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论语12章读后感总汇100句-经典语录

学海无涯,人在一生中要学会做很多东西。学做人,是最基本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当然是要做一个美好德行的人,像孔子一样,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我读了是孔子的《<论语>十二章》,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讲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教我们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从文章中,我懂得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德行美好,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知识、技能之后,时常去复习它,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学习了新的东西之后,我就要时常地去复习、熟悉它,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没有学习这句话之前,我从来不重视认真复习,每次上课看到同桌记笔记,我也跟着记,下课后同桌认真复习,把上课的笔记反反复复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也常跟着他一样学,但每次考试我的成绩都不如她,我常常在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今,学习了孔子的语句,我真正理解了学习,要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

自从真正理解这句话我才知道,原来真正理解了学习,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用心把知识记忆理解好,这样才能越来越好,当然也不能模仿别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性格品质,让自己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文中让我感触最大的是“曾子日:‘吾日三省吾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按时复习了呢?《论语》中告诉我们的永远是简单而质朴的道理,孔子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德行美好的人,必须要每天都几次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替别人办的事有没有办?替别人办事有没有办好?跟朋友交友:有没有诚实、平等、友好、关心自己的朋友?在朋友遇到挫折时,有没有去鼓励和帮助朋友?在朋友获得成功时,有没有真心的替朋友开心?每个人都要学会自我反省,反省自己在一天中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还有学会了什么。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吵架了,我把自己关在了卧室里,不吃不喝,放声大哭。学了《论语》,我发现自己错了,哭闹并不能解决问题,反省自己本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反省你可以知道是自己错了,还是别人错了,从而反省自身,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

《<论语>十二章》多么让人受益啊,在这里教会了我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在学习和实践增长才干,在与人交往上要心胸豁达,充满欢乐,不断完善自我,不断修养身心,努力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真正用心去读《论语心读》,会有很多的启悟,与其说是我让空军队读思《论语心读》,不如说空军队促进我更用心读《论语心读》。十一篇的感受,写得最好的是何润梅和钟元香,真的能用经典和柳局教育智慧来反照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怎样去落实真正的素质教育。

《颜渊篇十二》也读了多遍了,但是真正深入去读,发现以前的阅读真的有很多“漏网之鱼”,真个是时读时新。

【第1句】:“克己复礼”难在哪里?

此篇第一章讲的是颜回问仁,孔子告诉颜回是“克己复礼”,具体怎么做才是“克己复礼”呢?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我记得这四个“非”有一个很经典的图片:四只猴子一个蒙住眼睛,一个捂住耳朵,一个盖住嘴巴,还有一个忘记动作了,就是形象表达孔子这“四非”。颜回真是聪颖,孔子说到这里,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我虽然迟钝,也要照您的这话去实行。)颜回真是悟性高呀,孔子讲到这个份上,他已经懂得怎么做了,一般人根本无法做到。为什么?首先要非常明确什么是真正的礼,虽然孔子经常讲“礼”,但是大家要注意,孔子从来不给学生“标准答案”的,他的回答都是活的,都是直指人性和生活给出的“个性化答案”,所以,要真正弄明白了“礼”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还得需要一个“活思维”去理解,去敏锐捕捉到才能去落实。所以我真的觉得颜回很厉害。回想我们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固定化思维,习惯了标准答案,如果老师给出这样一个“活”的问题,他们根本无法真正去落实,就像现在很多中国的优秀学生到了国外学习适应不了:国外给孩子的都不是“标准答案”的,当我们青睐国外教育的人性化和高明的时候,是否知道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早就是这样做了。我们丢了自己的宝,还羡慕别人干什么?

【第2句】:因材施教之“问仁”:

孔子的因材施教在《论语》中多处呈现,“问孝”一个明证,这一篇的“问仁”也是,对颜渊,孔子回答的是“克己复礼”,对仲弓,孔子要求他恭敬而无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司马牛,孔子要求他说话要谨慎。我们做伏羲教育的,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了解孩子,真正从孩子的角度、问题去选择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能做到的极少,为何?因为抱住成人的.我执太重,没有真正放下自己,放下成人世界的种种人情世故,清空自己的成人判断去看待孩子的问题。想做好教育,心要跟孩子一路,否则总是有隔。我想,孔子也是一个有童心的人(虽然孔子的学生年龄基本都是青年以上),“两小儿辩日”就知道了,吴教授也是这样的人,他们年龄再大,那颗童心依存。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种慧眼不容易练就,孔子这双眼太厉害,任何人在他面前都伪装不了,做坏事的人怕孔子,记得我讲“孔子三讲”的时候就说过。现在我慢慢也懂得通过学生的表现找到他思想的根源从而引导,这都是因为伏羲教育给我成长的机会,回想以前做了十几年的教育,何尝有这样的敏感度和智慧?都是孩子来成就我们的。所以,也是孔子的弟子成就了孔子,弟子三千,形形式式,性格各异,对于酷爱学习的孔子来说,天天都在捉摸这些学生,他能不厉害吗?

人人皆为尧舜,人人也皆能为孔子,“摹人”就是了,但是要知道怎么摹,《论语心读》不是给我们很好的指引了吗?

【第3句】:君子是最自在之人:

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告诉他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的悟性真的差一点,他不懂为什么不忧不惧就是君子。所以孔子还得告诉他“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问心无愧,有什么可忧愁、恐惧的呢?)孔子的话,自己做到了就能真正体会到他的人生境界了。“君子坦荡荡”,“君子不忧不惧”,所以君子才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获得了心灵的真正自由,他真正为自己而活,世间万物俗世价值观影响不到他的选择,如如不动。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甚至很多人觉得小人活得比君子轻松,时时要做君子,君子活得太累了。错了,那是“假君子”,是修为不到的人,他们离真正的君子还很远,觉得自己是君子,往往是小人:小人常戚戚呀!这在学传统文化人方面最明显,内心渴望成为君子甚至圣贤,用道德标准要求自己,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们往往放不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外求外责太多,容易生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真正的君子不管外面外人怎么对他,他都一笑过之,“无怨者真轻松”,怎么能不幸福?

其实,《论语》就是教人如何做一个幸福之人,就看你愿不愿意跟着孔子的真正智慧去修行了。

【第4句】:什么是明智和远见:

我读到“子张问明”这一章很震撼:“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像水润物无声那样的暗中挑拨,像切肤之痛那样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证明你明智。暗中挑拨的坏话和裸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可以说明你有远见。——真的敬佩柳局翻译语言的精准和灵活)这个世界上心胸狭窄自私的人很多很多,一个真正想做事的人,想不遭受非议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面对种种的非议和诽谤?孔子告诉你了。其实这一章联系上一章来认识更明白:君子坦荡荡,何惧人言?一个人为什么容易被小人中伤?很简单,因为在乎。你越是在乎小人的言行,小人就越得意,无形中纵容了小人的变本加厉。君子是“无我”的,无我者至刚,无欲则刚呀,我根本不在乎你说我什么,我活出我自己的真风采,你小人说我什么,我都不关痛痒,小人还有兴致攻击吗?

我为什么感受这么深?就是因为我真的做到了:我能把个人的利益全部放下了,谁说我什么坏话我根本不放在心里,水过鸭背呀,所以我很自在,我很快乐。现在带空军队也是这样,他们还远远不够强大,身边的阻力太大,他们面对种种困难缺少一个强大的内心和智慧去解决,所以真的任重道远呀!

【第5句】:我的问题跟棘子成一样: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君子本质好就行了,追求那些表面纹饰干什么?)读到棘子成跟子贡有关文与质的关系,我想到我自己:我曾经的思想跟棘子成一样,觉得外在形式无关重要,本质最重要,本质好就够了。子贡真有智慧,他一个比喻就把我点化了: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去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了毛的犬、羊皮一样啊)是的,大家都知道虎豹比犬羊珍贵得多,区别虎豹和犬羊的是他们的毛,如果把毛去掉了,都是一样的肉了,看不到差别了。这个给我什么启发?身为老师,光有内才不行的,还得要懂得说,有些知识分子只重视修炼内功,觉得自己有文化有底蕴就够了,不重视口才的锻炼,生怕沾染”巧言令色”,君子欲讷语言而敏于行呀,如果拿着孔子这话来贬低口才的重要性,那也大错特错了,孔子本身就是口才一流的人,他在《论语》里说的话,都是针对每个人某些问题直指的“药方”,有特指性的,如果把这种特质性看出普遍性,那就出问题了。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往往做出来的效果不理想,问题就出现在对“文”的不重视了。真的是“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相得益彰呀!

【第6句】:孔子的一阵见血:

很多人死认孔子的“温良恭俭让”,在脑海里想象的孔子就是那个低头恭敬之人。但真正研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的真性情,孔子看问题的精准、言辞的犀利,对于有问题的人,他绝对不会跟他客气,不管是什么官位的人。譬如季康子患盗,求教于孔子怎么办。孔子毫不客气地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如果您不贪求过多,即使奖励偷盗,他们也不会去做的。)孔子这回答够狠了吧,一切的根源都出在自己的身上,居上位者自己身不正,怪什么风气不好?这里前后三章都是季康子问孔子的问题,孔子的思想核心都是一样的:自己先做好,自己做好了,下面的人就能做好了。

一样道理,现在伏羲老师所遇到的很多问题,不要想着外找原因,一切的问题根源都在自己身上,改变自己,其他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第7句】:孔子的适可而止:

子贡请教孔子朋友之道。孔子告诉他:“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忠诚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肯听从,就停止规劝,不要自取其辱。)孔子这“药方”很重要,很多人做好人思想包袱太重,总是难为自己。其实孔子给的“幸福观”中有一点很重要:爱自己!一个人只有真正爱自己,才有能力去爱别人。孔子尽心尽力去帮人,但是他不会难为自己,自己诚心诚意去劝告朋友就对得起自己了,如果对方不接受,也不要勉强了。“不勉强”的人才真舒畅。就像家贞昨天跟我说的一样,她陪吴教授去香港讲课那几天,就深深感觉到香港朋友待人之道就是让他们感到很舒服很自在,热情与尊重的尺度把握得很好,让人舒服。想想很多时候接触的学传统文化的朋友,谦卑恭敬热情过度,让人浑身不舒服。其实,一个人,首先让自己放松,让自己快乐,才能有智慧去处理更多的事情。

感谢我们的孔子智者,感恩柳博士给我们的智慧引领,每周这样读读《论语心读》,也给我增长不少智慧呀!

论语读后感1

我读了《论语》后,我知道了很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让我来告诉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的知识要时常去复习的,不也很快乐吗?”单单这句话就不仅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还教会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呢!从前,老师教过的知识,我放学回家后从来都会自觉去复习,总以为自己脑子聪明,很轻松地在课堂上就能把这些知识全部记住。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到了即将段考的前几天,妈妈一检查我的作业和试卷,才发现我学的知识很多都没有巩固,有印象的东西并不多。在离段考的前几天里,为了能考出优秀的成绩,我被迫每天晚上“开夜车”很辛苦地补缺补漏到深夜,熬到眼睛变成“熊猫眼”。导致严重睡眠不够,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学迟到,耽误上课。即使是这样,加班加点还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记牢。后来在段考时我果然吃了大亏,虽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语文才80分。后来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学会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我学会了每天晚上对老师当天教的知识进行复习,知识不知不觉记得牢固了,学习变轻松了,期考成绩竟然提高到了90几分,我别提多高兴啦!《论语》教会了我一个绝好的学习方法,使我学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意思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记得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想一个人独占。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出来和姐姐分享。妈妈也表扬我大方。《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从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来越有君子之风。

《论语》教会我的做学问、做人道理真的令我终身受用!这便是我读《论语》的宝贵收获。

论语读后感2

读了《论语》这篇著作, 我受用不尽,不仅知道了做人的道理,还亲密接触,让我对孔子了解的更深更多。

《论语》书是对孔子日常生活的举止与语言方式,还有记载中国史代伟人对孔子的评价与生活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应了孔子与别处俩人行走中,必定有一位是其师傅,狗从α丝鬃雍梦屎醚У牟磺不?的学习精神;他浅虚,自己成了老师,还是求学,对问题都不耻下问;不像我们,遇到奖励就万分骄傲,遇到困难就不理不睬。在我练字期间,我在书法班的名誉上是大名鼎鼎的;于是,我非常骄傲,在学校的作业本上写得乱七八糟,还差点被批入“差字黑名单”;自从读了这本著作,我在数学方面的字体大有进步,连老师都对我刮目相看;有一次,还在课堂上公开赞扬我的作业本呢!原来论语是多么重要啊?

因此,我们要向孔子学习,不能骄傲自大,要做一个谦虚有学问的人,并向孔子取长补短,让自己更完美!

论语读后感3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论语》,它教了我怎么做人、怎么学习、怎么对待自己的亲人。

《论语》是一个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着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传本。东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候论》的传本。

《论语》还是儒家的原始经典之一,要了解孔子和他的学说,《论语》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

《论语》还十分不容易令人真正领略其中深刻的意义,而且其中的诗句又是非常的多。例如“不患人知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告诉了我做人一定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做什么事都要其中勤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为他人着想;把国家看成第一;尊老爱幼……孔子的一句句话都真有说服力啊 !

《论语》当之无愧为我们的国学经典。

论语读后感4

孔子主张仁爱。

爱人就是对一切人的尊重和爱敬之情,把人当作是具有平等人格的人而对待,即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颜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继承了仁的基本内涵并作了重要发展,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比如马厩失火,孔子退朝回来,曰:伤人乎?不问马。但是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墨家的兼爱又有区别,不是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的爱,而是有等差的爱,要遵循亲亲、尊尊的原则。亲亲、尊尊是西周宗法社会的原则,其本质就是礼。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人的行为不仅要遵守仁,也要符合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已内在地包容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仁学包含了道德上的人格平等和尊严等内容,这一点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命题中表现的很明显。他既承认人是目的,且承认人在道德上是平等的,人人都有道德上的尊严。这里并无贵贱、高下之分,只有君子、小人之分。而这同当代社会的人权思想有着共同的契合点。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就是从道德实践上说的,并不是从地位或职业上说的。

孔子还要求统治者的行为要端正,政者,正也。子率而正,孰敢不正。

为官者道德的高低是政治好坏的决定性因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次,选拔官吏要以道德为标准,孔子认为,如果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在没有道德的人的上面,那么人民就会信服;如果没有道德的人的职位反而在有道德的人的上面,则民不服。再次,他主张推行教化,反对统治者的杀戮政策,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意思是说就像草随风动一样,为官者的言行影响着老百姓,以此要求统治者发挥身教作用,引导天下风气向善。爱人表现在政治上便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采取合乎民情的便宜措施以促进生产,使人民富足。

孔子还非常挑食。

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得不好,不吃;不合时令,不吃;切割得不好,不吃;没有合适的酱,不吃。我想,现在最挑食的小孩,恐怕也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罢了!

读完《论语》,我不仅对孔子的敬佩更进一步,而且更多了一种亲近感。孔子并非什么高不可攀的至圣,他也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他似乎从书上一跃而下,成为我的一个好朋友。

论语读后感5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咦?大上午的,谁在读书呀?哦,原来是焦作日报社组织校园记者在诵读国学经典《论语》呢!

以前,我和小伙伴们在一起玩,给他们说的话他们不太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们不相信我。我很生气,为什么不相信我呢?但自从读了《论语》后,想起《论语》里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我马上就不伤心了。

还有一次,我的同桌不喜欢学习,我就耐心地给他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道理,使他感到学习并不是他想象的那么令人讨厌。后来,他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学习,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虽然再有两节课就不能和任老师共同学习了,但是,任老师的谆谆教导我会永远牢记在心。以后,我还会多读好书,做一个像孔子一样有学问的人,并且还要多读圣贤书,做一个少年君子!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3431.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