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1)

鞠婧祎明神宗朱翊君,大多数人一直持否定态度。事实上,不仅如此。说起明朝的皇帝,人们并没有什么好印象:他们不理政务,像浪子一样,把祖宗的基业都折腾了。朱氏在位期间,虽然写下了很多辉煌,但也留下了无数的骂名。鲁迅老师在谈到明朝时曾说过:“唐朝胡气十足,明朝无赖”。

但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黄仁宇老师明确表达了对朱翊钧的同情和哀叹。当然,黄老师也从“大历史”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万历皇帝的一生,以及从万历出发,追溯封建统治的起源,重点分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给我们全面介绍了那个时期的公务员。军事将领、思想家。

高中历史课上,我们都接受了明清时期封建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皇权至上的观念。但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衰落或削弱。尤其是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万历帝纠结了三十多年,最终也没能实现立自己最宠爱的三子常洵为太子的梦想。

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悲哀之处。从秦朝到明朝,封建统治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其所倡导的文官制度现已完备、成熟。皇帝,在这个以程朱理学为太子根本思想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制度。只要万历皇帝努力发挥皇帝的作用,按时出席各种典礼,批准内阁大臣的奏折,在全体文臣和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皇帝似乎成为了礼仪的象征和国家的精神领袖,有点类似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但这怎么可能呢?在长达15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皇帝基本上拥有发号施令、垄断权力、言出必行的权力。

然而,到了明代,在一个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指导原则的国家里,一批熟悉理学的文官逐渐成长、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抗的地步。万历皇帝欲立三子为太子,但朝臣们强烈反对,双方苦战三十余年。最终,万历皇帝被迫立长子常洛为太子,但代价却是惨重,内阁大臣六七人辞职,数百大臣被贬。从此,万历帝心灰意冷,幽居后宫,消极怠工。对于朝臣的奏疏,他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而是一再拖延,以致朝臣的目的无法实现。这与孩子的报复行为非常相似。但一个国家的国王这样做是以国家衰落为代价的。

其实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疑问:该立谁为太子,谁该当下一任皇帝?担任部长与他们有多大关系?为什么他们非要拥护皇长子,甚至还要与皇上作对呢?按照直系子孙优先、贤者优先的礼仪原则,常勋作为长子,理应成为太子。万历皇帝立常洛为太子,违反礼法。在一个以礼法为根本的社会里,这是关系国家的根本问题,是不能允许的。即使是皇帝也必须遵守。

历史上的神宗皇帝极端、叛逆、无能。亲政之初,张居正被清算。他生活在深宫之中,沉溺于声色,忽视政事,肆意兼并土地,沉迷于财富。在位期间,围绕太子的“民族之争”将朱朝进一步推向深渊。

这样一个可恶的人,一定有什么可怜的地方。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我们看到了万历皇帝是如何从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到逐渐堕落的。

朱翊君从小就非常聪明。他读经史过目不忘,相当早熟。九岁时即位。在生母李太后和张居正的教导下,他被视为少年英雄。张居正亲自为他授课,安排课程,指导读书,选拔能臣辅导他,培养他治国安邦的能力。虽然很严格,但并不妨碍他们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张居正在世时,皇帝一直支持他的变法。但张居正的正直得罪了很多人,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他死后,他的对手开始反击。他们纷纷上书,要求清算张居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万历皇帝对昔日强势领袖张居正越来越不满,厌倦了他的严格管理。于是他从维护张居正,变成了随波逐流,开始清算张居正。也是在此时,他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彻底摆脱了张居正的影响。于是,生前忠心耿耿的“袁甫章老师”,成了一个不忠国家的奸臣。虽然清算成功,但这对朱翊君来说绝对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为什么他敬爱的老师会成为汉奸、叛徒?为什么本来被张居正提拔的人反而陷害他呢?这些问题也让皇帝很困惑。因此,他对臣子的屡次背叛深感厌恶。尤其是立太子的问题,持续了三十多年,慢慢磨灭了万历皇帝的野心,他被迫立长子为太子。这也更加剧了万历皇帝对朝臣的厌恶和对政事的热衷。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万历皇帝优柔寡断的性格也发挥了作用。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00字(二)

早就听说《万历十五年》了,一直很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好书!不过我知识有限,对中国古代历史不是很感兴趣。我整天只是做一些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没有意志力去专心阅读名著。最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终于有幸能够跟随黄仁宇老师去到那个时代,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的人物。没想到竟有一种相见恨晚的遗憾,也传言这确实是一本能够而且已经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好书。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称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翻译的名字一样,1587年,相对于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大事无数的国家来说,这一年实在是太平静了。但作者凭借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学术成就,带领我们从这一年发生的一些没什么大事值得纪念的小事中鸟瞰整个明朝的衰落,进而分析近代整个中国的衰落。的原因。

1587年,始于传闻万历皇帝要举行午礼,最后皇帝要调查前宰相张居正。在此期间,作者写下了数万字的文字,描述了万历皇帝悲惨而机械的生活。万历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样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年轻时就很聪明。他也想成为一位光辉千古的英明领袖。最终,他想要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个急需明珠的时代,恰恰是一个容不下明珠的时代,所以万历最终在文官集团用来教化民众、管理社会的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下灰心丧气。对朝事越来越冷漠,对生活越来越失去希望!当他最终屈服于立太子之事时,他就成为了真正的“活祖”。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却无法做出任何重大决定。他的悲惨一生,他的工具般的一生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的痛苦。

1587年,距首辅张居正去世已经五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围绕在他周围的骚乱却并没有随之而去。此刻,万里又重新认识了他曾经的老师。他绝对信任自己的第一助理!然而,在公务员群体的集体操纵和诽谤下,现实告诉他,他绝对信任和尊重的人实际上是一个真正的伪君子。从昔日不如万人、拥有绝对权威的领袖,到如今“万人蔑视”的伪君子,我们仅仅感叹世事沧桑似乎还不够。张居正执政期间,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他想成为管中乐一总理那样的人物。他要救国救民。他要辅佐8岁的皇帝成为一位闪耀史册的新圣贤皇帝,创造“万历盛世”。但他越努力,就越成为众矢之的。当然,凭借一时的权力和万里的信任,他可以暂时稳定下来,但一旦失去了这份权力和信任,他就会跌得更厉害。历史的发展走向是他无法掌控的。就连王者出身的万历也无可奈何。所以,他的反抗,就变成了痛苦的哀嚎!哀嚎过后,他也随着黄土走进了历史,为后人留下了是非的评语!

1587年,这是首辅申时行掌权的时代。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四年了!申时行与张居正一样,也是万历的老师,深受万历的信任。 (www.sbkk8.com) 早年受张居正提拔,进士。然而,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虽然得到了张居正的提拔,但却能够避免在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受到牵连,最终还是能够担任首席辅佐官。亲眼目睹了历届的种种结果,他深知当时公务员群体的力量。就算是人君万里也奈何不了他们,何况是他。因此,他充当了和事佬的角色,凭借非凡的眼光和杰出的政治才能,化解了各种隐藏的危机。他要调解皇帝和文官之间的矛盾,他要调解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矛盾。他还必须调解各个公务员团体之间的冲突等等。他是一个和平缔造者,以至于后人总结他的功绩时,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要知道,尽管被“谩骂”,但他的前任张居正却有着许多让人不得不承认的功绩!然而,正是这种缺乏成就才是他最大的成就。他很好地完成了一个首席部长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所能做的事情——调和矛盾!然而,生在那个时代,无论他有多么的本事,都无法避免丢官还乡的命运!

1587年,还有传奇人物海瑞的去世、孤将戚继光的离去、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的剃度为僧。他们都是悲惨命运的必然产物。正如作者在书的最后写道:

“1587年是万历十五年,定海二年,表面上看来天下太平,没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实际上我们大明帝国已经到了发展的末期。此时,皇帝的礼义施政,是灵巧还是享乐,首辅是独裁还是和睦,高级将领是创造性还是偏执,文官是正直还是腐败,思想家是极端进步还是保守,最后出现了这样的结果:没有善恶之分,他们的事业都无法获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人毁了,有的人毁了,有的人两败俱伤。

至此,我们对作者所宣扬的“大历史观”有了初步的了解。正是作者以深厚的知识结构诠释了那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不同于以往的历史视角。虽然他关注的是小事,但他所反映的时代和历史却是巨大的。一眼便知一切,处处体现了悟性的智慧。

宏大的历史观要求我们跳出当前视野的局限性,把目光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上,认识历史、面对现实、创造未来。

读完第一遍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353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