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2000字

文/吴凤冠

【文化之旅】作者余秋雨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话剧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文化之旅】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细细品味和理解的书。本书曾获上海文联艺术杰出成就奖、台湾联合报社阅读最佳图书奖、金石堂最佳图书奖。影响力图书奖、上海出版一等奖等。看完这本书,我想谈谈以下几点。

1、《文化之旅》是一本散文集。作者主要从文化景点的描述出发。他从祖国西北的甘肃敦煌出发,继续西南的四川,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到海外的南阳。 —— 新加坡沿途写了大概37个文化景点,包括【道观塔】、【莫高窟】、【都江堰】、【江南小镇】、【住在龙华】、【中华情结】等,共记录了37 篇文章。每篇文章的措辞雍容华贵,每个景点故事的轻松叙述都蕴含着浓郁的抒情意味。每一篇文章都发人深省,可以说都成为了唤醒炎黄子孙的文章。我觉得作者的旅行不仅仅是为了旅行,而是与历史文化进行对话。他不是简单地描述名胜古迹,而是走遍世界,一站又一站,带着探索和挖掘历史文化的决心。游览“人文山水”的目的是通过山水风景探寻文化的灵魂、生命的真谛、中华文化的人格结构。每篇文章既展现了历史的深邃与苍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与雅致。不仅展现了中国文人的困境心态,也不忘揭露世间人情。

君,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跟随作者的脚步,再次游览了祖国大江南北的人文名胜,领略了每一个令人惊叹的名胜古迹,也有无奈、失落、彷徨。每一段历史的沧桑背后。感动甚至骄傲。可以说,这本书让我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制高点认识了浮华世界的酸甜苦辣。也让我对遭受了太多苦难的中华民族更加热爱和敬畏。

3、这本书叫《文化之旅》是什么?我觉得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只能从最粗浅的角度来理解。我认为它有两个含义。

一是从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作者在书中写道:“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本身就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桑巨变是无法用言语描述的。”这一点在很多章节中都可以看到。例如,敦煌“道塔”内的文物就被王道士当作废品卖给外国人。当时的政府官员也不理睬他们,文物的运输和运输都是由外国人运往国外的。这篇文章是这样描述的:“历史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我见过他的照片,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缩不前。他是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中国平民。” ……他本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当道士,几经周折,不幸成为莫高窟的故乡,掌控了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他们从外国冒险家手中翻过电线杆,用很少的钱,把无数的敦煌文物装箱运走,如今,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能忍辱负重地一次次从外国博物馆购买敦煌文献微缩胶卷,他们叹息着走着到放大器。向前”。又如,莫高窟壁画被无知之人毁坏时,上面说:“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在洞窟里转来转去,就像一个老农民,看着自己的房子。对洞里的东西很感兴趣,壁画有点不太满意,很暗,看上去有点刺眼,如果能亮一点就好了,他找了两个帮手,拿来了一桶石灰,在上面放了一个长柄。用草刷蘸上石灰桶,开始画画。第一遍灰泥太薄,颜色还依稀可见。农夫工作很认真,所以小心翼翼地涂了第二遍。这里空气干燥,不一会儿石灰就完全干了,什么也没有。“唐朝的笑容,宋朝的衣裳,在洞里都变成了纯白。”

完全有可能将怒火倾泻到他身上。然而,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无知。他最大的表白不过是给牛弹琴,换来的是一副冷漠的表情。让他无知的身体完全背负起这沉重的文化债,连我们都会感到厌烦。

仅这两个例子就说明了作者面对中国历史文物的无奈、惊叹、震惊和遗憾。我觉得作者读得越多,就越了解历史。他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写道:“对历史的热爱总是会增加生活的负担,历史的沧桑感才能带来人生的沧桑感。当我穿越山河和历史时,我拥有越来越多的人生经历和记忆。” (这是一种文人的感悟)因此,《文化之旅》序言中作者最精辟的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我不能不年轻,但我还可以年轻。”我不敢为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祈福,但我希望我的写作“文字能有苦涩的回味,焦虑后的领悟,沉思后的放松,衰老后的青春”。这是作者在写完《文化之旅》后,对文化沧桑提升到理性认识的思考和感受。我感觉作者的历史描写和山水文化模仿都充满了一层悲伤。这种悲伤来自于对几千年历史文化的清理和总结,因而具有悲壮的味道。 (www.sbkk8.com) 读这本书也让我想起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文化历史。有些历史文物能够保存至今,确实很不容易,经历了太多的沧桑。例如:如果你去台湾旅游,你可以看到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里面陈列的历史文物,都是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撤退台湾时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挑选出来的3790箱历史珍品。台湾,这也是战争造成的灾难。幸运的是,这些文物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人的手中,但只是暂时与大陆分离。但这也提醒我,如果当时的战争中存在像现代这样先进的导弹武器,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宝藏很可能会被埋在海底。如果真是这样,那对文物来说就是一场灾难。这也让我想起“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有多少历史文物被毁于人为灾难。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正如作者之前所说:“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本身就蕴藏着太多的苦难,所经历的天灾人祸、沧桑巨变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第二层含义是作者自己写《文化之旅》这本书的辛酸经历。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文化之旅】一开始的征兆还不错,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出版社都发出出版邀请,但不知怎的,我却被一个人都来了的人所吸引。途中,他被编辑极其谦虚和诚实的语气所感动,将稿子交给了他所在省的一家小出版社。结果,半年后,我写了一封信,说在“审稿”过程中,部分稿件丢失了,让我重写。我把重写的稿件发出一年多后,他们发现我的文章并不都是轻游记,他们在中国很难成为专业人士。这本小册子在每个旅游景点都有售卖,所以我决定在印刷前对其进行大量编辑,并愉快地给我写了这个消息。那时我正在国外讲学。幸好单位同事赶紧给他们打电话,迫使他们停止印刷,并退回所有稿件。但发回的手稿已被修改得乱七八糟,难以阅读。好几次我都想把它扔进炉子里。幸运的是,知识出版社的同事愿意保存它。最后我把抄本清理干净,恢复原状,这份手稿才得以恢复。这本书是一次千钧一发的机会。一本书的出版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要经历很多灾难。这也是“文化之旅”的另一层意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746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