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
【第1篇】
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
《儒林外史》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也是最具批判性的社会问题小说,共56回。本书以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批判科举制度,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各种丑恶现象。
读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狂超人。匡超人的经历和最终的堕落令人心痛。原版的匡超人善良、诚实、孝顺、懂事。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有马二老师、潘三老师以及许多假名人。匡超人尝到甜头后,一步步跌入社会黑暗无底的深渊。马二老师一心主张通过科举求名求利;潘三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假名流希望通过艺术优雅来名利双收。名利是他们的主流意识。在这种丑陋、看不见却又强大的环境的诱惑和挤压下,生活在其中的像匡超仁这样的青年学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会了吹牛、奉承别人、欺骗别人。他欺骗、摆架子,渐渐失去了单纯的本性。
匡超人的朋友圈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潘三。潘三虽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他对匡超人却是深情而真诚的。潘三被抓进监狱后,匡超仁看到了潘三的罪行以及自己涉案的情况,于是逃了出来,前往京城投靠了自己的恩师李继健。而这进一步凸显了匡超人的虚伪和自私。当导师李革问他是否已婚时,他说自己没有结婚,是因为怕导师嘲笑岳父官位低。可见此时的他是非常虚伪的。潘三入狱后要他来看他,他却说自己在朝廷工作,不能见他。其实他只是怕影响自己的事业。匡超仁见到昔日好友景兰江后,甚至拒绝再去茶馆,足见其自命不凡。这不仅与他的本性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
当然,吴敬梓也塑造了一系列正面人物,比如王冕、杜少卿、于博士等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杜少卿。即便是在生活中,大多数人也无法像他这样豁达大方,在金钱上他也不吝啬。事实上,很多人试图骗他的钱,但他仍然乐善好施。他一生对名利不感兴趣。后来有人推荐他做官,他却以生病为由谢绝了。这些都体现了他的高贵品质。
当然,《儒林外史》中还有大量其他细节人物。比如,庄政君辞官还乡,郭孝子劝人行善,萧云贤英勇克敌,冯四父亲侠义成性,马二老师一心一意,池衡山继承礼法,音乐教育……他们的先生们之风,是学者间的一股清新空气。此外,还有很多假名人、假圣人。
作者吴敬梓用形形色色的人物来揭示封建社会的颓废与不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中后期文人的毒害。而《儒林外史》则表达了作者对书林太平、学问清净、人与人真诚相待等社会理想的渴望。
【第2篇】
读《儒林外史》有感
书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一笔财富。它们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使我们知识渊博。我们应该从小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书籍是阳光,让我们沐浴在多彩的世界;书籍是梯子,让我们一步步到达成功的顶峰。书籍是治愈我们顽疾的良药。今年暑假,我读了吴敬梓老师的《儒林外史》一书,感触颇深。
给我印象最深的无疑是——的故事之一——《范进考取了》。
全文记述了范进乡试的成功经历。主人公范进是一位学者。他一直生活贫困,已经参加过20多次考试。直到五十四岁时,他才通过考试。一位学者。随后参加乡试,考中科举,他欣喜若狂。当选后,范进得到了邻居的支持,乡绅还给他捐了一套房子。
读完这个故事,很明显范进的岳父在当选前后对他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就连邻居和乡绅的态度也一模一样。这无疑描绘了一种迁就仕途、求官名利的可耻社会风气和一片荒凉的世态。这是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特征的辛辣讽刺。范进原本是一个穷书生,饱受邻居和岳父胡屠夫的嘲笑。为了获得名誉,他不惜饿死自己的妻子和母亲。终于,在范进的努力下,他通过了考试,大家都赞叹不已,但他们并不相信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范进疯了,最终被胡屠夫一巴掌打醒,恢复了正常。后来大家对范进的态度,包括他的岳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嘲笑变成了奉承。说明了当时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
现在社会已进入21世纪。封建制度废除了,但是封建思想呢?现在虽然封建制度已经过去了,但我们的思想不能停滞不前。我们一定要跟党走,把习爷爷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中。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作者:周维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29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