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读后感
治史三书读后感(1)
这两天,我仔细阅读了颜耕旺老师的《治国史三书》。这是一本好书,内容通俗易懂,直接详细,每一章对治史思想和方法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非常有益。虽然作者以自己的研究经历为例,讲的大多是中国历史,但对于没有历史基础的我来说,有很大的扫盲作用。比如,作者提到的两种考证方法,即叙述法和辩证法,以及四种校对法,即对立派、本派、他派和逻辑派,都是很好的历史基础知识。至于体验,更是收获颇丰。
然而,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却并不轻松。除了具体的实证方法之外,从这本书中我还体会到了治理历史的艰辛。要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您必须专注并坚持不懈。正如严庚旺老师所说,世界上伟大的青年科学家、伟大的哲学家很多,但伟大的青年历史学家却很少。历史靠时间积累,靠坚持、靠勤奋、靠毅力。只有经过多年的努力,你才能有所成就。这增加了我对这个学科的敬意。
还有读完全文而来的历史感,相当浩瀚、沧桑。三分之一篇幅讲述钱穆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与作者之间的师生情谊。钱穆在我看来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却又非常遥远的大师。而且通过文字,我也能感受到作者本人是一个有点傲慢、不友善的小老头,但治学却如此严谨,令人敬佩。然而,当我读到最后时,我发现作者已经去世快二十年了,而这篇文章是三十年前写的,当时我刚刚出生。这一个和另一个实际上跨越了一个世纪。这种连贯感,让我感慨万千。从文学史到历史,火力代代相传。每一代历史学家实际上都肩负着一定的使命,承担着继续书写历史的责任。也许真正让严老师感动的是,我其实有一种隐隐约约的责任感。以前,我认为历史是一个远离现实、与现实无关的冷门专业。然而,现在我渐渐感觉到,它对人类教育的影响总是微妙的、不明显的。就像春天万物发芽一样,看似凭空发芽,实则是由于风雨的浸润。
同样令人深感感动的是历史学家的渊博学识。在本学期动态研究欧美历史的过程中,这种感受愈加深刻。每一位老师外表看起来都很普通,但在交谈中,我惊讶于他们学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朱晓媛老师。当我上他的课时,我总觉得他是一位留学归来的老人,说着华丽的外语,体现了更多的西方特色。他是一个相当无忧无虑、无忧无虑的人。然而,有一天,当我读到他的《如何学习和研究世界史》一书时,我的想法不禁改变了很多。散文的风格和诗意的语言,让严肃的历史研究课题变得如此美丽和优雅,温柔和优雅清晰地显现在纸上,就像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现代诗人。然而,当我读到附录一【学史之道——及论史家“萧三之精,质朴深远,妙在笔墨之外”】时,我才发现自己抓错了重点。一开始。古文的力量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不亚于前者。这让我更加钦佩历史学家。
当然,这段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有挫折。尤其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整个学术界的浮躁。记得在一次课堂上,李建明老师曾感叹,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是平庸的时代,精英很难涌现。听了之后,我感到无比的孤独。情况确实如此。我深知,如果没有严老师所说的“淡泊、自满、孤独、自足”的心态,就很难从历史这样的学科中有所收获。然而,在当今时代,中国传统的权力本位思维,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民众中出现的信仰缺失和极端唯物主义,使得整个社会犹如一锅沸水,很难平静下来。每个人都对兴趣感兴趣。在马路上狂奔。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对其社会价值观的衡量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但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就是感觉,在大多数人的眼里,除了金钱和权力,就没有别的了。比如,我老家的亲戚总是对我的博士学位感到不解。另一个例子是我的侄女。 22岁那年,她除了要求父亲的生意做大、赚更多的钱外,还要求如何帮父亲花钱,让自己能够连任为官,为自己的事业谋福利。外面,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她认为,“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更糟糕的是,她的亲朋好友都以此为榜样,对她无限羡慕和向往。我从来没有否认过物质基础的重要性,但一个社会如果以此为核心,那就太可悲了。这就是现在中国难出大师的根本原因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想想之前的五十年和之后的五十年。我们如何理解,在那个战乱年代,国破家亡,却出现了那么多高手,相辅相成?如何解释战争结束、国家统一后的和平年代,学术成就和民族价值观变得荒凉?我早已过了愤青的年纪,但每每想起这件事,我总是感到深深的悲伤。
最后一点是外语的学习。尤其是在这篇期末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不擅长外语的话,学习世界史确实很难。外语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过去确实被低估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弥补。另外,通过上学期的学习,我在历史学和历史方法论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这学期我的计划是学习史实,特别是德国历史。因为我发现,之前之所以找不到学习的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对德国历史本身没有清晰的认识。如果你对具体的历史了解得更多,自然就会产生一些新的疑惑,那就应该有可以研究的问题。
治史三书读后感(二)
很多时候读一本书,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对某种现象的雄辩的论述,或者是作者深刻的思想境界,或者是独特的见解和尖锐的批判。读颜耕望的《治国史三书》并没有涵盖复杂的原理,更谈不上高深莫测的哲学。它以非常浅显易懂的原理告诉我们丰富的内涵。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咨询非常方便的今天,我对很多所谓历史学家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说,社会上流行的是“学问通论”和“史学研究方法”。书根本没有用,因为无论你的推理多么清晰,它都不能代替你自己阅读原著。如果他说的有一定道理,那么我想思考一下什么是“原创作品”,如何理解原创作品的内容,以及“原创”成分在原创作品中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在很多书中,很多人谈到了原始社会的部落生活和集体活动。我当时就感到很疑惑。除非他是一个生活在几千年前的怪胎,怎么会知道当时部落的状况。记得中学时,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就问我,什么是历史?没有人能够回答,他们都认为应该有一个更规范的答案,但老师说:“历史就是正在流逝的那一刻。”事实上,历史本身的定义一如既往的简单和陈词滥调。我总喜欢把它看成是把问题复杂化就很难辨别是非。
颜耕望的《史三书》中,他用自己深刻而丰富的经验来描述史学的方法和技巧。虽然很多有针对性的例子和相关作者研究唐朝和魏晋历史,但南北朝历史读起来却很难理解。但这并不反映我对这篇论文的理解。在本书第一章“原理的基本方法”的开篇部分,我们讨论了“专精”与“广博”的关系。 “博大的人不一定能精通,能掌握久的人也不一定是高手。”要想做到专注、精进,必须有相当的高手。对于所有类型的知识都是如此,尤其是历史。由于历史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就不可能专门化和精细化。正如作者所说,年轻的历史学家很难。这清楚地告诉我们心胸宽广的重要性,尤其是很多学者喜欢陷入困境,通过读几本书、看个别现象来大胆推论。这些所谓的学者不仅大大贬低了自己所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更可怕的是误导了很多盲目追随他们的年轻人。所以,在我看来,“专精”只是我们要发展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博通”为基础。把“专精”从“博通”中分离出来,只是一种片面的看法,没有原则依据。正如宗教科学家穆勒所说:“你只知道一件事,但你却一无所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把学习的领域限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感觉自己什么都懂一点,但实际上却一无所知。当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我会措手不及,从头开始。因此,不可能向“专业”方向发展。例如,作为藏传佛教的学生,我们对世界其他宗教没有整体的了解。如何证明佛教的教义和哲学值得学习和研究? (www.sbkk8.com) 此时,很多人不出去看看,总是在自己文化的范围内评价自己。虽然从文化相对性的角度来看,一种文化行为是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进行评价和对待的,但这些都必须在“广泛传播”的前提下才能看得更清楚。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几条具体规则”中,画龙点睛地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规则。这些规则的内容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而本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此。第一点讲的是“任何时候尽量少说负面的话”。如果不是提前提到这么一句不起眼的句子的学术价值,如果我老实告诉你,这本书不会在我眼前停留一个多月。分钟。后来仔细想一想,我默默感叹师父的非凡智慧。下一步是“不要忽视负面证据”。这就是我心里的意思。我平时写东西的时候,总是试图收集有利的证据,从而达到我想要证明的点,而不利的证据不仅令人不屑一顾,而且令人担忧。很多人都可以反驳这一点。接下来的第三节,我们就来说说目前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选题,抱着能找到一些答案或者帮助的想法仔细阅读一下。作者谈了很多看法。其中,在《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中,作者表示,“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最好多做具体问题,少说抽象问题。研究具体问题,要用可靠的历史数据和深厚的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成果。”肯定会产生客观的结果,而且所获得的结果也更容易站得住脚。”具体的问题看似困难,其实很简单;抽象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因为它是具体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这是我们最伟大的指南,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然后他谈到了“自己的能力和材料”,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选题,而是要看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想法和冲动选择超出自己能力的话题,这样会给咨询带来麻烦!
总之,《治史三书》是颜耕旺一生经历的总结。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本书中看似简单的原理,将会在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研究生涯中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可以受用一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58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