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五四之魂读后感

五四之魂读后感(1)

在当下的图书出版界,思想史这个话题似乎突然流行起来,出现了一股强烈的知识大众化趋势。前几天我去一家书店,陆续找到了几本新出版的书,比如《五四》后续卷、《五四之魂》、《论北大》。上一篇是林贤之老师出版的《午夜闹鬼》。这是继《光》之后的第二本书,是钱立群老师继《我的灵魂转动》之后写的关于北大生活的又一力作。对于文化界来说,书籍的出版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却没有什么值得庆幸的。相反,一旦思想流行起来,就该警惕思想的肤浅和异化了。知识分子本来就应该处于边缘,冷眼地观察社会、批判社会。一旦知识分子成为文化世界的中心,思想就不再被称为思想,知识分子批判社会的功能就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由于我对钱先生比较熟悉,所以早在上大学的时候我就开始读他的书了。所以,为了有一些新鲜感,我先买了林宪治先生的《五月四日之魂》和《午夜之光》。工作后,我读书的机会比以前少了,所以我只能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来读书。我用了两周的时间读完了《五四之魂》,遐想中深受感动。

林老师之所以选择《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作为副标题,除了他在序言中所说的之外,很可能是根据他的旧作《五四之魂》的意思,我私下推测是来呼应“午夜之光”。 】主题。一种是针对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是针对西方知识分子。林老师认为,尽管文字表面上是在批评西方,但最终还是指向了今天的中国。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包括林老师在内的一大批学者可能早已熟悉中国的表达方式。这个极其神秘的声明已经被他们的许多追随者一次又一次地附和和传递。

事实上,它仅从一方面来说是晦涩难懂的。读完整本书,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无时无刻不在激荡人心。叛逆和激进不仅是本书的主题,也是五四运动的灵魂。或许,正如林老师一再抱怨的那样,思想界一直批评五四批判过于激进,甚至有摧毁激进主义的倾向。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激进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无法突破封建势力。牢笼反而会被淹没在传统的浪潮中,因为传统的力量如此强大,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把它拧成利箭。否则,他们就无法冲破迷雾。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书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在川大的三年里,当我进入学术界时,接触到的大部分都是对五四激进主义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价。我的导师刘文邕先生也以批判五四激进风格、重新评价儒家文化和文论而闻名。虽然我在陈来老师和高力克老师的书中研究过五四运动的激进主义,但他们总体上批判性较强,防御性较少。林老师是个异类。对于他的辩护,以我的学术思维,现在还不足以做出判断,但至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能够以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五四运动,包括其中的一些人物。这些人物当时在中国已经家喻户晓,他们接到了数百个电话。他们包括鲁迅、胡适、陈寅恪、胡风、周扬、丁玲、巴金、顾准、张忠孝、董乐山、于洛克,当然还有毛泽东。

五四之魂读后感(二)

德国现代哲学家哈贝马斯曾将西方的古希腊时代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称为人类思想的“轴心时代”。在那个时代,人类的思想通过一群智者的头脑迸发出绚丽的火焰。这把火不仅照亮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哲学,而且还熊熊燃烧到今天。那个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为整个人类奠定了思想基础。它所规范的思想观念和哲学范式至今仍然是我们思维的基本工具。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他们的思想经过几千年的不断修复和完善,仍然与我们同在,构成了整个人类思想大厦的基石。

如果把五四运动放在中华文明思想史上,那无疑将是又一个“轴心时代”。无论是历史的划分、哲学的演变,还是文学的分期、思想的传播、生活方式的改变,五四运动都堪称一个全新的起点。闪亮的星星让五四的天空变得晴朗、欢快。在这里,真正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多种声音”的局面:改革者蜂拥而至,革命者如鲫鱼过江,东方传统文明的坚守惨烈而猛烈,西方文明的蔓延正在肆虐,马克思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在中华文明史上,民主、自由、科学这些全人类优秀文明的结晶,第一次出现在自己的知识谱系中。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切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它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土壤自发而缓慢的生长,而是一种水平移植,像外来的访客一样直接插入到我们固有的结构中。在思想文化上。这种接受尤其需要开放的心态。仅此一点,就足以使“五四”超越汉唐盛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时代”。鲁迅、陈独秀、胡适、蔡元培、钱玄同……这些闪耀在伟大时代的明星注定会被后人深深铭记。

然而,历史总是以不完整的状态呈现给后人。 “五四”的火太猛烈、太耀眼,同时也太短暂。一阵火光冲天而起后,(www.sbkk8.com)立刻翻了出来,渐渐被无边的黑暗包围。虽然至今残存的火苗依然闪烁熄灭,但毕竟家乡太短命,还没有来得及在社会最深处扎根。这不禁让人扼腕叹息。

林宪治老师从“五四”运动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价值演变的角度,撰写了《五四之魂——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一书,为人们理解“五四”运动提供了一幅清晰的图景。第四运动”。思绪就像一阵微风,吹散了浓雾,让阳光下闪闪发光的河流显现出来。今天看来,五四河几乎是一条无法入海的内河。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的自主,到革命中知识分子的分化,要么被招揽,要么被一党一派的斗争压垮,再到一次又一次的思想争论,直至后来解放后,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思想逐渐从地表走向地下,那些自视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越来越迷失自我。最后,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反思”等思潮中,“五四运动”几乎因激进主义而被彻底摧毁。误解和放弃。 “五四运动”的长河在其不到一百年的短暂历史中已经难以为继,在极权主义的绞杀和消费主义的瓦解和蚕食下逐渐干涸。

在林宪治老师眼里,真正的“五四运动”是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这是一个没有所谓“价值中立”的学者时代,只有敢于承担责任的公共知识分子。短暂而宽松的政权为其提供了天然的机会,但随后的政治和文化解读都是外部强加的。正是这些强加的解释,模糊了“五四运动”,扼杀了“五四”,使“五四”走向了沉寂和虚无。

书中林宪治的一段话应该值得我们警醒:“如果我们把五四一代视为一群可恶的越轨者、复仇者、小流氓、梦游者、白痴、傲慢狂人、西方文化的乞丐” 、口号制造者、纵火犯、煽动高手;如果让他们放下堂吉诃德的矛,代之以盾牌;让他们从分散的地方聚集到指挥剑下,所有的动作都服从同一甚至让他们淹没在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就像大海里有水,但没有江河,没有细流,没有独立的奔跑;如果知识分子的主体价值不被认可,激进主义就会被消灭,那么“五月”就会被消灭。 “五四”将成为一片空白,如果我们认同他们的价值观、暴力作风、他们的破坏和建设,“五四”将是一个年轻的建设团体……”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之所以真正可以理解,是因为有精神的介入”。林宪治将“五四运动”与20世纪40年代的几次思想争论、延安整风运动以及解放后的血腥反应进行了比较。将右翼运动与史无前例的“文革”联系起来,观察各个时代空气中民主、自由、科学的浓度,厘清民主、自由、科学与传统文化的极端。垄断的纠葛与斗争的线索,从而让全书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事实上,任何历史都是现在的历史,历史只有指向现在和未来才显示其意义。林宪治从“五四”运动开始,继续描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其目的当然不仅仅是对历史进行肤浅的回顾。

和“五四运动”一样,《五四运动之魂》这本书充满了思想。我相信,书的背后一定有一个自由而敏锐的灵魂。只有自由才能让思想发光,也只有自由才能冲破藩篱,觉醒自我。这里所说的自由当然不是思想家的外在环境,而是思想家精神本身的一种品质,本质上体现在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思考,通过自我意识,有意识地摆脱当今环境长期存在的一切遮蔽,以及无时不在的分化、瓦解和诱惑。就此而言,自由就是洞察事物并“祛除”神话的能力。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书,但我常常将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令人愉快但令人困惑的书。它让人在浅薄和甜蜜中慢慢旋转,以致最终迷失了方向。另一类是让人痛苦又清醒的书,比如鲁迅的书。林宪之的《五四之魂》无疑属于后者。它使人们从目睹“五四”大火扑灭的痛苦中清醒过来,激发了奋斗的激情。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368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