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人间自在客》读后感800字
读《我是人间自由客》后的感想
纳兰性德在《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中写道:“我是人间惆怅的客,我知道你的遭遇,我泪流满面,用心碎的声音回忆我的一生。”一句惆怅的话语,两滴泪水,还有心碎的声音,说着纳兰纳兰出纳对往事的牵挂。这个世界上没有没有忧郁的生活,但自古以来,大多数文人墨客都追求浪漫和自由。
从百家文人到明清儒家,世间许多忧郁的人们都在诗画中写下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无论是分离与恩怨,理想与抱负,还是那些无尽深沉、无法解释的感情与意义,都在古代文人的笔墨之中。他们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本性和感受。
在《我是人间闲客》中,叶楚乔老师用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李白、杜甫、黄庭坚等二十一位文人通过诗歌闯入世界的人生故事。
他们的故事里有诗意,有爱情,有大义,有家国大志,有田园野鹤的情怀。我总觉得诗很美,反映了几千年后人们的悲欢离合。几千年前的人们也望着同一个月亮,爱过,受过苦,挣扎过,坚持过。
曹植
就算你有才华,洛水也谱写了一曲悲歌
蹉跎了前半生的曹植,由于贪图金钱,犯下了很多错误,这让他的仕途无望。曹丕继位,称帝。他本应大喜,可曹植却穿着丧服,放声大哭,惹得曹丕不高兴。结果,我最好的朋友受到了牵连,我只能用诗写下无尽的痛苦。也正是因为太后的保存,他才得以躲过一劫。
222年,曹植晋升为鄄城王,从京城返回鄄城。曹植途经洛水,受到楚王与巫山神女传说的启发,即兴写下了《洛神颂》。曹植遇见洛神,一见钟情,却因为身份的巨大差异,只能含恨离开。 “他虽潜伏在农历,但心始终依附于王。”大多数人认为,曹植和屈原一样,都是用草的美丽来比喻君臣的正义,寄托他们的政治理想。这也和他的仕途一样。他怀抱锋利的武器,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使用它们,但他始终没能认真使用它们。四十一岁时,他因忧郁症去世。
曹植的才华是可以理解的,他的诗中也不乏英雄志气,足见他的才华和能力可以支撑他的抱负和抱负。曹操也在众人面前称赞曹植的才华。只是可惜的是,曹植的纵欲让他逐渐落后于曹丕,最终郁郁而终。
王吉
喝了一段时间感觉好,一直感觉好。
王吉是谁?隋唐时期人。王通之弟。王童是谁?王勃的祖父。好了,这个关系已经弄清楚了。王勃是诗人,但王绩在哪里?他也是一位诗人。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诗人。他经常选择的诗之一可能是《野心》。
“看东皋黄昏,迁徙何处可依靠?树木尽是秋色,山峦只披夕阳。牧童赶犊归,猎马鸟归。”我们四目相对,互不相识,唱着长歌去摘杂草。”
这可以说是唐代田园诗的开拓者。说起来,他是一位隐居的诗人,高调地说:隐士。
王绩爱作诗隐士,陶渊明也爱作诗隐士。所以王姬长得像陶渊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没错,王姬的偶像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做什么,王绩也做什么。对了,就是这样。
陶渊明在南山种豆,王绩在东皋工作。陶渊明为自己写了一篇“自我牺牲文”,王绩也为自己写了一篇“自撰墓志铭”。
陶渊明写了逃避世俗的《桃花源记》,还写了虚构的《醉乡记》。陶渊明自称五六老师,王绩自称五斗老师。陶渊明有《五六先生传》,王绩有《五斗先生传》。陶渊明说他的名字是取自他家门前的五棵柳树。 “屋旁有五棵柳树,所以他认为这就是燕。”王姬的名字是根据他的饮酒量而得的。 “他常常一次喝五斗,因为他认为这叫燕。”陶渊明爱喝酒,王绩也爱喝酒。但有一点不同。陶渊明爱菊,王绩爱酒。
隋末,王绩在选官考试中表现出色,以高分考中。被朝廷任命为秘书正子。刚进入体制就能够留在北京工作,应该是很多考生的梦想。但他对此并不满意,很快他就以不适应当地环境、身体不适为由,申请到当地担任县令。如今到了扬州,每顿饭都要喝酒,天天喝醉。他整天发呆,不理会政事。这难免会招致同事的指责。县令找到王吉并给他一些建议后,王吉苦笑道:“网罗在天上,如何才能安然无恙呢?”当晚,王吉就乘船逃回了家乡。他开始写诗,日出日落时吟诗。以及安宁的生活。
唐朝建立,征用前朝官员,王绩等人被召到门下待命。按照习俗,值班官员每天可以喝三升美酒。他在给弟弟王通的信中询问他在京城过得怎么样。王吉的回答令人难忘。北京的房价很高,工资很低,但好在他每天都有美酒享受,值得记住。侍者舒达知道后,称赞王姬的真性情,将供应的美酒由三年改为一斗。从此,王姬“斗酒学士”的绰号就流传开来。
后来贞观初年,王绩因病辞官。再次受任时,听说太乐司主焦阁酿酒技艺高超,遂奏请为太乐成。官员们以为等级不够,就不理他了。王吉坚持道:“这是我唯一的愿望,请您满足吧!”没想到,法院第一时间就同意了。第一天上班,方便娇哥就喝醉了。从此以后,他的顶头上司方便每天围着灶台烧酒,不顾国事,开始了喝酒为主、打工为辅的生活。后来娇歌死了,娇歌的妻子仍然备好了酒,送到王姬家。但一年后,焦夫人因病去世。从此,王姬再也不能喝焦府的美酒了。然后他心碎了,向上帝叹息。
没有酒,工作就失去了动力,生活就失去了意义。王吉再次递交辞呈,回到家乡。
王绩的隐士生活开始了。
说起王季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纠结、任性。王吉无从得知自己是“隐”还是“官”。他可能连“醒”和“醉”都分不清!这也是困扰整个唐代诗人的问题。
纵观古今,我们心安吗?仁者见人,智者见智。
生活如诗,诗如生活。就像书中的文人,虽然都是才华横溢、领风骚的人,但他们的生活境遇却截然不同。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作为一个旁观者,我唯一能说的就是“就像一个人喝水就知道冷暖”。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649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