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读后感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合计76句-经典语录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1

《黄河边的中国》是曹锦清的实证考察著作,该文章中集中了作者在开封实地考察时的记录和调查结果以及相关思考的和结论,该文章主要反映了在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现代中国农村的真实生态和困境,其中显现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的深思。

本文突出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农村早已建立却因习惯而被架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在本文中,百姓超生和政府滥收、数据造假之类的乱象似乎全都由来于此。信奉“山高皇帝远”的官员们仗着自己的权势为非作歹,村民的民主管理权力被相互勾结的官员们剥夺,使得他们无法获得一个真正为民做主、为民发声的代理人,申诉无门。而且在这片充斥着强大习惯力量的穷乡僻壤上,村民也往往因为“小姓”的自卑和民主意识的缺失而放弃自己的民主权力。这两项因素共同造成了这种农村几乎与现代民主绝缘的情况。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2

1995年,上海某大学的教授曹锦清做出到河南的农村进行调查的决定,并在河南的许多乡村、城镇、县市进行了调研。调研后整理出版了这么一本书。我大概花了近一个月的课余时间将这本厚厚的书看完,又沉淀了一个月,才打算写这么一篇读后感。向来不喜欢写读书感,虽然读完一本书后经常都会有些自己的感想。距离读完这么一本靠数据和事实充实起来的书有一个月之久,所有具体的人物、时间、地点、数据、事件等等都已经很模糊,但这正是我要的效果。在所有的细节都已经模糊的情况下更能让我从整体上把握这一本书的内涵。

要问我说这本书写的是什么内容,一句话,作者1995年在河南一些地方调研的记录。自己在支农的时候做过调研,也负责了支农活动的全程记录工作,因而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将书中叙述的调研过程和自己当时的经历结合起来,相互比较。当然,相对于一个学者的工作来说,我们做的很简单,很粗糙,得到的信息也很少。但是,也有相同之处。

作者调研是通过层层的关系网进入农村进行几天的蹲点调查,和村民聊天,然后搜集、记录他觉得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他还利用一些人际关系及讲座、报告和乡县村各级官员谈话、了解情况。在调研过程中,他发觉,1995年时候的中原乡村,在很大程度上和古代,或者说封建社会的乡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虽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主要反应在衣食住行上),但1995年时候的中原百姓还得缴纳很沉重的各种税,和村干部的关系还很紧张,思想意识一样闭塞落后,最讨厌的还是官吏的腐朽现象。于是有时候,作者有不知身处何时何地的茫然之感。

调研过程中,作者发现,一个个村庄就像某些官员的一个个封闭的领域,外人很难进入,更不用说获得一些事实。于是作者时不时会觉得在自己的祖国进行学术研究的实践活动很困难。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但又很无可奈何。于是像作者要做这样的调研,得通过层层的关系才能进入调研现场;而调研过程还得小心翼翼,生怕触犯某些人的利益。

我不是很清楚作者调研的目的,但是,在书中他屡次论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批判了只埋头于书斋的研究、不去进行实际调研的一些学者的治学之法。而作者也意识到要进行这一类型的调研,在国内当时没有系统的理论可以指导,而直接套用外国的理论则有些牵强。理论的总结需要实践的支持,于是他得进行实践;但实践得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但是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理论……他只好在这种矛盾下进行实践,或许他心里暗暗觉得如果能够在实践之后总结出一套有用的理论将会是这一实践之后的最大收获吧。我觉得,其实在进行调研的时候,作者本着的是和我们在支农时候相似的一种理念,就是不是很清楚自己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觉得做了比不做好。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当地人民现在的生活状况也就对很多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像作者这样的人就会想去看看我们的母亲河现在怎样;在母亲河哺育着的'地区的人们过去怎样生活,现在又是怎样生活……他是写出了一本书,但是,书中只是记载了他的调研情况和他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谁会去读这么一本书,这本书会不会对决策者的行为产生一些效果,他都不知道。只是基于一种知识分子的自觉,他去调研,去记录,去思考,去反映。就像我们的支农活动。一直不甚清楚我们的意义,但是就是去体验,去实践,去发现,去关注。

站在现在的时间点上来看,作者选择的时间,1995年,可以说是很特殊的时间。1995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各方面进行更深入、更广泛变化的转折点。看的时候,我回忆起的是95年的春节,我们举家从广西搬回福建的老家;95年,我们还住在土坯瓦顶的房子里,一大家子在一起住;95年我们周末要到山上捡柴;95年,家门口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被雨水冲得坑坑洼洼、坎坷不平、泥泞不堪;95年,村里几乎没有什么工厂,没有路灯;95年,村里的小学和民房一样破旧,下雨天还会落雨;95年,镇上只有一个中学,17个村子的孩子到同一个地方上中学;95年,我们的同学基本上都不是独生子女……95年位于东南沿海的家乡,和中原大地上的很多村镇一样。但是, 【第95句】: 【第96句】:97年后,中国社会变化的速度之快,让人难以置信。就我的家乡而言,水泥路的铺设、路灯的添置、小洋房的雨后春笋搬拔地而起、小学中学的重建、各种私人办的工厂的兴起、烧柴改为烧煤……几年间,整个镇的面貌几乎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于是在读《黄河边的中国》的过程中,我一直很好奇的是,作者去过的地方,现在怎样了?变化是不是和我的家乡一样巨大?可以说,95年时候记载的情形对我们来说,已经几乎是上一辈的事情的感觉了,那样的生活,只存在于我们模糊的童年的记忆中及书页里。才十几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的变迁让人瞠目结舌。但不知道那些95年仿佛还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中原大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多少的变化?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

书中还记载了几个比较特别的村子的“发迹史”,包括南街村等“四朵金花”。这些村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们靠着一个有魄力、有能力的领导人将整个村的人心团结起来,一起选择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在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下发展经济,获得骄人的成绩,全村共享,令人艳羡。虽然它们的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共同的是,村子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领导人物的能力及出名后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这样的村子经过几年的高速发展,经济确实起来了,人们的生活确实比周围的村子的好许多,但是,它们的模式不可复制,因为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有那么出色的领导人。而它们对它们领导人的高度依赖则会让人担心,一旦它们的领导人下台后,村子还能在原来的轨道上正常、健康、持续地发展吗?

作为支农队员,读这样的书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对农村现状的了解,希望从中能找到可以借鉴的地方。但是,书中的资料可以说已经很陈旧了,离我们想了解的农村现状比较遥远;所能借鉴的,是作者作为知识分子的自觉、灵活的调研方法、调研时的认真细心,有所侧重及对调研结果的思考、总结。要想提高自己,光读这么一本书绝对不够,还得再读些相似题材的书,通过对比来提高自己。

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3

前段时间,自己在老师的推荐下,找来《黄河边的中国》,用了大约三个周的时间,读完了全书。读完之后,不禁感慨万千。

一开始,自己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翻开前页,发现了这样一段字:“此书甚好,后传诸君,万勿以其字数多而拒之。”看到这段评价的时候,我就隐隐地感到选择这本书是正确的。接下来,我去读的时候也就为其中的观点、内容、分析与思考,而深深叹服了。

《黄河边的中国》是在1996年,由上海学者曹锦清经两入中原,借助其“亲友关系网络”,深入河南农村进行田野调查,历时120余天,后以日记体形式写成的。这本书主要是站在观察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的立场,包括“从下往上看”,“从内向外看”两个视角。何谓“内、外”“上、下”?所谓“外”,就是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范畴;所谓“内”,即中国自身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指依然活跃在人们头脑中的习惯观念与行为方式中的强大传统;所谓“上”,是指中央,指传递、贯彻中央各项现代化政策的整个行政系统。所谓“下”,意指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社会领域,尤其是指广大的农民、农业与农村社会。所以,“从内向外看”与“从下往上看”,就是站在社会生活本身看在“官语”和“译语”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

《黄河边的中国》主要涉及指导下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的实际变化过程。一方面关注面非常广泛;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1995年前后的一些河南农村现状与问题。虽然1995年,离现在已经相当遥远了。可是书里面的一些发现的问题和对问题的反思,却对今天很有借鉴意义,发人深醒。

【第1句】:对于三套语言的问题。书中说,当今中国似乎有三套语言:一是传媒官话,空洞无物。二是校园讲义,没有根基。这套从西方传入的学术语言,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找不到它们的所指,成为漂浮在知识分子表层思维与语言中的浮萍。三是民间语言,尤其是酒席语言,反映出变动着的社会事实与社会情绪,语言活泼而富有生气。

【第2句】:对于单产提高原因。作者讲,如果单纯从农村经济方面来看,可以说我们近5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单位产量在50年内提高了三至五倍,甚至更多。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基本建设,种子的改良,化肥、农药及其他技术的推广,是单产得以大幅度提高的关键因素。由于单产的提高,使得我们只占世界耕地的7%的国家,能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第3句】:内地医院差距。书中写道,原来各医院的收入,主要靠公费医疗这一大块,其次是附近农民的自费医疗。如今开封市的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根本无法支付职工的医疗费用。不少农民抬着病人来治病,一听如此高昂的医疗药物费,吓得又把病人抬了回去。近几年,前来医院治病的人锐减,各医院发生“抢病人”的现象:凡介绍一个有支付能力的病人,医院给一定的回扣。

【第4句】:村干部素质下降。书中讲,村支书,直接面对数百农户,许多得罪村民的事要他去干。没有大族强宗的背后支持,是干不成事的。因为没有人会听他的话,也可能在村选举中落选。如今改革开放,农民自由了,村里能干的人,自己外出去找各种赚钱的门路,他们根本不想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那些没有能力的人,想干也干不成。乡政府为了推行各项农村工作,只能去找那些想干且有能力干的人来当村支书,当村长。在目前这个情势下,想谋求这一职位的人,往往有谋取求私利的动机,而能干者往往有大宗强族的支持。这样,村干部拉帮结派、欺压弱小、腐朽之事往往而有。这就是说村委一级存在着宗族化、地痞化的极大可能性。当然已经宗族化、地痞化的村委,如今毕竟是极少数,但苗头已出现。”

其中,书中还涉及到一种对中国农村农民的根本特点的理解。

【第5句】:小农经济的特点。作者总结为,一是各农户主要还是与土地相交换。这就是说,以家庭劳力与承包土地为主的自给经济依然占据很重的比例。在人均耕地不足一亩的乡村,各农户从事农业经济的主要目的在于粮食自给。二是利用血缘与情感维系的非市场的人情交换。虽然各农户在经营各自的狭小农场的过程中,尽可能做到自给自足,但总有一些事务非单家独户所能解决,这便是各农户都要维持与巩固一个亲友关系网络的原因。他们用人情关系、礼尚往来维持一个非市场性质的物资与劳务交换网络。三是农民与市场的关系。传统农民只有与周围集市相交换的经验,从来没有与国内大市场相交换的经验。由于农民交换经验规模过于狭小,能向市场提供的商品量很小,进入国内市场的成本过于高昂。因而各分散经营、独立决策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大市场相衔接。……四是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农民的、独立决策的农民根本无法与大市场相衔接。……四是农民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农民的÷基本特点是他们无力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的途径形成共同利益,缺乏共同利益的意识,也就不可能通过平等协商的途径建立共同的合作组织,并通过有约束力的章程与领导来解决自己的共同事务。谈到一些关于时政与地域性问题上,作者的见解一针见血。

【第6句】:从表面上看,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都是站在这一起跑点上同时起跑,其实不然。东南沿海地区,至少从五口通商以来便处在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近代型的工商城市密集于东南沿海,东南沿海乡村农业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一直在持续进行。且工商城市的发展,反过来促使东南沿海的农业逐渐商品化了。计划经济的确定,只是暂时中断了这一过程。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东南沿海乡村高于中西部地区,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一压力也迫使沿海乡村的剩余劳力向工商业寻找出路。公社时期社队企业的存在与发展便是证明。推行土地家庭承包制后,东南沿海乡村在社队企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了乡镇企业,农业逐渐降为副业。东南沿海乡村企业的迅速崛起与迅猛发展,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天时即人均耕地严重不足,而历史地形成的向非农经济谋生的强大冲动;地利,即同时得国内与海外两大市场之便利;人和即有大量“城市亲友关系”可资利用,为乡村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与市场。当城市与国营企业改革迟缓且艰难起动之时,东南沿海迅猛发展的乡镇,当城市与国营企业改革迟缓且艰难起动之时,东南沿海迅猛发展的乡镇企业已占据了绝大部分轻纺日用产品的市场。

【第7句】:村支书的心里话。现在人人都认为无官不贪,你就是不喝不拿,洁身清廉,别人也不会相信你。你如明明不贪而别人都认为你贪,这不是明摆着吃两份亏吗?既然这样,倒不如贪一点。做村支书的前二三年,最多吃点喝点,真的没有搞钱,这三四年搞一点。搞得太过分,村民意见闹大,到县里、市里去上访上告,这个小官便当不成了。村支书就是村里的第一把手,全村的大小事情他一人说了算。要搞个二三万元钱,还是挺容易的。譬如,乡干部来村检查工作,一般都到他家吃喝。每次吃掉一百,他报二百,有谁知道呢?修路、部来村检查工作,一般都到他家吃喝。每次吃掉一百,他报二百,有谁知道呢?修路、打井,集资十万,他从包工队中收5000元回扣,又有谁知道呢?在审批分配计划生育名额、划分宅基地时,收点礼,也是常事。总之,不要做得太过分,贪心不要太厉害,适可而止,每年弄个二三万元,确实不成问题。

在这本书中的等等篇章上,都有自己落在实际考察之上的见解。

通过阅读这本《黄河边的中国》我对转型过程中的红果社会有了一点了解。对农村社会状况多了些认识。作为新一代大学生要了解社会,了解环河边这片古老的土地。中国的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最为关键,任务繁重。中国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改革,始于农村,始于公社集体耕作制的改为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改革确实解决了农业产量与农民生活长期停滞不前的大问题,但其所引发出来的一系列经济、政治与文化后果,一部分已开始显现,一部分还深藏在未来的发展之中。所以对农村社会实际状况与问题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黄河,这条中国的母亲河,从古至今以其丰富的乳汁养育着中国华夏儿女,也因为她泛滥的河水给两岸的人民带来过无穷的灾难。《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通过对黄河边几个重要城市的观察,再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社会所出现的问题,令人反省。

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1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了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了。

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了,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2

苏东坡是我非常敬佩的大文豪和大学者,他在多个领域都是文艺上的佼佼者,例如书法、诗词、散文等,都成为了大家,并且他还是一个美食家,善于品尝和烹煮,他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个天性乐观的人,早遭遇了不公平和排挤时,他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自己的乐观坚持的做学问和生活着,这种精神值得我学习!

苏东坡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也是举国闻名的散文家苏洵,但苏洵在科举的道路上走的非常不顺利,名声大却不善于科考,因此父亲对两个儿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结果苏轼科考就中了榜眼,而根据历史记载,考官欧阳询害怕实际上第一名的苏轼是自己弟子曾巩,从而引起学子门的质疑,于是就改判为榜眼,结果发榜出来居然是苏轼,也就是说苏轼是实际上的状元。

苏轼在政治上头脑清醒,既不属于鹰派,也不属于鸽派,因此遭到了两派的打压和排挤,不论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都认为他是政敌,因此他曾经也遭遇过著名的乌台诗案,好在宋英宗下旨赦免了他,这些遭遇不过是政敌的攻击罢了。

苏轼在朝廷树敌很多,因此一再被贬,并且被贬到当是称之为九死一生的蛮荒之地儋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岛,但苏轼不仅没有就此颓废和失望,更加坚强的活着,为当地的百姓办学和教化,此后海南也出了一些进士和举人,这都是苏轼的学生,可见文化的影响力之大。

我要像苏东坡学习,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为自己的人生添加光彩!

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3

今天我写的是大文豪苏东坡,我上初二了,张老师是我们的新老师她是很棒的老师我们都很喜欢她。她刚一上任就让我们读一本书《苏东坡传》从开学开始到现在我们已经读完了这本书了。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

苏东坡他一生有许多的坎坷与悲哀。说到底,在于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可恶的事情,他的奋斗目标是在百姓的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百姓他们的愉悦和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阻碍,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一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坎坷与泥泞,可从他的诗中,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苏东坡不管怎样他依然能够挺起胸膛向前走。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水调歌头》我们耳熟能详,它的作者是苏东坡。而这本书写的正是他,林语堂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读过他所有的著作才来写这本书。林语堂也非常喜欢苏东坡,我也不例外。

拿到这本书时,以为这本书写的'是苏东坡一些有趣的故事,没想到竟然写了苏东坡的一生。。我一开始读这本书时,觉得有些枯燥,爸爸却说“开始时可能是有点枯燥,但读着读着就不会这样了,这才是正真的文学!”或许文学就是这样吧!苏东坡的一生很坎坷二度遭贬,颠沛流离,读到第四卷,第24章苏东坡二度迫害时,我心里怒火中烧,真想穿越时空为苏东坡辩解。

有一回,我数学考试考的很差,我想回家给妈妈爸爸看卷子该怎么办啊!,我就伤心起来,不知不觉的就哭了起来,同学们都纷纷来安慰我,说“没关系的,下次你考好一点,就可以了呀!加油!”我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考差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再努力一点就好了,做人就要像苏东坡一样要乐观面对。

我一直想不通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苏东坡传》、《孔子的幽默》等写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爸爸又告诉我“那时候林语堂在美国,他要在美国中国历史文化,所以才写的!”原来是这样啊!我想林语堂肯定是个十分热爱文学、有热爱祖国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让我彻底了解了苏东坡,又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乐观、宽容、还要关心他人。我现在甚至觉得苏东坡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5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500字6

他是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人,他是一个虽屡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人,他就是豁达乐观的苏东坡。

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下了中外闻名的《苏东坡传》。在林语堂笔下,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苏东坡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一位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精彩笔触,一位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有的困难挫折在苏东坡眼里都是云淡风轻,一飘而过。在苏东坡晚年,他不幸被人控告,后受到牵连苦难,被贬谪不毛之地——黄州。当地气候变化无常,环境十分恶劣。但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兴致极高地给老朋友章谆写了一封信,信中大致写了黄州的环境气候很差,供餐简便,衣物朴素等。而几天后,苏东坡又兴致勃勃地写信给章谆表达自己对黄州的喜爱之情以及风景之美。

如此恶劣的生活环境下,苏东坡仍保持着乐观的性格,这豁达乐观的天性真值得发扬光大!

当我们学习时遇到挫折;当我们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当我们被人讥笑时,我们都要学习苏东坡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性格,不怕挫折,迎难而上,笑对人生!

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这就是苏东坡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hougan/show-8596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