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沈从文三三读后感整理100条-经典语录

沈从文三三范文一

沈从文的小说追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对完美人性的追求。2把完美的人性与完美的社会和完美的大自然融会贯通起来,构成特有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小说里湘西的自然风光总是浓墨重彩的一部分。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的总体灵魂与基石。在沈从文的笔下《三三》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善良,真挚,美丽的人,无论他的身份是农民。地主或者是小业者,沈从文以美好的人性反观“常”与“变”的湘西世界,构成了他特殊的文化思辨。这种独特的审美意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沈从文《三三》读后感

看完沈从文笔下的人物你会深刻的体会到“女人是水做的”。小说里的三三也不例外,沈从文把三三描绘成一个善良,纯真,含蓄纯朴的女子。这也是中国文化价值观对完美女子的评价与要求。从三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生追求。十五岁的三三依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纯真与纯朴,完全不被尘世的所沾染,整日与河里的鱼和溪边的鸭子为伴,三三的心事河里的鱼比母亲知道的还多,如果这些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完全不能做到的。

三三在自家的河里划分“势力范围”不准外人来钓鱼,我们显然可以看到三三的“私心”但这私心之下确实三三的纯真与善良,她从来没有真正的阻止过钓鱼者,只是回去告诉妈妈,把这些事当做了母女两人的趣事,被三三阻止的钓鱼者也没有因为三三的阻止而生气,并且不自觉的和三三开起了玩笑,在沈从文的笔下就是在这种有着利益冲突的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和谐的,不管是三三和钓鱼者都是善良的。

三三的故事从本身来看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城里白脸男子的突然死去,粉碎了三三对爱情的幻想与渴望,但我们从小说里却看不到一点爱情悲剧中的“悲”的味道,沈从文之所以乐意写爱情悲剧,他认为这是理想中的现实,善良美丽的.爱情被影像毁灭,在美丽理想的世界里也会让人感到忧愁,沈从文巧妙的利用爱情悲剧把现实世界与理想的湘西世界相连,这也是沈从文小说独特性的体现。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沈从文对理想湘西世界的赞美与渴望,但三三母亲对城里生活的渴望我们是可以显而易见的,这是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距离感,所产生的隔阂与不了解造成的,三三的母亲羡慕于城里的生活,但她不知道城里人的生活并不是她表面所看到的那样的舒服,她不知道城里有更多的人想逃离那里,希望和她们一样过着自由,祥和的生活。

沈从文《三三》读后感范文二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蓝碧蓝,澄明如练的天空。杨家碾坊外的一群水车,就同一群游手好闲人一样,成日成夜不知疲倦的咿咿呀呀唱着意义含糊的歌······

《三三》以这样安闲清新的场景在我眼前展开,在淡淡的叙述中仿佛走进了俏丽的三三的世界。

堡子里唯一碾坊的主人是杨家三三和她的妈妈。哭里笑里,三三还是伴着猫儿鸡鸭、潭里的鱼虾一天天的长大了。堡子是一片乐土,自给自足。那里的一切景致都葱郁迷人,秀美幽雅。三三的生活如潭里平静的水,澄明似练。和《边城》里的翠翠一样,三三纯朴而天真,美丽而善良。“她们如山涧水旁的自由之花,听凭生命季节的自然更替,而无自发的自觉思索,却依着自己的生命本性单纯朴实地生活着,她们如此朴素,活得自在而坦然,面对简单的日常生活,她们在自己的习惯中获得幸福,却不乏美好感情的想象,从幻想中得到快乐。”

沈从文对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是充满热情和爱意的,他把堡子最动人的一面展现给了我们。相对应的,通过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作者也描绘了一幅都市生活图,城市在文章里给人的印象始终是模糊而遥远的。从《萧萧》等作品中,我们认识到沈从文其实看到了湘西那样的自给自足的村落里有着蒙昧封闭、保守落后的一面。但是,沈从文始终愿意用清淡的散文笔调去书写那样的一种自然美,用温柔的笔调,酿就小说清新、淡远的牧歌情调。对这片土地,他始终怀着赤子的热爱。

城里少爷的出现带来了乡下和城市的差异,总管和城里男人的奚笑让这位自尊心极强的小姑娘感到生气。她懂得这种差距,并且用自尊极力维护自己。城里的看护问了她很多关于乡下的一切,尽管她同样对城里有很多好奇,却没有问身边的周小姐,俨然扮演了一回“智者”的形象。在梦境里,三三更是幻想要狗把这人吓落到水里。也是梦里,管事的先生和城市少爷想用手中的金钱从三三这里换取鸡蛋,是用一种不屑和满不在乎的口气和三三交易,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吓唬他,用一种高傲的姿态告诉他们,搬你们家金子来,我也不卖给你。后来两人还在三三的面前出丑,被大狗追赶,滑落水中,一脸狼狈。

三三从头到尾没有跟城里的男人过多的接触,但对城市和城里人她是十分好奇的,她和妈妈甚至幻想了一座用极大的巨石垒就的城。出于这种好奇,她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爱恋。她心里觉得城里人漂亮,也渴望见识那样的生活。而现实呢,她跟她的妈妈还是要守着碾坊,偏不到城里去。虽然,她们有过那样的梦。

当她听到周围的人逗自己说把三三嫁给城里男人时,当她碰到城里男人同管事先生说着一件关于自己的行为,又不能叫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时,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像霞一样。三三确实好奇过,脸红过,心扉确实开过。

小说末尾,城里来的少爷突然死掉了。然而生活还在继续,当城里人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注定还要回归平静。至于那没有结果的爱恋,或许是因为城里男人的突然死去,或许是因为病态的城市与边城古镇之间的隔阂与差异,反正三三和妈妈经过短暂的失落之后随即走向了释然。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就像《边城》,傩送的出走、翠翠的等待以及那里的一切,都是出自于最本真的灵魂,至善至美。沈从文用这样的方式理想地展示一种朴素真诚的人性美。《三三》也一样,短暂的插曲,然后回归平静,有失落,却绝没有把都市与边僻的地方置于对立和矛盾中。这,也许是最好的结局。

我初读《三三》是因为沈从文喜欢这样叫张兆和,而且这本小说是写于他们的热恋期间,我想着应该会有个不同于翠翠的好结局,但是三三是沈从文的理想主义,是他心里乡土文化的持守者,那个白脸男人就好像是城里文化的代表,这就注定他们的结局只能这样了。无论结局如何,至少在三三平淡的生活中能遇见那个让她心里泛起淡淡涟漪的人,有些人能遇见就已经足够了。《三三》这篇文章,有三个点特别吸引我,一是沈从文把三三这个小女生的心里世界和情感变化写的特别细致,二是他把感伤的结局写的特别平静,三是这个故事背后折射了很多哲思。

三三初见白脸男人时,听那个白脸男人夸她漂亮,笑着跑去了,出于好奇她又故意跟在他们后面,听他们讨论自己该嫁人了,她用指头塞住耳朵,听管事先生说让白脸男人可以去做磨坊主人,脸上发着烧,心里有点生气,这是她情窦初开的.开始。她把这件事保密不告诉妈妈,但心里十分高兴,听妈妈说要去送鸡蛋,她假意说他们是坏人,妈妈问她为什么说他们是坏人,面对妈妈的问题她红着脸不回答。最后她还是陪妈妈去送鸡蛋,白脸男人注意到她,她有些紧张的说不出话来,看见城里女子在照顾白脸男人,听妈妈说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她还长得体面,三三心里有些许醋意。

三三最后一次去见白脸男人的时候还和母亲讨论过城里的事情,这时她是期待的,听到白脸男人去世的消息,心里一跳,想去看最后一眼他,但听别人议论那个城里女人是他的衣服,她脸白白的就走了,回到家,心里好像掉了什么东西一样,极力去记忆这失去的东西的名称,却数不出。从初见时的欣喜,到后来的淡淡忧伤,不喜不悲,这期间三三心动过,脸红过,吃醋过,期待过,失落过,沈从文把三三的心里世界描绘的很细致,让人不由得和三三-起脸红,一起失落,他把三三对爱情的憧憬和最后的无疾而终衔接的很好。

《三三》的结尾,三三望着那篮子,就蹲到地下去数着那篮里的鸡蛋,数了半天,到后碾米的人,问为什么那么早拿鸡蛋到别处去,送谁,三三好象不曾听到这个话,站起身来又跑出去了。简单平静的语调,没有歇斯底里的咆哮,却隐忍着内心巨大的悲痛,逝去的不仅是白脸男子,还有三三纯真的爱情和美好的憧憬,这个结局,能想通,也能接受,但还是会难过,沈从文最擅长用最平淡的语气,去讲述一个含有淡淡忧伤的故事,故事的最后看似平和却有一丝感伤。.不知道《边城》里的翠翠等来那个夜下唱歌的少年没有,但是她还有个期盼,她还可以守着这个期盼度过漫漫的岁月,可是不同于翠翠,三三的爱情还未开始就已结束,那个男人成为她平淡生活中唯一的波澜,就只出现一瞬,就己足够她用余下的时光去回味,如此淡入淡出,拿不走,抹不掉。

白脸男人的突然出现与离去,对三三是产生了一些影响,她对城里生活有过期待,对爱情有过幻想,她也对城里与乡镇的差距自卑过,但这不是她生命的全部,她的生命里还有妈妈,还有溪水,有碾坊,有她童年的美好回忆,还有余下的人生。她难受的都没有痕迹,那个男人的只是她人生一个小部分,纵然有些许失意,最后三三还是能多诗意的过完以后的人生。故事的最后所有的一切都会回归平静和释然,他们的生活都还要继续,所有的失落和感伤都会在平静的人生中淡化。

初识沈从文,便是《边城》。我那时候大概就和翠翠一样的年纪,沈从文笔下那个温暖的湘西小城给我带来了无数美好的回忆。虽然《边城》的结局并不完美,但是作品中流淌出的浓浓诗意却让我觉得他的作品是那么完美无瑕。我在文学的世界中结识了沈从文,结识了“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沈从文。

亦真亦幻

再次拿起《沈从文作品精选》,我已不是那个十三四岁的年纪,当初读文章时那并不具化的感情,如今已经渐渐地有了模样。无论是翠翠、萧萧还是三三,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淳朴可爱、温婉善良,她们恪守道德,同时又是道德的牺牲品。

沈从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洋溢着“人性美”,这种人性美存在于一个独特的精神空间,这种美带来的爱处于“真”与“幻”之间,这种美带有一种神性的力量,这种美是人性与神性的统一。沈从文说“我只希望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这个“希腊小庙”便是他独特的精神空间,里面供奉的有爱,有真,还有美。

亦近亦远

再次读沈从文的作品,我感受到了与第一次不同的距离感。第一次读他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是亲近,然而再读他的文章,我却感到了一种遥远。

沈从文的小说,总给人一种远离尘嚣、脱离世俗的感觉。而那些生存在他作品里的小人物又让我们觉得如此亲近。说是亲近,是因为沈先生的作品中处处洋溢着人性的爱与温暖;说是遥远,是因为年纪渐长的我终于看见了那美好的文字下透露出的无力与伤感。也许真正的美是需要这种悲凉与无助作为背景的。精神世界的美好和现实世界的残酷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让作者很孤独,于是这种在爱的身后透露出的孤独与无助便不动声色地流淌在他的文字里。

亦曲亦直

虽说爱与美是沈老文学作品里的主色调,但是它们在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形式还是略有区别的。对于美好的.事物,沈老从来不吝惜他的笔墨来直接称颂,而对于那种孤独与悲凉,他便选择了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小说中,这种伤感常常是以“曲笔”的形式来表现,而在散文中,沈老对于这种情感的处理方式便不再含蓄,而是直逼读者的心魄。但无论是曲还是直,这种情感的表现却一直都很清晰明了。赤子其人的沈从文就这样,该歌颂就歌颂,该示之以白眼便示之以白眼,他就是这么真实,这么赤诚。

亦爱亦恨

如果我说沈从文的作品亦爱亦恨,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不同意我的说法。沈从文给大家的就是一个充满爱的印象,若是说他有恨,怎么也是让人难以理解。而在我看来,爱与恨本来就是统一的——因爱生恨,因恨而爱。他的爱给了美丽的湘西,给了那里淳朴的人民,给了那里健美的男子,给了那里温婉的女儿。而夹杂在其中的恨便是给了那黑暗的现实,残酷的时代,不公的命运。正是爱与恨的交织,才给予人性美以高度。爱是人生,恨亦人生。

我想行走在湘西,我想去看看那神秘古朴的凤凰城,我想沿着那条小河去找找爱与悲伤。我想我会在湘西的行走中有点惆怅——“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犹豫,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什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面前,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我想用《湘西散记》中的这段话来带着我的这篇感想走向结尾,感谢沈从文,他让我知道怎么样在西安这样一个寒冷的季节找到温暖,他让我拥有了爱的力量。看过这赤诚的文字,我的心也变得澄澈,抬头看看窗外,天空也已然变得明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390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