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意语文》500字
什么是基础?王从周老师说:“比如说有点像水库蓄水,千岛湖是杭州著名的风景区,蓄水量180亿立方米,比西湖大3000多倍。足够了;至于三峡,就更不可思议了,三百九十亿立方米的蓄水量比两个千岛湖还要大,这就是地基,蓄水量越大,地基就越深、越厚。 ”
在他看来,人类的本质是精神能量、文化能量、高级生命能量。如果没有基础,或者基础薄弱,就算学会了全套的降龙十八掌,也只是一个招数,没有什么用处,没有杀伤力和战斗力。他说:“有些人可以上漂亮的课,充满光彩和各种魅力,场面可以让你头晕目眩,无法思考。但过了一段时间,如果你再想一想,细细咀嚼,你会发现这种植课经不起推敲,充满了花招和漏洞,真正留下来的,就像孔乙己的茴香豆一样,太多,不是太多!他的问题不在于技能本身,他的技能可以玩得很熟练。他的问题不在于设计和结构。他的设计和结构可以说是巧妙的,非常有创意。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在我看来,还是基础不够,太“精力很少。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技能甚至课程,而是基础。”
我非常同意王松舟老师的观点。语文是最具独特教学特色的学科。面对古今中外思想耀眼、气质灵活、文采辉煌的经典,国内外不同的老师有着截然不同的教学风格。这是由教师的个性特征和汉语水平决定的。每个学期我们在学校的公开课上总能看到令人惊叹、精彩的课程。经过反思,我们觉得语文教学的艺术设计固然重要,但终究是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教学的基础是教师的知识基础。一个举止充满文化香气的语文老师,总是有常人无法比拟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你会感觉如沐春风。中华文化灿烂、古老、博大、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作为祖国文化的传承使者,负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文化素养、文化气质的人的根本责任。同时,新课程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每篇课文不仅涉及学科基础知识,还涉及人性、人生哲学、历史变迁、山川河流、科技发展,大至天地苍穹,小至最小的尘埃。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履行“传承文化”的神圣而艰巨的使命,最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素养,积累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个背景从何而来呢?王松舟老师说:“基础是书本堆起来的”!他的藏书有6000多册!随时随地阅读。这让我想起了窦桂梅老师。从1995年到2000年,她阅读了数百万字,写下了20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和50万多张摘要卡片。难怪他们能够轻松掌握教材和课程,成为令人敬佩的名师!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怀着情感和兴趣投入到阅读的海洋中,积累了丰厚厚重的文化底蕴。
读完文章,回头看看自己,我比不上“名师”,但我也可以“读书”!阅读美丽的文字,享受文字中散发出的温暖阳光!读书永远不会太晚!今后我也要把读书当作一剂心灵鸡汤来滋养患有“气虚”的自己。 “以内养外”、“养血养肤”——充满诗情画意!当你有足够的自信时,你在课堂上总会有亮点。
当然,文化遗产不是一两天读一两本书的事,也不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吸收,是对人文精神的提炼,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需要不断的自我训练和修养,需要长期的积累。我们需要用一生去追求。如果我们把提高文化底蕴当作自己的生理需要,那么学习、体验生活就理所当然。那么你的谈吐、性格、在课堂上所展现的魅力,就会逐渐变得像名师的课堂一样“容光焕发”,绝不会是“一米阳光”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3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