想这些事情对她的影响是很大的。三岁就显老是有原因的。
第四回。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
第五章。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这个社会不再把同性恋当作一个特殊的群体,能够像世界上有白人、黑人、黄种人一样对待他们。它只与爱有关,与性别无关,它只是关于爱,而不是性。现在这个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提到,而“基友”这个词这两年也很流行(即使在这个话题上,男性也比较关心),但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被嘲笑在别人看来,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如果我是同性,我会如何看待周围的人?我真的会接受吗?很多人谈论同性爱情总是用一种神秘又恶心的语气,小心翼翼,生怕触碰什么。我感到有点悲伤,但又有点希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1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