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1)
人类是一种奇妙的智慧生物。酒足饭饱之后,面对世界上许多未知的事物,他们往往会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它的推动下,人类一方面试图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来回答这些问题,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答案就变成了一定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限制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然而,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和恐惧,这些问题却产生了一个看似完美的答案。事物,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就是用理性的思维来思考科学无法回答的问题,但神学似乎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因此,在罗素看来,“哲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两个因素的产物:一是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二是所谓的“科学”研究。只有这两者并存,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诉诸理性而不是权威(这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不同。不同的是,罗素诉诸理性,而新教是唯心主义。理性它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而唯心主义使人傲慢)。这是我最欣赏拉塞尔的一句话。只有这样我才能彻底放下顾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我精神上的安慰也是建立在我对拉塞尔的权威之上的。但这不是哲学。
哲学是对人类思辨思维最感兴趣的所有问题的研究。在这些问题中,我最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我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者所认为的机械解释,而是目的论解释。也就是说,当这个问题具体针对某个人时,它就变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万物有生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展到整个宇宙的时候,就是整个宇宙灭亡的那一天,这么小的人类,更小的我。有什么好抱怨的?但这又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所有人都会死,人类都会灭亡,甚至整个宇宙都会归零,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活之外,还有什么价值呢?当然,这也是人类希望永恒的一个想法。如果连饭都吃不饱的话,当然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学给了我一个类似于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如此浩瀚,包含了如此之多的人类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孤独,如此安静了数十亿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它需要某种东西来理解它、认识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就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的根本责任是发展科学并尽可能地了解宇宙的基本原理。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了其他的思考。
要发展科学技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这样一来,我的思想就不可避免地变得世俗化了。
西方哲学简史读后感(二)
【西方哲学史】我选择的是蒂莉和伍德编辑的版本。因为我看到一些书上的评论说它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所以我选择了它,希望阅读它能让我对哲学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但我的脑海里留下的却并不多。幸运的是,我做了笔记,可以随时回顾,而不用整天苦苦读那本厚厚的书。
本书主要由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还包括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当然,影响较大的哲学家和学派的介绍占据了很多内容,比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当我翻到第一页时,我惊讶地发现这是关于自然主义哲学的内容,这让我很困惑。因为我总觉得自然与科学有关,与人文无关。后来看了具体的内容,我才真正明白是怎么回事。因为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自然条件就是其中之一。这就是早期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哲学的原因之一。在这一部分,人们主要探索事物的本质,是动还是静?当我读完这一部分时,我已经不知道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了。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思考这个问题时,我提出了自己的概念。但我有一个问题:马克思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是否也存在问题?下面主要讲希腊哲学巅峰时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在文学还是教育方面,人们都说了很多。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超越或超越的。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世纪哲学。我对哲学的这一部分非常感兴趣,因为我对宗教感兴趣,因为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包围下长大的,但我没有宗教信仰。信仰,各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一直把宗教当作一种文化,永远无法理解他们祈祷、礼拜、下跪的行为。尤其是我的很多同学都是穆斯林。他们一直告诉我,你不是穆斯林,所以你无法理解作为穆斯林的骄傲和骄傲。 (www.sbkk8.com) 当然,你也无法理解我们的祈祷。我实在感受不到他们的虔诚,因为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我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我仍然相信空虚的上帝会给我们一切?这对我来说是一点点的困惑,并且困扰了我很多年!
事实上,在阅读这一部分时,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当这个时期的哲学家大量谈论上帝或上帝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看了他们这么多的讨论,我竟然有一种相信神的存在的倾向。幸运的是,这一次是短暂的。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所以我觉得宗教对人有很大的“破坏力”。我带着神秘感读了这部分哲学,但最终没有太多神秘感,所以我感觉中世纪哲学不知为何提前给自己蒙上了一层面纱。面纱后面,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然而,中世纪的文化艺术仍然值得人们欣赏。我更喜欢中世纪背景的文学作品和电影,因为它们充满激情、浪漫、自由和叛逆。
第三部分是现代哲学,比前两部分更接近我的时代,但在理解上往往更复杂。面对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很兴奋,因为它不会像中世纪那样有宗教的束缚,而是会一点一滴地展现出科学精神的曙光,并用科学规律来解释它。世界、文明在我心里似乎一下子变得明亮了许多。尽管如此,它并没有完全与经院哲学决裂,神学偏见仍然存在。然而,当哲学来到康德身边时,他说休谟把他从“教条主义的沉睡”中唤醒,同时他也将我从理性的梦中唤醒。他说:“迄今为止,哲学一直是教条主义的。它在没有事先批判自己能力的情况下就向前迈进。现在它必须批判或开始公正地审视理性的一般能力。”于是他的三个批评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场风暴。因为我从来没有怀疑过理性,也推崇理性。现在看来,我有点错了。理性也存在问题。这是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当我读黑格尔时,我又兴奋起来,因为其中有一些我能理解的地方。后来我找到了原因,因为我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部分是源自黑格尔哲学。我认为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还在于推动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在他之后,又产生了费舍尔、泽勒、温德尔班等一批哲学史学家。后来我觉得哲学确实有了飞跃,但是越来越难解释了。我对胡塞尔确实没有兴趣。海德格尔给我一种更加诗意的感觉。当我看到他的时候,我感觉我看到了美丽的诗意生活。不过他的《存在与时间》让我很开心。疼痛。我还是很喜欢他的一句话:向着死亡的存在,整个人类的存在都交织着因意识到死亡的必然性而产生的悲惨的焦虑和苦恼。不知道为什么,看到这句话,我就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我曾经看不起死亡,但现在我不再看向死亡。生与死是相互依存的。生是为了死,死也是另一种生的方式。我一直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面对死亡和悲剧!我想我会坚强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总体感觉是,我的大脑一侧充满了水,另一侧充满了面粉,已经混合成糊状了。我觉得,如果不详细阅读其中的具体人物和著作,仅凭历史提供的信息是很难理解这些哲学思想的。读完他们,我感觉最有成就感的是,当别人提到伊壁鸠鲁、施特劳斯、柏格森等人时,他们对我来说不再陌生,但也只能达到似曾相识的程度。我觉得下一步就是要反复阅读,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供帮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3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