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芯·会说话的芯片》读后感600字
“芯片”的方向始终是在——年的阅读《我的中国芯片:会说话的芯片》之后体现出来的。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很好的科普书——《我的中国芯片:会说话的芯片》。本书由刘正宇主编,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书中文字和插图搭配,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铁三角”的丹丹、阿呆、南柯同学和“中国芯”的拟人小新的有趣对话,形象地介绍了什么是芯片,其组成、结构、设计、生产以及对人类生活有多么重要等有关芯片的前沿科技知识。
之所以说是一本不错的科普书,是因为作为一个“科普新手”,之前只听说过“芯片”这个词,一直觉得芯片既遥不可及,又遥不可及。不过,读完这本书后,我的视野开阔了。我不仅认识了前沿技术芯片,还了解了它们。
事实证明,芯片离我们并不遥远。它的身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闹钟里的计时芯片、冰箱里的温控芯片、电视里的音视频处理芯片、身份证里的自动识别芯片,甚至还有起课铃和下课铃。还有芯片……时刻伴随着我们的芯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加美好。薯条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服务,但我们却不知道。也许是因为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
芯片也并非遥不可及。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芯片是集成电路的载体,它将我们随处可见的电阻、电容、晶体管等电子元件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电路集成到一块很小的晶圆上。芯片的制造过程是首先在晶圆厂通过一系列工序将沙子变成华丽的晶圆。然后芯片设计前端工程师设计电路,后端工程师将电路变成掩模版图。然后,芯片制造商根据掩膜版图逐层制造芯片。最后封测厂检测合格,进行包装,就大功告成了。
尽管芯片并不遥远,也不是遥不可及,但它却丝毫不能被低估。我上网查了相关资料,发现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仍然是我国的“短板”。目前使用的芯片大部分是从国外进口的。去年我国原油进口额约2500亿美元,进口芯片约4400亿美元。尤其是高端芯片,往往被老外“卡住”,有钱也买不到。近年来一系列的贸易摩擦,让国人越来越意识到芯片的重要性。 “买不到的核心技术”只能靠自己;各类应用背后,必有“中国芯”!
读书有收获,开书有益。这本书让我对芯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芯片产业做出贡献。 “芯”的方向一如既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0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