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观后感1500字
《巴黎圣母院歌剧院》脱胎于巴黎著名作家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记录小说。雨果(18021885)出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天主教徒和保皇党人。雨果小时候深受母亲的影响。 1851年至1870年,雨果流亡比利时、伦敦和英国一些岛屿。 1870年返回法国定居。雨果15岁时写的诗获法国学院奖。 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颂》和第一部小说《冰岛的魔鬼》。 《巴黎圣母院》于1831年出版。1885年雨果去世,法国人民为他举行国葬。三百万人前来悼念他的灵柩,他被安葬在专门埋葬伟人的巴黎万神殿。雨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摄影艺术家、一生奋斗的政治家、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先驱者。
歌剧《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400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现实,宫廷与教会如何勾结压迫人民,人民如何与两种势力进行英勇斗争。歌剧中反叛的吉普赛少女埃斯梅拉达和丑陋的残疾卡西莫多作为真实美的化身呈现在读者面前,人们在大执事弗罗洛和高贵的战士菲比斯身上也能看到这一点。更重要的是残酷、空虚的灵魂和罪恶的欲望。
这场歌剧演出分为两幕。第一幕以《大教堂时代》开始,由格尔林戈领唱。开头的声音很大,但不失原著中雨果对巴黎建筑所描述的史诗感。此外,歌手郭林戈帅气棱角分明的外貌,很符合法国游吟诗人的浪漫气质,让开场表演十分吸睛,完全是耳朵的享受。首先,Cleopain演唱的《非法移民》,唱出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的真实写照。他们的命运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阶级和不公正带来的,所以克利奥潘的强调和愤慨中充满了反抗和控诉,正如他在随后的几部剧作中用“控诉”和“推翻”等词唱的歌词一样。 〈福霍洛的出现〉 福霍洛的出现似乎是悲剧的伏笔。扮演Fholo的演员的歌声不太好记,但一听到他的声音,就能感觉到他的声音被压抑了。虽然他压抑的灵魂博学多才,接近神人,但你却可以清晰的听出他声音中最低层的无奈和人性。接下来是《波西米亚女士》。艾斯梅拉达的上映,让观众们兴奋不已。我能感觉到周围的人都有些不安。毕竟她实在是太漂亮了(虽然我坐在二楼)我都快看不出来了。我看不清她的脸,但从跳舞的姿势,我不禁感觉到广场上跳舞的女孩充满活力,美丽,善良,完美无瑕。 《愚人教皇》中,卡西莫多登场。相信看过原著的人都能大致想象到他的样子,但是他是怎么走路的,怎么按铃的,动作又是什么样的呢?呢绒?当我看到他用手臂活动手臂的时候,一切突然就清晰了。但当我想到两个小时后他的悲惨结局时,我为他感到难过。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但此时却显得无忧无虑。当他遇到艾斯梅拉达,以及后来他得不到她的爱并怨恨上帝的不公时,这比悲伤的声音更令人安慰。多得多。第一幕以刻在巴黎圣母院墙上的希腊词“命运”结束。 (AnARKiA好像是这样写的)
第二幕以《佛罗伦萨》开始,又有两位歌手开始,他们的声音交融在一起,产生共鸣。中间的过程显得非常紧凑和紧张,就像弗鲁洛侮辱艾斯梅拉达的那部分。当她看到自己的清白就要被调戏时,卡西莫多的出现,让人兴奋不已。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会发生这一幕。最后的结局相信大家都知道,艾斯梅拉达死在绞刑架上,而卡西莫多则为爱而死。最后,卡西莫多在爱人身边声嘶力竭地咆哮,控诉着世间的一切不公。最后,卡西莫多继续唱着:“跳舞吧,我的艾斯梅拉达。”令人心碎。至于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卫队长菲比斯和他的恋人莉莉。菲比斯的声音有点像外国佬,带着一种浪漫和优雅的感觉,但你可以从他的性格中听出波西米亚的感觉,尽管他对艾斯梅拉达的情话看起来很真诚。但,和所有的爱情一样,它也像莎士比亚小说《仲夏夜之梦》中被蒙蔽的恋人一样迷茫。于是被芙鲁洛刺伤后,为了挽回与莉莉的爱情,他不顾曾经的发誓情人,让她上了绞刑架……
总的来说,这部音乐剧无论是从歌手的声音还是整个舞台表演来说,都是非常优美的。音乐活泼、活泼,又不失严谨、庄重。舞台表演很华丽,灯光效果很好,舞者也很有活力,尤其是扮演无家可归者的角色,衬托出无家可归者生活在最底层,但仍然充满了精神。活力。舞台场景的布置也很有心思。应该说,音乐剧的编排是非常麻烦、要求很高的。高雅的艺术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令人兴奋不已。不能不说,精神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当我终于看到卡西莫多倒在艾斯梅拉达身上,然后表演结束时,整个地方都变暗了,然后我看到所有演员两人一组走出去。当我看到卡西莫多和埃斯梅拉达向我们走来时,她非常兴奋。当然,全场观众也跟着欢欣鼓舞。
看完这部戏,我感慨万千,但留在我心里的却是那十多首优美的音乐。晚上入睡时音乐还在播放,早上醒来依然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分享。它和Geringo的《月光男孩》一样美丽,和Cleopain的《陌生人》一样令人兴奋。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824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