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郑义门》有感500字
【第1篇】
正一门,又称“江南第一家族”,位于金华市浦江县正寨镇。是中国古代家庭文化的重要遗址。从北宋崇和元年(1118年)到明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这里共同生活了340多年。又被誉为“第一廉洁孝义世家”,名扬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郑一门家族的168项家训“郑氏家训”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此事在《宋史》、《元史》、《明史》均有记载。这几天,我再次仔细观看了反腐动画片《郑一门》,一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看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和思考。电视剧《郑一门》采用古装动画的形式,深入挖掘《郑一门》168条家规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家长郑连的故事以经为经,家规为纬。郑一门家庭“家风”、“家规”的重要性通过“郑浩拒礼”、“节俭持家”等12个生动的故事得以体现。
《郑浩拒礼》一章讲述了郑氏后裔郑浩在担任县令时,不肯炫耀,不肯发号施令,抵制各种诱惑,成为一名清官的故事。揭示了“为官首先要为国家服务”。 “为民着想,不独断专行”的家规;而《竭诚为公》一章则讲述了粮长郑琏不卖人情、不收受贿赂,公正丈量所辖地区田地,编制税册的故事,揭露了家庭的故事。规定“公示使民不敢骄,廉洁使官不敢欺,公示则明化,廉洁则威信”。 “国始于家,有国才有家,治国先治家”。
郑氏先祖制定的家规,如今实实在在地刻在“江南第一家族”景区的石碑上。目前最令人关注的是第八十八条:“子孙作官,有赃款名声的,生前从族谱中除名,不准入族。”死后去祠堂。”正是因为这些众多的郑家子弟受到家规的束缚,所以从宋朝到清朝,郑家子弟中有173人担任过官,却没有一个人因故被罢官。腐败,没有人腐败违法,也没有人腐败。哦,郑一门家族的家训、家风、家规,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果没有三年前天顺发生的那场火灾,这个家庭将如何延续?这无情的大火燃烧了几天几夜。郑家子弟无奈地眼睁睁地看着经营了三百多年、耗尽家底的金碧辉煌的祠堂变成了一片废墟。地上的焦炭在空中化作一缕青烟。这场浩劫之后,这个“家人”不得不离散。这确实是一个遗憾。
【第2篇】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寨镇是郑氏家族的集中地。郑氏家族代代相传的故事,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他们以家规、家训为准则,注重自己的言行,成为后代。人们努力效仿的榜样。
在郑家家规中,“孝”字尤为重要。 “诸善行中,孝为先”。 “孝”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在家里,“孝”是父母长辈反复强调的。 “家庭训练”。
孝心在我心里就像一根带倒刺的鞭子,时刻督促着我要有做人的基本礼貌。我不敢碰它,更不敢弹劾它在家人心中的地位。那时,正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是新年的第一天。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奶奶出去办事了,但忙碌了一天,我们已经饿了。面对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我们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小妹妹第一个抗议:“妈妈,我饿了,我可以先吃吗?”她可怜巴巴地看着母亲,丰润的脸上那双黑宝石般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她摸了摸它们。我的胃在哀求。
“不行!你没看到奶奶还没来吗?奶奶是长辈,她还没来吃饭,我们不能先吃饭!”妈妈有点生气。我知道除非奶奶来,否则妈妈不会让我们用筷子,但我知道她是这里每个人中最饿的一个。妈妈从早上六点就开始忙碌了。到现在为止,她比我们更饿、更累,但直到奶奶回来她才吃过一口饭。
当她极度饥饿时,母亲用“孝”字鞭策自己克制饥饿,践行“孝”的基本礼仪。这加深了我对它的印象,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不知道以后我是否会比妈妈做得更好,但我会努力做好基础。孝顺的礼仪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