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天空读后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1)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你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人生经历,吸收财富的养分,开阔你的思维,了解你不知道的世界。当我拿到傅培荣老师写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时,我首先好奇:什么是国学?这么抽象的词语,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仔细阅读后,我终于明白了。傅培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孔孟老庄的学术和思想。我通过摆事实、说理去讲述自己的研究经历,让自己从中得到启发,明白很多道理,获得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不是一个天生就知道事情的人。我热爱古代,并热衷于追寻它们。”孔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生来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他靠着努力向古圣先贤学习,逐步温故知新,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且,孔子年轻时,由于家境贫寒,干过很多零碎、卑贱的工作。然而,孔子从来没有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学问。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普通家庭的孩子十五岁就停止读书,大学只是专门为一些贵族家庭的孩子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大学的全部内容,而且比一般贵族子弟学得更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请孔子做他的家庭教师。 “三十”之后,孔子再也没有被国家重用过,也没有担任过官职。然而,孔子仍然没有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仍然一如既往地珍惜时间、修身养性。看到孔子的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我感到很谦卑。我曾经想:我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一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觉得很无趣。现在开始工作了,我想我终于可以放松下来,不再需要枯燥的学习了。然而,孔子的教诲却让我感到羞愧。反观我自己,脑海中残留的只是大学里所学理论知识的碎片,远远不足以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老师,要想给孩子半桶水,首先得有满桶水。我要做的就是读书,读大量的书,从书中吸收各种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傅培荣老师在关于桓公读书的部分谈到了读书的真谛。书中写道:“论齐桓公的学习,论辩提醒他,不要死记硬背。古人写的书是他们思想的结果,思想本身是灵活的。知道如何应用它们。”这个故事讲述了古往今来如何读书的道理。一方面,你要读书,但要消化书本上的智慧,你必须自己动手,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你才能有真正深刻的感悟。当你有了领悟之后,你就不会再执着于肤浅的词语和句子了。因此,我不想死记硬背。我要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活着读书。
“言必行,行必响”。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明白,那就是说话要守信用,做事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真是小人啊。光看字面意思,我们可能会大吃一惊。把心放在言语上有错吗?孔子为什么说“言必行,行必果”?他是个小人物吗?付佩蓉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同时也让我懂得了生活中应该平衡正直与正义。书中举了一个例子:A刚买了一支猎枪,一个很好的朋友B来借。他说他下个月要去野餐和打猎。 A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在这个月内,我的朋友患上了抑郁症,并有自杀倾向。到时候B会来找A,把猎枪借给我,履行你的诺言。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呢?你所说的就是你所说的,你所说的就是结果吗?如果你给他一个机会,我们不是要为他以后发生的事情负责吗?从这个小例子中我们看到,现在和未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不能教条主义,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我想孔子不是教我们不守信用,而是教我们言出必行,同时不忘处事有灵活的智慧和坚定的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近义,言可复”。这就是说,我们跟别人认同的事情一定是有道德、有道德的,我们只能言出必行。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不合法,违反社会礼仪和法律,即使说了也无法实施。所以,我们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不要轻易说出我对你的承诺,而是要考虑是否道德、道德,要接近道德原则,然后才能付诸实践。否则,即使我们达成协议,我们也会食言。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二)
中华五千年文明,孕育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今天,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品格和品质。时至今日,当我们在喧嚣尘世中迷茫时,阅读这些古人深刻的人生思想,依然能给我们很大的启迪和内心最朴素的关怀,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灵魂。片刻的宁静天空。
正如本书作者傅培荣所说,三十岁之前学习儒家思想可以做得更好,因为它告诫人们要向善,要有理想和追求。但四十岁之后,你会发现儒家思想不够了,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善行不以善报,恶行不以恶行报。这时你才会意识到,孔子的思想虽然是好的,但未必会产生好的结果。所以必须要看,所以必须与“道”结合起来。我想是这样。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四十多岁的人,我还有很多的迷茫和迷茫,所以我又研究了更多《国学天空》中关于道家的章节,更多地谈论了道家思想。感觉。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人容易疲劳。所以老子说,人活得那么辛苦,处处受到别人的限制。他们必须吃苦、努力工作来支撑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样的机构,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呢?当你有身体的时候,你需要有面子和形象,你开始与别人争夺名利,痛苦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我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乎自己,想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名利;如果你太在意,你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权。生活中的痛苦来自于“自我”,认为自己一定比别人好,一定要达到某个目标,或者一定不会遇到什么困难。所以尽量过自然的生活,不要太在意肉体的享受。
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而忘记了身体、金钱、地位哪个更重要。结果,他们又累又伤,得不偿失。道教告诉我们“少一点自私,少一点欲望”。一个人想得太多、欲望太多,是不可能幸福的。一旦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更多的欲望就会生起,结果就会更加痛苦。所以,只有懂得知足,懂得止住,才能长久维持。
庄子讲人的修养,要做到“心灰如死”。当别人耍花招、争美色、占别人便宜、炫富时,你就能让自己的“心”进入一种空虚、宁静的状态。在这个世界上,人如果能够不去与人攀比,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就会避免很多痛苦,拥有很多幸福。
庄子关于“混沌之死”的寓言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混沌没有耳、鼻、眼、口七窍,无法与外界事物相通,因此不受外界事物变化的影响。本来“混沌”在和谐祥和的世界里过着简单的生活,但当别人给他打开这七窍之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只有过着简单纯粹的生活,才能悟道,才能释放出人类生命的巨大潜力。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浮躁。我们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思考、研究。一切都只是为了利益。科技发达了,但地球却被毁灭了。现代人生活在他们认为自己聪明的世界里。在造成的痛苦中。因此,现代社会要实现和谐,必须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幸福不应该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应该遵循内心的真实需要。
老子说:政宽而疏,民则廉;政宽则民则廉;政宽则民则廉;政宽则民则廉。政府严密,百姓就会狡诈。因此,政治家看起来诚实是一件好事。政治最可怕的就是卑鄙会伤人心。越宽松越好,不要太严格。老子的话从道到朴,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这些只是小九端午假期的一些感悟,也只是伟大中华文化天空中的几缕星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老庄,可以让我们更加真实、更加内敛、更加向内、超然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摆脱浮躁,净化我们的灵魂。在这样浮华纷乱的世界里,也能让心灵安静下来,感受蓝天、白云、绿水,知道自己还活着,还活着。让思绪自由驰骋的感觉真好!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周三)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十月中旬杭州市儿童学校开学典礼那天。博物馆走廊的书架上,《国学的天空》三个字一下子映入我的眼帘,(www.sbkk8.com)这不是同学馆创始人李广斌教授推荐的书吗?我们去读?翻了几页,我突然意识到这本书的美妙之处。
【国学天空】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著作。它用孔孟老庄的智慧来解答当代人的精神困惑。本书内容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作者傅培荣教授认为,“国学”是一个广义的术语,但无论如何分类,儒家和道家都会是重点。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道教呢?当然是老子和庄子了。
孔子主张“人能兴道,道不能兴人”。人性的价值必须来自于内心。人性建立了,一切事情就可以解决了。
孟子认为“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能体验到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活出人格的尊严和伟大。
老子的修炼方法是虚静,以道为本源,智慧由此而生,生活中的困难和空虚的感受都在无形中化解。
庄子认为,人类的最高智慧在于认识“有事未始”。既然如此,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必去坚持生活呢?何不自由自在,随道而行。
当我再次阅读这本书时,印象最深的是对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孔子的介绍。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创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多年来最伟大的“圣师”。他立志学习,不是为了独立,而是为了“立人、达人”。以天下为一家、天下大一为最高理想,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太难实现,但孔子却能始终把理想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着实令人敬佩。他“学孜孜不倦”之后,还必须“教诲孜孜不倦”。读完这本书,人们更加懂得如何“潜心学习”,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如何抓住机遇,集中精力,不断完善自己。
作为一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的老师,我能做好什么?除了教孩子知识、中国传统知识等,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做有用的人。从礼貌做起,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我相信,只要你有心、有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0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