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知青岁月》读后感550字

读完《知青岁月》的感想:在艰难的生活中成长

1969年1月,一个不满16岁的男孩只身离开家乡,从繁华的大都市北京来到贫困的陕西延安梁家河村,开始了一名前途未知的知青生活。这对任何一个青少年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他不仅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了,而且还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们第一次见面的事。

首先,读书有方法。他读书时有求知欲,他坚持不懈地读书: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读书;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读书;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读书;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读书;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读书;别人休息的时候,他读书。当别人娱乐时,他读书;当别人闲着的时候,他就读书。他博览群书,涉猎哲学、经济、军事、文学等领域。他读书时注重比较思维,“相信书,胜过无书”。他同时阅读同一类型的书籍,进行比较分析,提炼出各种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要想成功,就必须投入、深入研究。一些知青无法忍受农村的艰苦,想要离开。但他清楚地知道此行的目的,将眼前的一切视为成长的一步,致力于通过为人民办实事来提高自己。比如打水井、建沼气厂、培育蔬菜种子,都不是拍着脑袋做出的决定。 “欲提前做好事,必先磨砺工具”。我们事先经过深思熟虑,想方设法学习相关知识,甚至还去了四川。学习一个多月,然后尽力练习。带头跳冰水打井,带头研究建设沼气,带头改造臭厕所。这种思维作风和踏实做事,是从小事中积累起来的,逐渐养成的品格,成为成就大事的坚实基础。

三是广交朋友。只有能够共情,才能真正融入。知青和农民是各自城市和农村成长环境的代表。它们差异很大,确实很难融合。他把自己定位为农民。村支书的家人去世后,他按照农村礼仪,在死者面前鞠躬。在他劳动期间,村民们认为他吃的食物质量好,就与对方交换;甚至还和对方交换了食物。智力有缺陷的“灵婴”可以和平共处。你我没有高低之分,我们应该平等地生活在一起,让城乡的界限消失。

第四,要做群众工作,就必须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知道群众所想,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正如胡乔木所说:“当我进入红尘,与人同甘共苦时,我就会相信,草丛中还有另一个天堂。”不再是“盲人摸象”、“远看山脊侧峰,远近高低不同”,而是每个人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争吵不休。就像“摄影”一样,一张照片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事实。只有从不同角度拍摄全貌照片,才能全面、公正地呈现事情的全貌,否则只会产生误导。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731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