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杜甫传》读书感悟1000字

述长安客,赞爱国情

“你的贫穷就像圣人的破烂衣服一样闪闪发光,哪怕是世间的一丝一毫,都蕴藏着无穷的神力。” —— 铭文

他在春夜听雨,赞叹“好雨知时,春来”;他望月思乡,感叹“今夜露白,故乡月明”。他胸怀远大的志向,写下“到了山顶,一览众山小”。 “小的”;他忧国忧民,感叹“国破山河在,满城春草满”。他是杜甫,诗国闪亮的明星,长安城忧伤的少年。

读杜甫——,眺望世界,一个写尽一切苦难的诗人,充满忧郁却依然坚强。他就是杜子美,千年也无法抹去他的故事。冯至老师的《杜甫传》向我们讲述了杜甫忧郁、失意的一生。

杜甫出身优越,童年安定富裕。他从小就受到文化的熏陶,从而塑造了他的一生。

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落第。杜甫的父亲是当时兖州的司马,所以杜甫去兖州探亲,并与苏元明一起前往齐赵平原,这是他继吴越之后的第二次游览。他在齐、赵一带过着四五年的“安逸”生活,留下了《登兖州楼》、《画鹰》、《屋内曹虎马》、《望望》等优秀诗篇。其中《望山》更显出诗人青年时期的非凡志向。

杜甫三十五岁时来到了宏伟的长安城。他想通过科举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报效国家,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然而冯至老师却指出,仕途的不幸给诗人带来了幸运。

天宝六年,玄宗命天下掌握技艺的人到长安参加考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因为李林甫这个“甜言蜜语、挥剑”的权势宰相,上演了一场参加考试的士人全部落榜的闹剧。科举考试是行不通的。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杜甫不得不向权贵求助,捐献诗作,但没有得到回应。

直到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才无奈离开长安,过上了漂泊的生活。

杜甫在长安生活了十年,努力捐献礼物,但他却郁郁寡欢,仕途失意,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用一生最宝贵的十年时间试图在这座城市扎根,但最终失败了。他不知道,这一次的离开,将是他对记忆中这座繁华富裕的城市的告别。

当杜甫到达华州时,安史之乱还远没有结束。他在《独立》、《瘦马行》等诗中表达了对事业失意、世事惨淡的感慨和怨恨。

乾元元年,杜甫暂时离开华州,前往洛阳、偃师探亲。次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爆发邺城之战,唐军大败。从洛阳返回华州的路上,杜甫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灾难,看到了人民忍辱参军的爱国行为。他感慨万千,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史诗《三官》。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中有唐朝的繁荣,也有战乱后的衰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对家、对国家的感情。冯至老师写了杜甫传,为杜甫写了一篇文章。他试图通过《杜甫传》向读者呈现这样一个完整、立体的爱国老诗人形象。

在《杜甫传》的最后一章中,冯至老师以悲凉的方式描写了杜甫悲惨的晚年,让读者深深体会到杜甫虽已暮年,但依然热爱祖国、热爱祖国。人多于己,令人感动。

这就是冯至老师眼中的杜甫。他用笔墨写下了岁月的创伤和报效国家的心愿。读完《杜甫传》,我深受感动。我合上书,轻轻触碰封面上的“诗”字。一股暖流在我心里暗暗涌动。

也许杜甫的1400多首诗不会永远流传下来,但正如《杜甫传》中所说,他曾经记住了老百姓,现在也被老百姓记住了。他的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早已为人们所铭记。后人都会铭记在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874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