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烟火漫卷》读后感1000字

在万千灯光下我亲吻了我的人间世界

—— 读《烟花》的感想

正如迟子建在《烟花》中所说:“无论冬天还是夏天,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破晓的不是太阳,而是地球上卑微的生灵;无论寒冷还是夏天,与哈尔滨同眠的城市,不是月亮,而是红尘中唱夜曲的生灵。”陪伴一座城市的是在万千烟火中诞生的人。向着太阳而生,向着太阳而成长,在光明中诞生,在光明中死去,他们就是我们,最伟大的一群人,因为他们,一座城市就是一个人间世界,一生烟火。

阅读《烟花》,获得心灵的启迪,感受心中的城市。

这座城市有“我”的记忆,每一个“我”,一代代人都凝聚成了这座城市的剪影。对于刘建国来说,记忆是接落花的煤饼散发出的香,是“爱情护送”四十年来寻找的虎头鞋,是冬天两岸结冰的松花江,是春河文武支流。它已成为初生的太阳;对于谢普莱娜来说,记忆是候鸟南迁时与伊格纳维奇的初遇、夏里亚平《伏尔加船夫》浑厚的低音、枣木失落的金纸。扇子山水画是她至死未见的孙子;对于黄娥来说,记忆是卢木头亭的温馨家园、老江桥下的青铜布帽、太阳岛玉宇琼楼的冰雪宫殿。世界就像扎纳纳所听到的极乐寺无尽的钟鼓声。无数人走过大街小巷,走上夷城山,感悟自己的人生,寻找今生的记忆,看烟火,但世界依旧。

这座城市有着不朽的历史,一段段历史交织成一条雄伟的河流,奔腾向前。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一座从未有过城墙的城市。早在2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生活在这里。距今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白金宝文化诞生;公元1115年,金朝在此建都; 19世纪末,哈尔滨出现了数十个村庄,居民约3万人,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不断扩大; 1896年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工业、商业和人口开始向哈尔滨聚集。东线铁路建成时,哈尔滨已形成现代化城市的雏形。 20世纪初,哈尔滨已成为国际商港,聚集了33个国家的16万多名侨民,19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 1932年,哈尔滨沦陷于日伪统治之下。哈尔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一五”期间,哈尔滨是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座城市的历史是几代人的记忆,对记忆的追求成就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永恒的岁月,如静止的烟火一样漫长。

这座城市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像清雅的茶香或陈年的烈酒的香气,安置在人们的心里。人的一生中贯穿着一段段情感,有欢乐,有悲伤,也有无尽的烟火。什么是亲情? 《烟花》中的亲情是刘建国每晚悄悄下楼看望病重的弟弟;讲述了刘光福一直保守弟弟身世的秘密,直至去世;写的是老李对哥哥生死存亡的安慰;这是关于刘娇花和她的兄弟观看最后一次日出的故事;这是大卫在他父亲的葬礼上演奏的莫扎特的《安魂曲》。什么是爱? 《烟花》里的爱情,是翁子安长久以来默默的奉献,不留名号;是老李每次回家插在花瓶里的花;黄娥心中难以忘怀的,是瑛姑的离别;是胖姑娘不慕富贵。与小刘的友谊长久;还有他们见面时谢普丽娜眼中深情的眼神。什么是友谊? 《烟花》中的友情是刘建国四十年寻找铜锤的过程;是刘娇华在退休后仍然帮助这群服刑人员创业;这是余大维沉默已久的原谅;这是煤老板无声的呼喊。这就是人间,有血有肉的人物演绎着令人难忘的故事,也有长久的情感与之相伴。因为彼此,这个人间故事才有了温暖和温情,才有了万千烟火。

这座城市有着灿烂的文化和高亢的热情,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让人感到温暖。那就是圣索菲亚教堂。高耸的金色十字架与红砖和绿色屋顶相得益彰。清澈的红砖和顶部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领着四翼大小不一的帐篷屋顶,形成主从风格。布局匀称。那就是中央大街,汇集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不拘一格和现代风格的建筑艺术街、繁华的商业街、旅游休闲街、公共文化街。行人不断来来往往,诉说着人间烟花的故事。那是一个冰雪世界。这是一场千年庆典,一次千载难逢的盛会。为了迎接这场史无前例的盛典,哈尔滨人民用自己特有的勇气,在松花江畔打造了一座冰雪迪士尼乐园。哈尔滨松花江冰雪大世界,灯光与冰雪交相辉映。美丽震撼。那就是龙塔,高336米。龙的名字,展现了龙的传人在这片热土上的奋斗……不同风格的建筑讲述着不同的故事,一座城,一代人。人类世界的传承。

早上谁会签字?谁来结束这个夜晚?登上山顶,俯瞰一座城市,看万家灯火闪烁,看远处的烟火聚集绽放,诠释繁华与苍凉,拥抱属于自己的人间世界,看烟火。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1029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