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我们仨》读书感悟800字

爱比金子更坚固。 —— 读完《我们三个人》后的感想读完《我们三个人》的那一刻,我感到无限的惆怅。就像是在听一个温柔的老人平淡地诉说着她的家事,但每一个字每句都蕴含着她浓浓的爱意,每一个停顿都充满了她无限的思念。这时我才明白“世界上没有纯粹的幸福,幸福都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我们三个》是杨绛92岁时创作的作品。说是散文集,但更像是回忆录。杨绛老师的笔触总是温柔、温暖,充满淡然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像冬天的暖阳,平静而柔和。正如她与钱钟书的爱情,与钱源的亲情。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杨绛老师和钱钟书自由结婚,一起去牛津读书。为了照顾吃不惯地主饭菜的钟书,连蚕豆都不喜欢“壳太厚、豆太小”的杨绛,甚至学会了做红烧肉。他。同样,杨绛在牛津生下孩子时,钱钟书每天四次来医院看望她。她出院后,“大官”钱钟书还特地熬了鸡汤给她喝,从牛津开始,为她做了一辈子的早餐。当意见不一致时,双方往往都保留自己的意见,所以从不争论。到了晚年,他们依然保持着“冒险”的习惯,一起散步,探索新事物。他们还会努力读女儿的回家信。他们还互相理发,钱钟书用剪刀,杨绛用电动剪。在这条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他们的关系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微风吹过。

1937年,第二个华人婴儿——钱元在牛津出生。钱钟书将她抱在怀里,看了她良久,说道:“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她。”钱源也表示:“我和爸爸是最‘哥们’的。”晚年的钱源处处表现出与父亲的相似之处:翻书时都是用两根手指夹着书页,就连走路的姿势也很相似。由于钱钟书高度近视,钱源每次给家人写信时都要用记号笔。在这个三口之家中,杨绛老师似乎是最需要照顾的人。钱钟书离家时特意叮嘱钱源“照顾好母亲”。小时候,钱源晚上会和母亲一起散步。长大后,钱源住院时给母亲写信,还教她做一些简单的饭菜。钱元生作为女儿让父母高兴,作为学者和老师让父母自豪。任职期间,钱媛修改课本,熬夜备课。如果不是因为病,她不知道要多久,她才愿意退休。对于两位长辈来说,钱媛不仅是女儿,更是好朋友。他们之间的亲情就像冬天的手炉。天气越冷,手炉就越温暖。

可惜“世间美好事物不坚固,彩云易散琉璃易碎”。昔日的欢乐如今已落寞,天地分离,往事已随风而逝。当年的我们三个人,现在只剩下杨绛一个人,一个人。杨江贤在命运面前是微不足道的。无论命运如何,她早已放下。因为“我清楚地看到,我曾经视为‘我们的家’的公寓只是路上的一家客栈,我不知道家在哪里,我还在寻找回家的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358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