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整理86条-经典语录
手捧《出梁庄记》这本厚重的书,至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个打工者的亲身经历。本书以梁庄分布在全国各个城市的打工者为素材,描写打工者的工作环境、生存状况、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作者对梁庄人在西安、南阳、内蒙古、北京、郑州、南方、青岛7个城市如何吃、如何住、如何爱、如何流转,以及他们与城市以什么样的关系存在,怎样思考梁庄、想不想梁庄、是否想回梁庄、怎样思考所在的城市、怎样思考自己的生活等做了用心的采访和详实的描述。
书中呈现出的农民工的冷漠、无奈、忧郁、模糊和逆来顺受的神态,是梁庄人真实的生活及精神写照。尽管生活和工作环境恶劣,但为了生计、他们默默承受着,有时候无心抗衡、无力抗争,最终只好正视现实。
羞耻是农民工唯一能够被公众接受和重视的一种方式,呼天抢地的号啕、破旧的衣服、乞怜、绝望的表情和姿态,他们在种种场合表现出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狭窄,精神麻木,没有未来,只关注自己的生活,不关注其他事物,无不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心酸和悲痛。
让农民工有尊严的活着,让他们的精神独立则是当今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成功、富裕、高雅、平等,这些对农民工而言仍然是一种向往,可望而不可及。现实让农民工的心灵扭曲,让农民工的精神发育不良,让农民工在各大城市不停的流转。他们天真、被动、无思、安然和神情愚钝等都是现实生活附加给他们的另一种精神状态。
在内蒙古打工的向学的相亲过程,从介绍、见面、送彩礼到结婚,前后总共十四天。因为脚步匆忙,农民从腊月二十开始相亲,到正月初十前定下来的婚姻,有的实在太夸张,让人匪夷所思,有的先后只需四天时间。对此我们除了觉得悲凉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它。或许婚姻对类似于这样的农民工而言仅仅是一种仪式,一场游戏,一个必完的任务,至于婚姻的结果如何,他们似乎没有过多的期望和考虑。
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梁庄人的心中或许在走出梁庄前都埋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梦想,但现实又让他们心中铸就的梦想化为泡影。奢华、高雅的生活永远只是他们心中的一种期盼,他们只与粗糙的生活、空荡、寒酸有过多的交集,让他们内心深处无形产生一种卑微感和苦恼感。在此,让我们静下心重温一下梁峰的独白:"姑,你不知道,我在这儿,就是打工。厂里人永远不会给外地人机会。你干得再好,没人提拔你,你永远不可能是个车间主任。他们本地人有三险,我这外地人,啥也没有,就个干工资,有啥指望。"这段文字透视出农民工的万般无奈,期待有朝一日有一个华丽的转身对于他们而言永远只是一种莫大的奢望。
回梁庄治病又透视出农民工的另一种悲情,农民工的希望犹如一个火花,在人生中闪现一下微弱的光亮,就会稍纵即逝。现实造就了农民工性格的孤僻。即使他们生活在同一村庄同一场景中,彼此却完全隔膜。
梁庄年轻的打工者,对所遭遇到的事情朦朦胧胧,并不愿意去深究,对自己的命运,尤其是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是很少去考察,他们关注的只是自身,这样的懵懂和单纯反而使他们能够生存下去。
中国有成千上万个像梁庄一样的村落,人们经受着和梁庄相同的命运,不只是分离、思念和死亡,而是家园的丧失,这几近分崩离析的生存立即呈现出它的残酷性。
"每个生存共同体都有这样的哀痛,温柔的.、哀伤的、卑微的、高尚的、逝去的、活着的,那棵树、那间屋、那把椅子,它们汇合在一起,形成那样一双黑眼睛,那样一种哀愁的眼神……"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在他们的脸上,有一种被自觉认同了的命运属性。农民被局限于一个无形但却有明确界限的围墙之内,这围墙是几千年的历史累积而成的,牢不可破。农民自觉退让,围墙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坚固。"
梁庄所呈现出的这一切,是时间、记忆和历史的积聚。梁庄外出打工者无法战胜疏离、劳累和孤独所带来的摧残性忧郁,无法战胜无用感、无根感和自卑感,"宏大耀眼"对他们来说可望而不可及,"支离破碎"才是他们要面对的。惟愿那座横亘在梁庄人心中的"围墙"愈来愈低,让梁庄人看到希冀的同时,不断铸就心中的梦想,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始终是我们所召唤的、所期盼的。
出梁庄记中作者以梁庄为范本,从细节深处观察中国,观察农村发展的现状,观察隐藏在中国经济腾飞之后的种种现实。纪实文学总要求客观,但是客观也总是一种相对的观念。人总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去思考已经经历或者将要经历的种种情况。只要是以语言写出的事情就已经建立在主观的基础之上,所以强求作者以绝对的客观来描述生之养之的地方,实在是强人所难。那么既然如此我们不妨从作者的原点出发,饱含感情的理解这个她从小生长的地方,去理解那些她从小熟悉的人群。以有情的原点出发达到无情的现实。
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发展中,我国绝大多数人口都是在土地中寻找生存所必需的一切。人的一生也被牢牢绑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上,绝难有机会离开,而且也无离开的需求。这便自然形成了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提到的村庄熟人社会。每个乡村都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体,这些如同细胞的乡村分布于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组成了我们的.国家。乡村内部由于每个人都相互熟悉而形成了以家族和传统道德观念为核心的自治机制。也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乡村文化。作者从小生于斯长于斯,对梁庄的各个角落各个个体都十分熟悉,再加上仍在梁庄并且对村庄事务特别熟悉的父亲,才获得了这么多宝贵而真实的第一手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已从中部转移到东部,从农业转移到工业。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也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些变化,并且融入到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农民由于自身知识和眼界的限制,其融入方式大概只有三种:其一,对于那些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一般只能作为打工者进入沿海城市的工厂之中。其二,对于那些拥有一技之长或者经商头脑的人,则进入城市之中经商成为个体户或者拥有更好的发展。其三,便是如作者一样,通过读书进入大学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获得进入城市的入场券。为媒体以及大众所熟知的当然便是第三种,这个群体相对另外两种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和渠道,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另外两类群体则只能被淹没在改革发展的洪潮之中,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民。
出梁庄记主要记录的便是前两个群体的现实,让我们以切片的方式对这类占绝大多数的人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我们了解到隐藏在经济腾飞之下的种种真实。长期在高毒性首饰加工厂工作而早逝的小柱、在西安蹬三轮的万家兄弟、在内蒙古历尽千辛万苦而立足的校油泵韩家兄弟、郑州富士康工厂的梁庄人、考上大学而终在北京立脚的梁庄“体面人”等等等。他们的悲欢离合无人知晓却又感天动地,这些人之中也不乏有胆有识的汉子,亦有痴情忠贞的女人。这让我想到了《秦腔》中的那段话“刘新生种庄稼不行,搞文艺却是个人才。我敢说,像夏风那样的人,清风街并不少,只是他们没有夏风的命强,一辈子就像个金钟埋在了土里,升不到空中也发不出声响”。
《单车少年》
有人说,残酷的现实会逐步腐化经历过的灵魂,但我始终坚信会有那么一束光照耀下来给人温暖,这部影片便在这茫茫的残酷现实中给予我们温馨的爱。
影片讲述了11岁的少年西里尔追逐父亲脚步的故事,他的母亲弃家而去,父亲因无力支撑起这个家庭而选择将西里尔送到收容所,无依无靠的西里尔一直想逃脱现状去追寻自己的父亲,他的父亲盖伊曾经给他买过一辆自行车,由于一次偶然机会,想要认领孩子的理发师萨曼莎替西里尔买回了那辆被父亲卖掉的自行车,于是萨曼莎在收养西里尔的过程中,随着他的成长,一步一步的走着。
影片由比利时,法国,意大利三国制片,导演是达内兄弟,在此之前我还不知道这两位导演的存在,直到朋友的推荐,我才了解到他们导演的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9届金球奖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的提名,第64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和评审团大奖。我觉得这部电影真的很值得上述那些大奖的青睐。影片的故事一点也不曲折,但是却用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展现出了不平凡的美,电影开始就展现了小男孩的叛逆,随后我们了解到他的这种叛逆是由于不肯接受失去父亲的爱,他急需一位高大的父亲形象树立在自己的心中,他所做的那些叛逆的事都是由于没有获得独到的爱,他的那些叛逆是对父亲不顾自己的逃避与控诉,夹杂着这两点徘徊,这在影片前半段萨曼莎带着他前往父亲的工作处时他的期待中可以表现出来。萨曼莎说“父亲不是想见你,是同意见你”而他说这没什么两样。
但是他来到了父亲的身边,父亲却说出了他最不愿听到的一句话,不想抚养他给他造成了击打的打击,父母的离弃对于一个11岁的少年来说却是显得过于残酷,他开始虐待自己,叛逆更加激烈,但是萨曼莎站在一个称职的监护人的角度为他当一个指路明灯。
影片借着这辆自行车,意指西里尔的精神支柱,他不断的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这期间也遇到了很多残酷的磨砺,他遇到了街头的混混,而混混在他需要爱的时候给了他扭曲的爱,这导致了他的叛逆形成了一种应该做的事情,帮混混抢劫这种事情其实是他不愿意去做的,但是混混属于他当时的精神寄托,那种生来有人护着的爱是他想得到了,所幸最后事情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他也真正懂得了走一条正确的道路。
单车少年影片最后的高潮是被抢劫的父子一段,那个被抢的儿子很愤慨的追着他,并将他打倒,但是这时候的西里尔已经长大了,他懂得了以为的抵抗不是解决事情的最终办法,原谅才是真正成长的表现,此时他真正的成长了,骑着自行车的他,拿着木炭骑向了真正属于他的世界。
影片中出现了三次配乐,每一次都极其富有表现力,让人感动。
第一次出现在他去见他的父亲,而父亲告诉他不能再抚养他,此时的配乐表现了一个孩子的无助与无奈,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心碎,听到了他心碎的声音。
第二次是在他抢劫后将钱递给他的父亲,这一段让我们看到了他父亲与他鲜明的对比,他想到了他的父亲,想着将自己奋斗得来的钱给他,但是父亲仍残酷的拒绝了他,但此时的他却没有哭,他这时懂得了真正的归属,这种感动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成长。
第三次配乐在影片的结尾,这短便是上面说道的他被那位被抢劫的人报复的不予以回击,这表现出了小男孩的成长,他懂得了道歉,他懂得了成长。
残酷的现实总是在我们的成长中予以阻挠,但是我们身边却又很多的爱来做以抵抗,这是一种倔强,是一种精神,单车会随着岁月的成长而坏掉,但是他精神上的单车却会永远陪伴着他,我始终相信,会有那么一束光照耀下来给人温暖。
《单车少年》观后感2
小男孩西里尔乘电梯到五楼找他爸爸的时候,他倔强的脸庞,让我的眼泪一涌而出。
他爸爸不要他了,说是生活所困。其实他自己仍是没有长大的男孩,不懂如何当一个父亲,也不想承担压力。但他不知,儿子多需要爸爸。就拼命找,发疯找。当他终于又站到爸爸旁边,想要靠近,想要亲密,却觉不到爸爸的排斥,那种感觉,让人心痛。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大男子,一个小男孩,他们是父子。小男孩需要在那个叫做爸爸的大人身边慢慢长大,寻求他的庇护。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关系,你拥有着的时候觉得平常,缺失的时候其实是尽一生的努力去抚平的创伤。
我在努力回想,像西里尔这么大的时候,我脑海中的父亲形象。竟然找不到一件“父亲”这个词应有的给予,剩下的仅仅是“恨”或者“厌恶”这样的词语。这是他给我的童年留下的印记。只是长大了的此时,那些仇恨已不具备了任何感情色彩。就像与父亲的关系,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不知道怎样去定义这样一种关系。其实能达到这样的淡然程度,于我而言,也是一场涅槃,是多少年慢慢戒掉的一种瘾,与父亲有关的'。
高三的时候,父亲回到了老家。这之前,我有四年的时间没有见过他。那时正值期末,有一个全县的统考,我早已没心思去想这个。假也没请,就直接收拾回家了。那时已是十八九岁的年纪,仍然对父亲充满向往。那一年的冬天他给我的那把伞,我至今还带在身边,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带上它。但这之后的相处,其实并未有好的改观。于是又一年年过去,终至能够接受,没有父亲存在,这样的生活。
我想,如果不是自己性格懦弱胆小,很可能现在所走的路,是所有人都鄙夷的那种。因为小小的少年,并无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一点点诱惑或者失足,都有可能走上偏差道路。
在《单车少年》中,西里尔受了一个坏蛋的恩惠,就肝胆相照。听那人指使,用木棒把人打昏,然后抢其钱财。那人给他一打钱,他不要,那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为了你。西里尔骑着单车,跑遥远的路程来到爸爸工作的地方,把钱给爸爸。他说,那是他偷的,没有人知道。爸爸犹豫了一下,怕惹祸上身,又把钱给了西里尔,叫他赶紧离开。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的心里抽搐地疼。小孩子,想要用自己的一点微弱力量来替大人分担困难,甚至是讨好大人,以求得那一点他应得的疼爱。我想,有过这样经历的人,看到这样的昨日重现,一定会无限伤感。
不知道达内兄弟两个为何会有如此敏锐且真切的表达,那些细节仿佛就是我来时的道路。相比于获得金棕榈的《生命之树》这样的眼高手低自以为胸怀博大的作品,《单车少年》才是真正的好电影。剧本依然结实,真正的天衣无缝,不蔓不枝但自有悠远天地。(
一零年的时候看到过一篇纪实性质的文学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时名字叫《梁庄》,出版的单行本叫《中国在梁庄》。其中谈到了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的问题。是在农村,爸爸妈妈为生计到外地打工,留下孩子跟爷爷奶奶过。一年到头能见一次。然后作者说到了此种现象的危害,对那些孩童而言,这种父爱母爱的缺失,将是一生的伤痛,它让人格不健全,让性格扭曲。所以,这不应当仅仅是某一个人的伤痛了。达内兄弟,以及《梁庄》的作者,他们的表达,都是在为减少这种疼痛而作出的微薄努力。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安排了一个好心的中年女人,她收留了西里尔,忍受他所有的叛逆与疯狂。当西里尔作出所有让人气愤的举动时,作为观者其实会生这孩子的气,但我告诉自己,他是孩子,他只是个孩子,他的想法跟大人不一样。我想那个女人她也是这么想的,所以她能够包容西里尔,最终得到相应的爱与回报。一个美好的人生总是要有些许的好人助你上路,对于那些父母缺席的少年,好人的相助,总是让他们的生命更容易一些。这是达内兄弟的美好祈愿。就像《罗塞塔》结尾罗塞塔跌坐着伤心地哭泣时,旁边递来一只相助的手掌。
人就是需要感情的动物,从小到大。每一个阶段的感情都能得到,这生命才完整。若是小的时候,那个叫爸爸的大人走失了,那种想要找回和得到的挣扎,能像刀刻一样铭记一生,仿佛这接下来的所有时光,都是在为了弥补那曾经的失去。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78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