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恼》读后感500字
读完《苦恼》后的感想
18年级语文班1800060109 潘志云
《苦难》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契诃夫于1886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曾被托尔斯泰列为作者的“一流作品”。小说讲述了生活在俄罗斯社会底层的车夫雅娜的悲惨命运和苦恼孤独的心态。儿子去世后,姚娜迫切地想找人倾诉。他在住处见到了士兵、三个年轻人、看门人和那个年轻人,但没有人同情他的困境。最终,他只能默默地向小母马倾诉自己的烦恼。
小说首先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苦难和悲惨处境。正如铭文所说:“我的烦恼该向谁诉说?”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受到压迫和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受到奴役、孤立、得不到安慰。士兵们可以对他发怒,年轻人则可以随意取笑他,威胁要“给他一个骗子”。与此同时,他的物质生活也十分困难。他午饭前就出来了,直到天亮也没有接到任何生意。他开着车接顾客直到深夜,连燕麦都买不到。他的悲惨经历也让他感到了如鲠在喉的巨大痛苦。他深爱的妻子早已去世,继承生命希望之火的儿子又因病去世。车夫姚娜物质生活的不幸,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反映。不仅如此,对于车夫姚娜来说,最痛苦的不是物质生活和现实处境,而是精神生活的压抑和压抑。他内心的痛苦无处可诉,没有人理解他、同情他。对于他来说,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比物质生活上的痛苦更难以忍受。作者写出了他因物质和精神痛苦而麻木的心。他一动不动地站着,任由风雪侵袭。对于不公平的车价,他并没有拒绝的意思。他相信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此外,失去儿子后,车夫姚那在苦恼中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意义感到困惑。人存在的意义是生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每个人在人生的路上都会遇到它。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苦苦追寻,有的人得到答案,有的人却一无所获。作为一名车夫,姚娜在人生的意义中迷茫徘徊,却最终未能得到答案。最终无奈之下,姚娜只能向相依为命的小马吐露心声。
契诃夫的《苦难》和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在手法和手法上是相似的。它们都表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麻木,具有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它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