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读后感500字
读完《杂草》后的感想
杂草一点也不深,花叶也不漂亮。然后它们吸收露水、水和死者的血和肉,每一种都剥夺了它的存在。当它活着的时候,它仍然会被践踏和砍伐,直至死亡和腐烂。
——《杂草》
我一直很喜欢鲁迅写的《野草》,因为我觉得这些内容揭示了人性,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和虚无。
鲁迅老师的文章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从开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店》,到《社戏》,最后到《藤野老师》。我们的课本里几乎每年都有鲁迅的文章。我相信这些文章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中是有原因的。也许是因为鲁迅老师的文章总是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特色。鲁迅老师的文章总是蕴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能写出如此发人深省又深刻的文字呢?或许是对那个时代不公的控诉,又或许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奈。我想鲁迅写《野草》时一定充满了强烈而热烈的情感。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是一部散文诗集。从它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末,人们几乎一致认为《野草》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难懂的作品。除了这本书内容深刻之外,很大的原因还在于它使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
《野草》一文包含了鲁迅老师对革命力量的热烈呼唤、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无奈和自我剖析。它还蕴含着生与死、爱与恨、梦与醒、过去与未来、黑暗与光明等各种激烈的思想斗争。
同时,《野草》中的语言艺术也运用得很好。鲁迅老师能用形象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作品中人物的复杂性格。这是一种很难达到的描述状态。而且鲁迅老师还善于选择生动的词句来写出优美的意境。比如《冬叶》中,“一片蜡叶,有一个独特的孔,镶嵌着黑色的花边,在斑驳的红黄绿之中,看起来像一只明亮的眼睛”。人们凝视,等等。”鲁迅老师写的文章中的语言总是那么生动。除了语言描述的上述几个方面外,还包括音节的节奏。例如,在《雪》一文中,“是的,那是孤独的雪,那是死雨,那是精神的雨。”等。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孙雨诗曾说过:《野草》具有叙事写作所具有的深度、神秘性和永恒性。 《呐喊》、《流浪》等作品所不具备,整体而言,它具有一种难以破解、总能引人沉思的艺术美的魅力。
鲁迅老师写的《野草》我读过不下三遍。每次读到,都会受到来自灵魂的震撼。读完之后,我会对生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感悟。我沉浸在其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