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除夕要贴对联,楹联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
楹联是一门雅共赏的艺术品类,古今往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楹联的艺术探求。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贴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于是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装饰环境可以体现楹联的自身特征,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形式不同,但都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迎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
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常常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使后人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如滕王阁有一联:“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己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祈祝吉祥是楹联这一文体的内核,古有桃符驱逐鬼邪,后有春联庆贺新年,宋代以后的人们还逐渐有了写寿联的习惯。孙奕在巜示儿篇中提到,黄耕庾夫人农历三月十四生日,吴叔经为其作一寿联“天边将满一轮月,世上还钟百岁人”,一方面表达对老人高寿的喜悦,另一方面还有祝福的意思。
我们在作联时,必须注意楹联喜悦,吉祥的效果,要根据实际内容撰写有不同层次的充满吉祥气氛的楹联,文体要得当,做到恰如其分,必要的艺术夸张是可以的,但不要无的放矢,要做到文题相符。
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问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洁精炼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
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且举一例,程十发所撰:“揉春为酒,剪雪为诗"。作者以物咏怀,跑蘸对春联的浓郁之情,更将春的颜色作为酿酒之曲,把春雪之图一片片剪开,组成诗词,一“揉"一“剪”,用字奇险,正应了古人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楹联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绝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之情。请看鲁迅赠瞿秋白的一副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翟牺牲后为瞿编了巜乱弹》巜海上述林》以示纪念。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3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