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李白读后感细选90句-经典语录

篇一:品中国文人

得到此书,如获至宝,很想向旁人推荐,可又困于描不准对象.先生的书,国学之道,血性之笔,人性深处的哲思.

我爱男作家的书,只因我爱上有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

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

众看当代人的审美观,舞台上的吼吼叫叫,是他们无比顶级的追随.百年之后,他们只不过是台上唱小曲的戏子,终究改变不了被人们娱乐消遣的角色.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

历史是河,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 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篇二: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我是中文系本科班毕业的,对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可以说非常熟悉,捧着《品中国文人》这本书,我仿佛捧着一杯烫烫的、香香的热茶,品一口,回味无穷,难怪刘小川给它命名为《“品“中国文人》。

刘小川笔下的文人,好像就像老百姓的左邻右舍,似曾相识。热爱祖国的屈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性格直爽的嵇康,“种豆南山下”自然派的陶渊明,活力四射的李白…他们凭什么成为流传千古的中国文人?

凭屈原百折不挠的爱,对完美事物的追求,甚至用死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凭司马迁为了《史记》生命退居其次,官职,友谊…一切都不重要了;凭杜甫有一双看清普天下苦难的眼睛…他们都能先知先觉,因为他们善于思考,善于观察.他们都能坚持自我想法,是因为他们一肚的真才能。

《品中国文人》共叙述了十余位中国文化大家,这是一本必须经过品,才能解其中滋味的好书。而且要慢慢的品,细细的品。这本书让我深信文字所给予人的灵魂的力量,中国文人真的只能用品才恰如其分。

从书中我们了解到屈原三次流放,加起来可能有二十多年,踉跄足迹踏遍荆楚,与神巫、与草杯木鱼虫鸟兽对话,诗境,句法都是“走”出来的。流放出诗人,颠沛写华章。精神是自由喷射谋求着自由的表达。屈原以他的大悲之鸣见证了楚国之亡。他以楚声表达了楚国,楚国在他的笔下获得了重生。屈原那个年代,思想是活跃的,情感是奔放的,艺术是自由的,世界是敞开的,神灵是亲切的,自然是浑成的。

品过屈原再让我们走进司马迁吧,作者是这样描述的:司马迁独行多年,把孤独的兴奋尝了个够。短暂的停留,然后又上路,他总是在出发。路上的感觉真好,我们只能凭借想象概括:那些理性,感性加野性的融合状态,那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那奇妙的精神触角,那从天而降的喜悦,那郁闷之后的豁然开朗-----行文至此,真想跑到司马迁的快乐里边去,摸摸,看看。《史记》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它是史学和文学巨著,又是古典意义上的百科全书。它写西汉以前的时光,却远远越过今天,直指我们可能拥有的未来。有一定修养的中国人,如果不读司马迁,不读其人其书,那真是令人遗憾。

在走进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里,一次次被他们的执着感动着,眼里一次次涌着泪水。读书也是读人,被他们高尚的品格所感动。到了东晋,一个真心向往平淡,并在平淡中发现了巨大美感的伟大诗人横空出世,他的名字叫陶渊明。房前屋后皆风景,一草一木亦关情。今天手捧陶渊明的诗,仍会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我们从陶渊明诗中可以获得巨大的精神养分,我们今天怎能错过?我们错过了陶渊明,岂不等于俄罗斯人错过了普希金,英国人错过莎士比亚,德国人错过荷尔德林?生活的智慧,现代人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

回头看看苏东坡这位全景式的生活大师,包括苏东坡强调的风俗、道德。“物质”跑出很远了,“精神”当奋起直追。说到底,人之为人,除精气神,余下还有什么呢?苏东坡他提升了人之为人的境界。他是令现代人目瞪口呆的生活大师,对生活永远高涨的热情和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像恒星一样燃烧。

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身为女性,我们更应当了解我国的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亮出她光彩照人的身姿,从李清照的诗词中我们了解到李清照性格很要强,同时,女儿太女人太又十足,这是李清照的感人之处。巾帼不让须眉,却保持芳香袭人的脂粉气。在以男人为主流的社会氛围中,李清照嫣然而入,纤手不让巨手,蜂腰压倒熊腰。宋词碰上李清照,李清照碰上宋词,双方皆幸运。她常用的词牌,如《减字木兰》、《蝶恋花》、《菩萨蛮》、《浣溪沙》、《渔家傲》、《如梦令》等,也是毛泽东所喜用。李清照称得上是十一世纪末的新女性。二十一世纪初,仍然仍有榜样的力量。她生活的勇气给人印象深刻,她的作品闪耀着“女性之为女性”的夺目光辉。

有人说生活是一部大书,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如果你不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见。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而读书与行路,是养气的两在前提。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日子过得那么的贫瘠,为什么在那样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这是我们现代人所在寻觅的。   我喜欢阅读,也喜欢记录着书中令人感动或美丽的语句,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习惯,一本好书,可以提升智慧,它可以触碰你那平时秘而不宣的脆弱和感动,它可调出个人体验中的某一个瞬间或者某一个念想,它可以撼动你平时绷着的那股莫明其妙的劲儿,让你觉得精神为之一振,很享受那种掩卷之后眼睛微朝的感觉,那是一种相当寂寞而又美好的感觉。

我一向对于文学处于一种朦胧的向往状态,尤其对于文化名人知之甚少。我家先生就常取笑我“缺乏历史和文学知识”,虽然挺没面子的,却也暗暗认同了。对于名家名篇我通常都只是有所“闻”罢了,往深了讲就真的是一窍不通。对于人物传记之类的文章一般都是囫囵吞枣,没有研究的耐心。不过,对于小说倒是有几分喜爱,于是订阅了《小说界》,于是很偶然地读到了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系列。他细腻的笔触,深刻的分析很引人入胜,连我这样对历史文人不感兴趣的也被深深的吸引了。他善于把人物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循着人物的笔墨诗词让我们走向一个个鲜活高贵的灵魂:司马迁、嵇康、杜甫、李白、苏轼、李清照、曹雪芹、陆游、辛弃疾、屈原...... 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执着坚毅的信念,直看得人欲罢不能。大苦大难而笑傲人生,是多少人的向往,但是真正能够在大苦大难面前保持尊严、恪守信念的只怕是无几人能及。

之所以被他的文章吸引,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的是他常常在文中针砭时事,在还原古代文人志士的同时不忘引发我们对时下有些现象的思考。文化的张力被他称为一种阴柔但恒久的渗透力,信任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人性。于是那些文人墨客透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递的已然不是简单的个人感受和经历,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头。

最欣赏的是刘小川笔下的李清照,伴着李清照的一首首诗词,作者丰富辗转的一生跃然纸上。嗅着青梅的聪慧伶俐的少女,骄傲而洒脱;待字闺中的羞涩也不能妨碍她觅得佳侣;生活的变迁和打击并不能将她敢爱敢恨的心击碎,她活得那么真实、那么激烈。这样的形象远非我本所学,只记得“婉约派”诗人是她的最后头衔,殊不知,在刘小川的笔下,她恢复成一个风情万千的女子,怎一个“婉约”了得!

看来书是真的应该多读,文字是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凝结着多少情怀。

篇三:《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图画视频充斥眼球的时代,阅读,似乎早已被遗忘。而我,也很少拾起书本,静下心来读一本像样的书。读《品中国文人》,原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不过,看过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文人,让我想起穷酸,迂腐,文人相轻,也让我想起风骨,正气,君子,两袖清风,当然,更多的是后者。中国文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大多都是想通过做官来改变命运,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治国救世,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文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总是命运坎坷,即便走上了仕途,也终因不会曲意逢迎,没能坐上高位,即便坐上权力高位,也终是位子没坐热,就被权臣陷害拉下马,或贬官或撤职甚或被流放。他们中多数人,因为理想破灭,现实不堪,最后郁郁而终。不过,无论如何,这些人都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真正的正人君子,从屈原司马迁到李白杜甫到曹雪芹,无不如此。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也许正是在这种国家动乱,个人不幸的境遇下,文人,更多的`能够冷眼看世界,思考国家民族前途,个人命运,才会写出杰出华章从而彪炳史册。对于这些人,尽管他们身上也有可能穷酸迂腐脆弱等等小毛病,但我对于他们,只有崇敬。

刘小川先生的这本书,对中国文人的品读评价,站在不同于其他文人作家品评的高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觉,用庄重也不失诙谐的文字,对中国文人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非常理性的解读与评价。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等等这些大家中,作者对这些人都是怀着景仰之心来完成对他们的品读的,而独独只有对司马相如,似乎不那么恭敬。其实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文才,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都显示了他的才气,也许因为他是御用文人?作者说“司马相如,勾引女人本事大,歌功颂德的本事更大,写了不少辞赋,华丽而空洞”,“司马相如是浪得虚名的平凡人物,文以人传……他这位粉饰现实的老前辈,以他的光芒照亮了这一流派,显现浑浊,映衬清流。”可见,在作者这里,文人,首先是人,只有能闪现人性的光辉人格的魅力,再配上文才,才能被人称道。对于这点,我是绝对认同的。

这里还要说说其他几位大文豪。

一是屈原。对于他,作者是景仰敬佩的。他有着超凡的才华,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是绝对的正人君子,然而最后却落得个含冤而死,这真令人扼腕叹息。文章在字里行间,都传达出一种悲痛,一种同情,一种崇敬。当然,这也感染了我。

二是司马迁。这个完成那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巨著——《史记》的真正的男人,他的正气,他的刻苦好学,他的才华,尤其他的为了成就事业而忍辱负重的品性,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对于他,是心痛,是敬佩,是爱戴。他说“幸亏有了司马迁。他传给我们的文脉,流淌着鲜血。文脉就是血脉。”“所谓道德文章,人品与文品,司马迁都足以垂范后世。”我喜欢这样的评价。

另外还要说说陶渊明。我个人觉得,陶渊明给人一种亲近感。作者也非常喜欢他,“今天手捧陶诗,仍是怦然心动,如遇美食,如见佳人。”称陶渊明为“渊明”,可见其喜爱程度。想到陶渊明,我总是想起“高洁”,当然也会想起菊花。这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大诗人,确实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学习。想想,我们,常常为了五斗米,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尽管这话这事并没有害人,然而却违背了我们的心性。陶渊明,他是真正的心地纯洁干净的人。正因为心灵的纯洁干净,所以他的诗,是天然的美玉。所以作者说他这个人“他是和蔼可亲的,就像我们的亲人”,“诗人中的诗人,真和美,到极致”,“渊明是中国最纯粹的诗人。而与之相应,他也是最纯粹的人。”说他的诗“伟大的诗篇,永远是人类生活的稀有事件。”可见其对人对诗都推崇备至。这不是美誉,因为事实如此。

应该说,中国古代文人,绝大多数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唯其真,才使他们在滚滚历史红尘中没有被淹没,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并且越来越鲜活地活在我们心中。

对于其他,我就不说了吧。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真应该向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好好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当然,如果你是文人,也包括向他们学习做学问。

李白读后感1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李白》。

如果大家能被几首唐诗,里面肯定有李白写的诗。在我眼里,李白又是个朋友满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饮酒、作诗、交朋友中度过的。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

李白又被人们称为诗仙、诗豪,写的诗十分有名。他和杜甫被称为大李杜。他通常作诗的时候喜欢喝酒,写出来的诗栩栩如生,所以人们喜欢他写的诗。

这本书中《思亲还家》这个小故事让我深有感触,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李白思念家乡了想回家。他为了回家,连自己的官都不要了。看出了李白喜欢家乡,我也是和李白一样。

李白读后感2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很聪明的人。他10岁就会背四书五经;别人要背一天的文章他一小时就会背了。可他却很贪玩。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用一根很粗的铁棒磨绣花针,在老奶奶的点化下,他领悟到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道理。从此,他就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诗仙。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剑客。他出生在胡地,父亲是个商人,在经商途中经常会遇到强盗,所以从小父亲就教他练剑,以后又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好剑术。后来,郭子仪因打抱不平被关进大牢时,李白仗义将他救了出来。

在我眼里,李白又是个朋友满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饮酒、作诗、交朋友中度过的。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

李白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一生。李白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还给我们留下了他那传奇的故事。

李白读后感3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读后感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你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是谁写的吗?他就是唐朝大诗人李白所作。今天,我读了一篇《李白》的故事,知道了许多李白小时候的趣事。

李白小时候是一个性情活波、好动,经常坐不住的人。有一天,他趁先生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跑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里拿着一根铁杵用力地来回磨。李白好奇的问:“老婆婆,您磨这个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说:“铁杵磨成针,那得磨到什么时候啊?”老婆婆回答到:“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会摸成针的。”李白一听,恍然大悟,这和读书不是一样的吗。只要天天认真地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总有一天会把天下的好书读完的。他对这几天来自己的行动扪心自省,他决定要加倍努力学习,再也不偷偷跑掉了。由于李白的勤奋努力,终于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大诗人。

现在,正是我们读书的好时光,要像李白一样具有铁杵磨成针的毅力。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只有这样,才能终成大器。

李白诗选读后感篇1

这几天在家拜读伟大诗人“诗仙”李白的诗作,心中颇有感触焉。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在诗坛上是诗坛泰斗般的地位,诗歌出盛唐,盛唐出李白,一句话,他是诗坛上的老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鬼斧神工般的诗歌一起万世流传,永垂不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李白非常崇拜。记得读小学时学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那时很小,对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根本无法理解,只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爱读。后来陆陆续续学了他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等,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到了上中学又开始学他的诗,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我在上学,我就无法避免地读到他的诗,这时才感觉到原来他的诗那么重要,但说实话,不知是年龄问题还是缺少生活感受,我不是很能体会他的诗歌中所蕴藏的情感和精髓。

现在自己长大了,参加工作十来年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尝过了,人情世故也稍微懂点了。这时我再来读李白的诗,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边读他的诗,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立体丰满起来,不再是遥不可及、模糊的影子。他的不平凡曲折坎坷的一生,满腹才华、满腔热情、满腔抱负却始终无法得到施展,得不到重用而郁闷惆怅、愤懑难平的心情始终相伴一生,让他只能借酒销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我读到《行路难》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我眼前浮现出诗人拔剑四顾,心里无比茫然,不知自己今后的路在何方,连自己最爱的美酒都没有兴趣了,这时我的心中一酸,眼中差点涌出泪花,我心痛啊!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得不到重用,只能惆怅地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后,他开始了十多年的四处漂泊的生活,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想寻找一个门路,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理想,而始终不得。诗人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惆怅。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感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白头发,是谁让我满头白发?是愁绪啊!是愁白了头啊!

纵观李白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愁苦的一生。原因何在呢?他自身也有原因,因为他太狂放不羁,太单纯,太直率,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察言观色,不懂得溜须拍马。这是他的性格问题。性格决定命运!要是他世故一点,圆滑一点,可能他还是前途无量的!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生不逢时!他生在唐玄宗晚期,朝政最的时候。君王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中不可自拔,宠信奸臣,任用奸相李林甫。朝野黑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要是他生活在现代,凭他这样惊世骇俗的才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也许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国人、中国文人争光,那该多好啊!

李白诗选读后感篇2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时李白二十四岁,风华正茂的他便开始向诗坛进军了。他是个才子,“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但他根本不屑于去做一个儒家忠实的信徒。他想像庄子一样站在九天绝顶观俯人间,所以我们可以轻易感受到他有一种天上地下独往独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因此,他向往的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他喜游,广博的见识充实了他的人生色彩。我们了解,李白做过隐士、道士、游侠。他的志向立得远,但他只是一个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的他曾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皇帝的召见就可以大展鸿图了。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在中的诗人,他陷入属于自己所不能脱出的梦境之中,残酷冷漠的现实给予他的在欣喜之后,只有伤——而这些,除了社会和客观因素外,更是因为他浓重的诗人气质。

李白的气质,用浪漫来形容为好,但说他傲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傲完全出于自然,傲也是他一生最鲜明的写照。正因为他的秉性,他始终保持了一颗纯朴的童心,也就是说,他用以衡量世间的眼光总是带着浪漫的情感和稚嫩的理解。他将寄于自己的仕途,而唐的官场的复杂性妄将他的人格死死地框祝李白是框不住的。所以,他和社会明显格格不入。他的狂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丰富得惊人,他没有停滞抑或封闭自己,他一旦找到了属于的起点和空间,就不会猥琐和。诗人一生所追求的,往往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意的,李白的性格和气质,使他迷离在这清醒的尘世之中。

可以说,没有李白,盛唐的精彩大为逊色。余光中《寻李白》写得好“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但我们应该明白,李白所给唐增添的华彩也并非其他人所能比的。可以说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李白的性格是改不了的,他若做云,便偏要飞到九天之外,他若为风,便偏要到海上兴浪。他和我们同样不想信浪漫化的生命中会有失败的惨痛。他想把对象化局限于自己的前程,换而言之,他有着对这个人世的占有欲。因此,无论何时,他都不会毁灭他自己独有的美感,他也同样不会止步在生命失意的平原上观看落魄的景象。于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在李?的帐下。他入宫三个年头,得罪了杨贵妃,高力士,自己也苦不堪言,但还是想着为国效力。我们再品他的昂扬斗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诗人就是诗人,他总是美感的主人,所以,他从来不会受自己的象化的美感产物所支配。人的生命没有定式,但李白似乎终究是走不出他的定式——就在他想大显身手的时候,李?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而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的诗人李白,却幸运地活了下来。

诗人就是诗人,李白不是政治家。

合格的诗人大都逃不掉有一些特有的情愫,李白在虽政治上失意不断,但其诗中所有的意象都可以说是他的审美感受的特殊寄托者。我不敢肯定他的诗是否是一种哲学式的人生,但我敢说他的每首诗都牢牢地固结了自己的情怀。不能说李白没有欲望,我已提过,他有着对这个人世的占有欲,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他有着如此广阔的胸襟,其实,那半个盛唐早就归他所有了。

据传说,李白是从采石矶的捉月台,为捉到跳入而死的。李白的死竟也如此浪漫,这也是一代诗仙的命运悲剧。但我们相信,他的文字风格是不会苍老的,他只是化成了他诗中的那只大鹏,在他自己的天空下,“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诗选读后感篇3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短故事。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载史册。

这就是我读到的李白。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299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