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黎圣母院》有感600字
时间掩埋了丘陵和山脉,却掩埋不了山峰。遗忘之海吞没了许多19世纪的作品;但在这片大海之上,雨果群岛以其高大而多样的山峰傲然矗立。
当我第一次读《巴黎圣母院》时,我的内心蒙着一层轻纱,但如果你仔细阅读这个故事,你就会发现生活的味道。
小说中讲述的每一个故事、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独特,具有鲜明的十五世纪巴黎风情特征。书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奇”字来概括。丑王选举的狂欢,奇迹宫乞丐帮的夜生活,落魄诗人格兰古瓦的砸锅婚礼,聋子法官开庭制造冤案,敲钟人飞扬为救美人,母女重逢而后惨死刑场,加西莫多的复仇与联姻……这些场面虽然没有乞丐帮袭击圣母院那么壮观,但同样离奇,同样惊心动魄,甚至催人泪下。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品味。
“丑在美旁边,畸形在美旁边,崇高背后隐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并存。”白薇的人生也是如此。它不丑也不美,不甜也不苦。就像卡西莫多一样,善良、真诚、美丽,但长得不太好看,大多是无奈;菲比斯只是逢场作戏,格兰古瓦只有诗人的热情,却没有情人的真爱,大多只是虚伪;男女的尸体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然后消失在灰烬中,大多是悲伤的。白薇的一生在这部言情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浪漫主义,但不是现实主义吗?
回顾这部小说的作者雨果,他经历了19世纪法国所有重大的政治变革,见证了拿破仑帝国的兴衰、第二帝国的建立和崩溃。也就是说,他经历了法国资产阶级的彻底胜利和消灭封建势力乃至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整个过程。他的生活怎能不充满滋味呢?
小说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生,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和黑暗,但也不乏正直的人。这也表明,在这样的社会里,正直的人屈指可数,以至于后来人们摧毁了巴士底狱,并在1789年爆发了革命。
白薇的一生折射出一个社会环境,不得不发人深省。这大概就是这部作品流传至今的原因。
我想这部作品想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更是对那些“出淤泥而不染”的正直善良的人们的歌颂。即使在黑暗的社会,即使世界上没有正义,我们也不能忘记初心,坚守自己的正义,留下生命中最甜蜜的回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33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