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500字
读完《基地》的感想—— 孙晨凯第9组
这是一部六十七十年前写的科幻小说。尽管如此,今天读来,仍然能感受到作者的故事的不可思议。银河帝国注定衰落,三万年的野蛮时代即将到来。伟大的哈里谢顿通过心理史学准确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轨迹,并建立了一个科学基地(据说在银河系的另一端有一个基地)来保存科学技术,从而试图将野蛮时代缩短到1000年年。而谢尔顿计划的目标是建立第二帝国。为了加快谢顿计划的实施,谢顿在此过程中设置了一系列危机,以帮助基地更快地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威胁包括蛮族国王、地方军阀,甚至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帝国本身。然而,每一次危机都会有其不可避免的解决方案。最终危机一次次化解,基地也经历了“科学-宗教-金融”等不同的生存和发展阶段。
科幻小说。小说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体系。行星使用“超空间跳跃”进行星际旅行。核能是主要能源。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很多新的科幻东西,比如核动力手枪、三维全息图像等。人造阳光等等,如果说科幻的话,这些都可以算是科幻背景和科幻元素。
关于社会。这本书最精彩的就是社会形态和变迁的设定,据说有罗马帝国的影子。把科学披上宗教的外衣来统治周边野蛮国家的那一章写得非常精彩。同样,随着宗教逐渐受到抵制,贸易的普遍性和由此产生的强烈依赖性再次巩固了基础的统治地位。虽然小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但一千年的轨迹才刚刚开始。未来基地的发展更是耐人寻味。未来的第二帝国是通过文化、道德还是其他未知的手段来实现,人们不得而知。
人物描述。这本书很薄,对人物的描写也很单薄稀疏,没有血肉感。小说的结构是根据不同的危机、不同的章节,当然还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物来设定的。事实上,人物在这里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根据谢顿内心的历史推算,历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见的(比如98.4%)。只是有一些特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关于逻辑。社会发展的可预测性也是小说最基本的设定,逻辑上并不成立。但对于每一次危机、每一次社会变革、文明的衰落或发展,作者给出的结构仍然是相当不言自明的。
我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这本书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依然不觉得平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