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读后感500字
呐喊读后感500字
上周,因为生病住院,所以比较闲。在医院打完点滴后,我就可以在街上走动了。我偶然在旧书滩上看到了七卷鲁迅的小册子。我花了12元买的。被按要价买回来,依次是:《呐喊》、《野草》、《坟墓》、《两心集》、《伪自由信》、《切街亭随笔》、《全风月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2018年北京版重印了鲁迅1918年至1934年的文章。原书价格从0.36、0.20、0.50、0.44、0.37、0.40、0.43元不等。我看着三十年前出版的这七本书,心里感到疑惑。我应该怎么办?我怕在家偷懒,只好空巢工作,闲暇时看一下。这就是这篇短文的由来。
我以前读过鲁迅老师的一些文章。本着“旧书百遍不厌其烦”的精神,我首先拿起了《呐喊》。鲁迅老师自己说过:“所谓回忆,虽然可以使人喜悦,但有时也会使人孤独。如果精神的丝线还紧紧抓住已经逝去的孤独时光,那意味着什么?而我苦于无法忘记,这部分无法完全忘记的部分,如今已成为《呐喊》的由来。 (《前言》)这或多或少让我有同感。也许文人的心是相连的;年龄和观察的时间也很有趣。看看《呐喊》收录的文章:
前言:1922年12月3日,41岁。
《狂人日记》,1918 年4 月,37 岁。
孔乙己,1919年3月出生,现年38岁。
姚先生,1919年4月生,38岁。
明天,1920 年6 月,我就39 岁了。
一件小事,1920年7月,39岁。
《头发的故事》,1920 年10 月,39 岁。
这场风暴发生在1920年10月,当时他39岁。
1921年1月,家乡,40岁。
《阿Q正传》,1921年12月,40岁。
1922年6月端午节,41岁。
白光,1922年6月出生,现年41岁。
兔与猫,1922年10月,41岁。
呐喊读后感500字
正当我和父亲有说有笑的时候:“如果我们在上海,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年轻人要么很早就让座,要么态度强硬,不愿意给别人让座。” ”我面前有一个年轻人。呕吐了。尽管如此,却没有人让座,一副与自己无关的样子。好在她很快就到了车站,这才缓解了一些紧张的气氛。
不知道老天有没有看到我一路又累又困,但是前面的两位乘客在车站下了车,但这一次情况变得更糟了。
正当妈妈准备拉我坐下时,一个小伙子冲了过来,用力推着妈妈抢座位。我年轻气盛,按捺不住怒火,指责道:“就算你是想抢座位,也不用推别人啊!”但那人依然信心十足,操着安徽口音,他要保留这个座位。我平时坐公交车不喜欢坐下,但今天看到这个男人的野蛮行为,我感到很生气。我讽刺地对他说:“如果你需要坐下,就直说,我会让你。”但父亲却把我拉走了。他走到一边,示意我别再说了。
我知道为什么我不能说,因为你跟他们争论只会挨打。我想到徐家汇麦当劳营业员因为不让顾客睡觉被刺死,我想到保安因为不让别人插队被伞柄刺死。我还能说什么?
然而,这样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正是鲁迅老师极力批判的人性恶劣吗?动不动就诉诸暴力是一种可怕的无知。鲁迅先生90年前所说的“因祸得福,因祸得福”至今仍在延续。
呐喊读后感500字
文章最后一次描述孔乙己的脸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断双腿后,用手“走”去旅馆时:“脸又黑又瘦,已经失去了容貌”。这张“又黑又瘦”的脸,再加上双手爬行、“行走”,可想而知他是如何死里逃生,一口气活下来的。当店主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回应店主的嘲笑,眼中流露出“恳求”的神情,表现出他遭受残酷折磨后的畏缩、恐惧和无助的心情。在这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受害者的血腥悲惨画面。除此之外,也与他懒惰、偷懒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与鲁迅的其他小说一样,孔乙己也因封建社会精神和生活的压迫而死去。
时光荏苒,回首这部小说,依稀可见当时人们的无知。尽管大城市的人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国民素质较过去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农村和小城镇仍然是“蛮荒之地”,像华老栓夫妇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别说是偏远山区,就是在上海附近的苏州小镇,我也看到了很多不文明的现象。
苏州的交通很不方便。像胥口镇这样的小地方是没有出租车的。我经常看到地铁建设的工地。不知道多少年过去了,1号线还没有出现。就连到火车站的公交车也只有一辆69路,路途遥远,车厢拥挤,环境恶劣,非一般人所能承受。从胥口到火车站沿途没有座位。一小时颠簸的车程中,有无数次突然停车,会让你头晕目眩。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所谓的沿途缺座,其实是人为造成的。公共汽车上非常拥挤。车到的时候就有人下车了,我前面的两个座位正好空着。正当父亲要我坐下时,一位中年妇女因为身材娇小,立即挤进了里面的座位。眨眼间,另一边又出现了一位年轻的老太太,从缝隙中溜了进来,立刻抢到了我前面的座位。我只能无奈地笑笑,因为他们毕竟是老年人,比我们更需要这两个座位。
呐喊读后感500字
孔乙己是一个穷书生,科举落第。通过作者对孔乙己外貌的描述,“唯有孔乙己站着饮酒,着长袍”,可见孔乙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他是一个书生,而且很穷,没有钱坐下来喝酒。这种整体的外貌描写,集中而简洁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并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中多次提到孔乙己的“面子”。这些“面孔”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特征、推动情节发展、凸显小说主题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面色苍白,皱纹之间常常夹着疤痕”。这半句话凸显了孔乙己生活条件的恶劣,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第二次写“脸”,是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书的事:“孔乙己脸红了,额头上的青筋都凸出来了。”此举是为了保护学者的面子。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耻,表明他并非惯盗,只是出于不得已才这么做。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是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拿不到?”:孔乙己顿时显得郁闷不安,脸上蒙上了一层灰。对“灰色”面孔的描写,表达了孔乙己因招不到进士而被嘲笑时的绝望、沮丧和悲伤,表明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他思想僵化,习惯迂腐。他觉得只有找到了学者,才算得上学者。殊不知他所读的四书五经在当时的社会上并没有什么用处。
呐喊读后感500字
自从我上四年级以来,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而且都是好书。不过,最令我难忘的当然是鲁迅的《呐喊》。
以前读鲁迅老师的作品,总是觉得晦涩难懂,现在再读,不禁发现鲁迅老师更多地揭露了人性的恶劣。 90多年前就已存在,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他后期不再写那些有意义的小说,开始写作,让人感觉特别极端。人总是有梦想,但大多数梦醒后就被遗忘了。不过,鲁迅并不觉得可惜。我经常回忆起那些事,但鲁迅也经常回忆起那些孤独的时光,他很难把它们全部忘记,所以鲁迅把它编成了《呐喊》。但他早期的小说《呐喊》、《流浪》等实际上都是当今中国仍然流行的经典作品。
《呐喊》一书中包含了大量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评,如:《狂人日记》、《医学》、《白光》等;也有对今人的看法,如:《孔乙己》、《阿Q正传》、《兔子与猫》等;不仅如此,鲁迅还写下了许多关于童年的回忆,比如:故乡、端午节、社戏等;最后是鲁迅记录的一些故事,比如:《明天》、《一件小事》、《鸭子喜剧》等。总之,当你读《呐喊》这本书时,你似乎看到了其中的残酷、悲伤、幽默、当时社会的乐趣。就像看到孔乙己给孩子们喂茴香豆,又好像看到过去有趣的社会剧。似乎看到了日益繁忙的咸亨酒店……
故事从花小栓患上肺结核开始。为了治好小栓的病,父亲花老栓与人交易,买了一个用人血做成的馒头。这个人血馒头是沾有革命烈士夏雨的鲜血的。无知的花老栓夫妇以为用人血馒头入药可以治疗当时几乎致命的肺结核。最终,他们还是无法阻止花小栓病情的恶化。由于巧合,小栓的坟墓与夏雨的坟墓仅隔一条小路,花姨和夏四奶奶在一条窄路上相遇。但更让人心疼的是,夏斯奶奶竟然还偷偷去扫墓。她“羞愧”、“犹豫”,足见民众的无知。最后,“只见乌鸦展开翅膀,扑腾一下,直飞向远方的天空,如箭一般”。这是无尽的苍凉和悲伤。
呐喊读后感500字
《一件小事》是大多数出生在新中国、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接触到的第一部鲁迅作品。它用黄包车夫的一身正气来反衬皮袍下的“小”,多少有些做作。后来杨朔老师将这种表达方式发展到了巅峰,并得到了当权者的长期认可。这绝对是大老师当初绝对想不到的。
《鸭子喜剧》有点童话的感觉,但就小说而言,它是失败的。
《兔子和猫》仍然有“小书”的感觉,叙事不够巧妙,甚至连“中心思想”都难以概括,实在是“无奈”。
《头发的故事》内容有点儿“头发”的历史,但表达方式太不严肃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还是有“小说”的味道的。
如果把《故乡》纳入《新故事》或许更合适。
《社戏》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可以做成独立的章节,前半部分可以收入散文集,后半部分也可以收入《新故事》。
“佛头上有粪”,和我一样浅薄,只有大胆。无聊的话,见多识广的人也能有魅力。
呐喊读后感500字
“冬天的芦苇扎根,三年不冻的甘蔗,想要成双成对的蟋蟀,想要结果的扁树……这一切都很难实现。然而,我的父亲终于一天天死去了。”这段话是鲁迅在《呐喊》序言中写的自述,其中谈到小时候给患有慢性病的父亲买药的事。
当我读到鲁迅老师的《呐喊》序言时,我确实很感动。他对当年的“买药看病”充满遗憾。在《狂人日记》、《医学》、《明天》、《故乡》等文章中,老师本人的影子其实是存在的。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肉”、《医学》中的“血包子”、《明天》中索要的“嘉家积石老店的英宝英硕生丸”、《故乡》中佩戴的“银项圈” 。这些都是鲁迅从“最有名”的医生那里给父亲开的药和买的。
官方教科书和正统现代文学史都将《呐喊》视为经典。 《阿Q正传》自然是经典中的不朽杰作。
不过,《呐喊》中的伪小说其实也不少。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30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