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读后感800字

流水落花,只留空枝

“碧玉高如树,垂下万条绿丝带”。古代诗人总是喜爱春天,春天生机盎然,夏天万物生长;在秋冬寒冷、荒凉、孤独、悲伤的时候,他们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但今天,朱志良的《屈原风和中国艺术十讲》却带领我走进了一种别样的美。

本书仅用十讲的时间,慢慢地向我讲解他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化韵律。他将浪漫、音乐、舞蹈、船剑与当时的文学、禅宗、占卜等结合起来,体现了古代文人所要追求的清净心境和各种传统事物所特有的精致、静谧之美。

书中所描述的绘画、写诗、题字的过程就像一个设计和描绘的过程。

这些过程几乎都是聚焦于生活中大街小巷中平凡而普遍的场景,感受它们的闲适状态,体验名胜古迹的庄严,但同时又可以看到它们的独特之处,他们的宁静和纯洁。美丽。

沿着书中蜿蜒的小路,你将走进园林,走进体现古人智慧的书画。微风所过之处,可见石空山旁,绿树参天,树木参天。旁边的枯树使它更加特别。

有些人享受着春天树木的翠绿和生机,想起它们熬过严冬的不屈精神。然后他们想到自己,想成为一根柱子,像这棵参天古树一样;但也有一些人看到一棵枯树,枯树上的树枝交错,凹凸不平。一侧的生机与另一侧的枯枝落叶形成了浓郁而强烈的对比。正如书中所写:“它展现了这个世界生与死的轮换。”弹指一挥间,就知道创世之初,一无所有。”春夏秋冬,万物交替,生死相随,生长生生不息。

诗人、词人常常喜欢写枯树、空山、寒泉、微风……达到“云山含轻烟,万影成秋色”的境界。幽人不期盼来,空亭倚萝卜。” —— 在静默中体现生机和活力,在静态中追求动态,做到“一花一木,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与其他事物无关,却诉说着它与世界的联系”。

用对比的方法反映眼前所见、心里所想,从而一睹“永恒” —— 超越眼前所见,感受所见所想,平静地感受物体与自然的联系;表达另一种潇洒与奔放,另一种内心相信的真理,体现在宁静中追求热闹,活力中体验悠闲。

生活中,我们应该像那些枯树、空山、冷泉……我们应该有一种只有一物就是全世界的境界,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不盲目追求外在的事物,而是努力学习提升自己,让自己永远有“安静中的温暖”,这就是“夜之光”的态度。

我希望我们的生命中,所有的花儿都会在水落时凋零,留下的不仅仅是空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408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