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3000字
边城读后感3000字
我这一生,走过了很多路,走过了很多桥,看过了很多云,喝了很多酒,却只在最好的年纪爱过一个人。
——沉从文
我们都是女人,但我一开始并不喜欢翠翠。
当我十四五岁时第一次读《边城》时,我并不喜欢这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女人。翠翠十五岁的时候,她就在风吹日晒中长大,到处都是青山绿水,一双眼睛清澈如水晶。她就像一个大自然的孩子,有着原始的善良和天真可爱。引来无数爱怜。
但我当时并不喜欢它。我觉得这个女人太单纯了。这是她保护自己的盾牌,也是一次又一次刺伤深爱她的人的利器。她对世界的无知,她的矜持和无知,都化作了致命的线索,导致了最后的悲剧。唯一萦绕在我记忆中的就是最后悲伤的结局,一如同名改编电影的暗淡温暖基调,却又隐隐透着烟水的冷意。
这是一个我从未理解过的故事,也是一个我从未理解过的世界。作者笔下的茶洞山城只是湘、川、黔三省交界处的一个边陲小城,但在故事中它似乎真正成为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安静角落。在那个瞬息万变、朝代更迭的时代,无论别处的人们如何不幸挣扎,生死存亡的恐慌感在这里似乎从未弥漫。热闹的小河街,妇女聚集的吊脚楼,负责摆渡的老船夫,都会慷慨地接受路人递来的一个铜盘,然后转上一大把烟叶。在那里,即使是最受世人鄙视的妓女,也“总是那么诚实”。他们可以为了生计招待川商,也可以把所有的泪水和快乐紧紧地绑在归期未定的水手身上。她们有着古代女子“劳一生休,一日享乐”的勇气和无悔。 “相比城市里的君子,有道德、有正直的人更值得信赖。”这样的水土和民俗所培育出来的绿意,如我想象中的朴素,却没有我想象中的勇敢。就像她痛苦的初恋一样,对当时的我来说,只是一场单纯和克制引发的悲剧。对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三角故事,作者抛弃了传统的情节元素。没有出身,没有父母之命,更没有媒人之言。相反,它有更多的民主和放手。但女人还是没有把握自己的幸福。她只能回望碧溪河,带走她的爱与希望。
那时的我并不理解这样的含蓄,也不喜欢翠翠的纯真、善良、不刻意。当这些品质成为一个人性格的全部时,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可爱。于是,我离开了这个故事,忘记了湘西的绿意和清澈的白河,继续经历着我的青春。
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打开了《边城》,只是因为怀念湘西的蓝天。故事中的翠翠正在成长,也到了她命运最重要的转折点。最终,她选择了固执地等待,等待年轻人回来,一起摘她最喜欢的虎耳草。故事之外,我也在成长,走过豆蔻年华,面临着少年向成熟的转变。而当我怀着这样的心态再次读到这个熟悉的故事,读到最后一句“这个人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也许他明天就会回来!”时,我心里的悲剧和遗憾还在,但我却感到一种心里稍稍松了口气,也不再太执着于有情人因为那些巧合和误会而没有结婚的结局。如果说两年前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暖和冰冷的感觉,那么两年后我不仅感受到了整个故事中无处不在的孤独感,而且更加眷恋其中略带温暖的色调,这些色调仍然暗淡但黄色。足以点亮我的心。
两年后,我真切地感受到,虽然我们都是女人,但翠翠真的很特别。她不仅应该是爷爷爱的对象,男人梦想中的理想,更是女孩心中永远不会消失的情结。当我再读的时候,我不再指责她的懦弱和隐忍,而是喜欢她的活泼和坦率,也喜欢她的矜持。因为这是每个这个年龄段的女孩心里最纯洁、最真实的一面。
重读与翠翠相关的章节,我看到两条线索推动着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最明显的自然是三年后的端午节,这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第一年的端午节,是翠翠的记忆带来的。和茶洞山城一样,他与诺松的初次邂逅,似乎也是一个犹在时光里的美人。黄永玉曾以此题材创作木刻版画。画中的绿树只低着头,回首却带着一种受不了凉风的羞涩。这样的画面,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白色,也足以让人的心变成万千的紫色和红色。 (www.sbkk8.com) 即使后来天上下了一场花雨,翠翠给她的印象却并不像端午节时经历的那样甜蜜美好。第二年端午节,翠翠和爷爷在顺顺的吊脚楼里避雨。电影里的场景非常温馨、祥和。天宝家赠送的大白鸭、尖头粽子,船长和爷爷关于翠翠联姻的含糊讨论,不仅再次体现了当地人伦之美,也为当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契机。下面的情节。而到了第三年的端午节,一切都发生了一个又一个,然后来到了最后的结局。这三年的端午节对于翠翠来说意义重大,也是她感情最明显的体现。
然而,这和两年前我一直想象的爱情不同。当我再读一遍的时候,我对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些怀疑。或许是因为墨迹不多,天宝和诺松的关系只体现在他们一次次的求婚上。翠翠的纯真和美丽是她区别于其他女人的地方,也正是这种特殊性吸引了她们。但自始至终,我感觉他们只是把翠翠当作最美的东西来追求。他们可以互相争斗,可以彻夜唱山歌,但他们内心真正想要的却是这片纯粹的纯洁。除了水晶之外,她还是一个节俭持家的女人。我希望这只是我对男人的不宽容。
但翠翠此时确实第一次尝到了爱情的甜头,焕发着少女的光彩。当她骂完对方的名字时,她会感到“惊讶和害羞”。她会沉默一整夜,也会在爷爷提到要嫁给天宝的时候羞愤地打断自己的话。而当爷爷正式向她求婚的时候,她的思绪如闪电,心脏会轻轻跳动,即使茫然不知所措,她也会假装平静地等待爷爷的决定。而当她想做的事落空时,此刻的心理描述依然精彩:“翠翠想通了,原来是长辈做媒!她始终没有抬起头,心脏跳动不安,她的心在颤抖。”脸烧得很厉害,她仍然剥着豌豆的皮,把空豆荚扔进水里,看着它们在流水中平静地流淌,她的心情似乎平静了许多。她的震惊和极度失望,以及她极力掩饰的心理过程,在看似随意的动作中暴露无遗。后来,面对爷爷的泪水,她感到心烦意乱。她想哭,但又觉得没有理由哭。就在这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以前从未明白过的事情。翠翠并不是不愿意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爱。只是她矜持的少女性格和对爷爷的关心,让她无法表达自己的爱。她不知所措,只能以不回应来回应。看似不合理,但这就是人性。
这就是人性,但正是我当时所不理解的。所以,很多路必须亲自走过才能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很多故事只有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当我读到另一条隐藏线索时,我突然意识到翠翠走过的路并不是我所感知的一切。在我的印象中,翠翠在整篇文章中与“新娘”一词相关联了四次。有年少无知时冒充新娘的懵懂,也有初恋后跟着花轿的好奇。她会幸福脸红,她会爱听茶冬的缠绵歌声,她会孤独地望着一片云和一颗星。看到这里,我现在会抬起头微笑。无论上帝赋予女人多少种不同的性格,此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所以当“新婚女人”这个词在全小说中最后一次出现在祖父的葬礼上时,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悲伤。梦开始的地方,梦结束的地方,翠翠以发呆的方式默默回应着青春梦想的结束。面对亲人和心爱的人的离去,翠翠这一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真实感。如果说之前的羞涩和矜持让人感到怜悯,那么此时她的沉默却更贴近我的灵魂。
谁说长夜不哭,无以谈人生。我想,如果你没有经历过青春的酸甜苦辣,你可能无法理解《边城》。就像老师在课堂上一遍遍强调边城民风淳朴、难得,边城珍贵难求,但当时我就是不以为然。作者的语言确实优美,平淡如水却自有芬芳,对风景的描写引人入胜,但真的是独一无二吗?现在我没有任何疑问了。面对世间铺天盖地的尘埃,面对无处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小心翼翼的保护,我怀念茶洞清澈见底的水,怀念桃杏花里耀眼的紫布,怀念温柔的黄昏带。带着一层薄薄的荒凉。那样的世界,在平淡中自有其鲜明的光彩,在简单中自有其永恒。它只能存在于过去,存在于梦中,存在于记忆中。一旦消失,就再也找不到了。那么我怎么能忘记那座山,那个人,那只黄狗,那个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呢?她身上有我最想捕捉的干净和自由。她的家乡是我一生都无法到达的地方。距离。面对看似无法挽回的美丽,怎能不让人心生思念,又怎能不减肥呢?
面对无法挽回的过去,作者选择用笔记录下来。对于那些投机的目光,他曾说过:很多人看我的书,就像买一盒珍珠一样。你欣赏我故事的新鲜感,却忽略了作品背后的激情;你欣赏我言语的简单性以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悲伤也被忽视。不知道我是不是也是一个为珍珠买棺材的人。对于《边城》这样的故事,我只想随心所欲地读下去,并不想加上所谓的深挖目光。我读懂了背后的激情和悲伤,但我仍然想给自己希望。只是词序的不同,却可能是作者留下的悲悯,那个在月下歌唱、轻轻抬起灵魂的少年,“也许明天回来吧!”。
每个人心里可能都只在最好的年纪爱过一个人。作者如此,翠翠如此,我也应该如此。然后,我们都在等待,孤独的等待中度过了余下的岁月。但如果你的眼睛已经下垂,你的耳朵也紧闭了,那又怎样呢?毕竟,流年还在你的记忆里,你的梦想还在你的心里,过去的温暖在你闭上眼睛的时候还在。
既然一切都还在,不曾离开,即使心渐渐变薄,也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