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书感悟1000字

一见敦煌,一生有缘,多年好友,青发黄昏白发。 —— 铭文

她来自繁华都市,扎根于荒芜的西部小镇;她从热闹的人群中走来,拥抱了寂寥的沙月夜。她来自开放的当代,蜿蜒穿过历史的深渊。从青年到老年,她的行动胜过千言万语。

作为敦煌的女儿,范锦诗始终站在保护文物的最前线。她坚持创新,积极倡导文物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引进先进的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打造“数字敦煌”,让敦煌以新的方式生存,让更多的人随时随地看到敦煌。独特的美丽。她的面前是无数的奖牌和赞誉,但她背后的风雨和苦难却往往不为人们所知。

在《我心在敦煌》一书中,她不为人知的一面被揭露。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范锦诗和孩子们关系的描述。她身边没有亲人可以帮助她,孩子出生几天后,她的丈夫就挑着一根扁担来到了敦煌。由于工作原因,我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送到亲戚那里照顾。拿给他后,他发现当地的教育资源非常落后,只好送到别处。两个孩子的教育水平受到影响,这常常让她感到内疚。但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做坏事,成年后独立自主,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为了祖国的需要,她忍受了两年的分离,抛弃了青春的美丽,选择了人生的一件事去敦煌石窟报到。她被誉为“无敌莫高窟”。改革开放后,她不断开拓进取,将前辈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她抛下小家庭,照顾所有人,淡泊而清醒,可以坐十年板凳。无论是她在煤油灯下勤奋学习,通过镜子折射抄写,踩着“蜈蚣梯”巡视石窟,还是不厌其烦地将石窟数字化,分析壁画发病机制,建设敦煌信息资源库。她带领研究人员乐此不疲。我乐在其中,终于在敦煌学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一代代莫高窟人用青春和生命诠释的,是“坚守大漠、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执着和奉献源于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和对遗产保护的责任。正如村上春树曾经说过的,“你可以坚持你喜欢的事情,但你不能坚持你不喜欢的事情。” “把保护融入研究,把爱心融入责任,已经成为莫高窟人的自觉,也形成了生活在沙漠、志存高远的传统。从无到有,几代莫高窟人立足于“舍生喂虎”的开拓进取精神,使敦煌研究院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发展等方面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结出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为国宝重拾辉煌铺平了道路。他勇于承担责任,探索进取,最终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主力军。

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和推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她让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她的怀抱,默默地为他们的鬓拂上霜雪,让他们独自徜徉在浩瀚的月夜里。只有几代、几十年的时间,只能维持她暂时的容貌。也需要几代人继续为她付出,继续奋斗。这一时期,许多莫高窟人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常书宏和段文杰两位老院长在丹泉河边休息。他们的贡献在敦煌历史上是不可磨灭的。而他们的墓地,就像浩瀚世界中的一粒尘埃,点缀在荒凉的沙漠中。即使是远道而来的游客也不会注意到它们,更不用说短暂停留了。在未知的黑暗中,他们用真诚的心点亮了一线光明,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即使遇到很大的挫折,他们也始终砥砺前行,从不放弃。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正站在时代的节点,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而且面临着“天赋予国人重任的时代”。范金石老师的“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意志”指引着当代青年的奋斗目标;袁隆平院士的“向前看,不为金钱”激励着无数祖国新建设者;党员孔繁森的“甘于为人民服务”。为人梯,铺路久”“也教会我们坚守初心,不断前行。

发展永无止境,奋斗永无止境。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用行动践行理想,用毅力守护夙愿,用汗水铸造梦想。我们要肩负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争当第一,在国家脊梁上敲响青春的战鼓,为祖国的脉搏注入我们自己的生生不息的活力。新时代。和活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1644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