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读后感500字
读完《西线无战事》后的感想
作者:徐进
在战争中,永远没有赢家。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了号召年轻人参军,曾提出“一寸江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大军”的口号。毫无疑问,这是我们保卫国家的一场生死之战。无数青年才俊为了国家的灭亡而牺牲在前线,这也证明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抵御外侮的共同仇恨。然而,如果没有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这些与我们相似的年轻人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战争,一切都改变了。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博伊默受到中学校长的“爱国主义”教育,迷迷糊糊地和同学们一起奔赴前线。只是他们正在参加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性的战争,所以他们注定会发现,他们过去所接受的“神圣责任”、“英雄主义”等口号的洗礼只是一个幌子。这些学生被别人拉入战争,却从未考虑过战争的目的和正义。作者用冷静、客观的写作,一一展现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他在书中多次使用闪回技巧。主人公与同伴过去和现在完全不同的心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反思。
除了控诉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非正义之外,作者还试图直接从最低的视角(普通士兵的视角)真实地再现战争中的死亡问题。在猛烈的枪声面前,人类显得那么渺小、无助、可怜。这也体现了源自战场、在炮火下成长的人道主义情感的可贵。主人公的同学在医院临终前慷慨地捐出了全部财产,同连的战士在战场上互相保护等等,这些人性之美的闪光都代表了作者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肯定。
“自从来到这里,我们之前的生活就彻底断绝了,战争也将我们卷走了。”这场战争是年轻士兵人生的转折点。战争摧毁了他们内心对和平的信念,摧毁了他们曾经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理想的。书中无情地批评了那些宣扬爱国主义,却在家里过着永恒生活的班主任和校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开师生的能力尚可。从建国之初的老校长张伯苓,到现代校长杨世贤,无数前辈一腔热血、冒着生命危险。他们始终发挥带头作用,树立榜样。俗话说:“将军有心赴死,士兵无心偷生”。正是这种上下同心、三军献身的精神,才保证了南开能够在无数战乱中幸存下来,保证了中国能够在危机中站稳脚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36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