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对联
  3. 经典对联

文学小知识楹联的起源

关于楹联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包括偶文说、桃符说、骈文与律诗说等。目前最为权威的,是清代纪晓岚大学士推崇的桃符说,也是当今中国楹联学会推崇的起源说。

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归宋前一年的除夕,末代皇帝孟昶(chang)令学士辛寅逊在寝宫门口题桃符板。

桃符是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张贴在门首,借以驱邪压鬼,并一年一换。

孟昶对辛寅逊所题的桃符不太满意,于是自己写下:“新年纳余庆,嘉(一说‘佳’)节号长春。”的句子。

后来后蜀被宋统一后,朝廷让吕余庆去成都做知府,而“长春”又恰是宋太祖赵匡胤的诞节名,正好对应了孟昶所写句中的“余庆”和“长春”,因此在当时被当作语谶(chen),就是预言。

当然,也有人认为只是孟昶无聊时的偶然之作罢了,不过已无法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其平仄关系为“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是目前楹联与格律诗格律中的特殊格,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第二句首字可以不论。这句式在楹联和格律诗中很常见。

但是谁能料到,孟昶所写的十字偶句成了楹联的开山之作。后来的人竞相模仿此句式的形式、词性,形成了言简意赅,对仗工整的对联。

后来,宋人将孟昶的十字偶句推广并放在楹柱上,形成了楹联。元明后,写联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于到了清代,朝野上下、殿庭庙宇、苑圃之间,都挂满了楹联。楹联的制式、格律也日益完善,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

楹联在发展中,又衍生出了春联、寿联、挽联、喜联、庙联、文房联等众多种类。

其中春联的历史最为久远,因为孟昶所作联即是春联,只是后用纸代替桃符。但春联的盛行得益于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时,在除夕夜令公卿士庶在家门上悬挂春联,并微服出访欣赏联语以供玩乐。但他在一户阉猪的家门上没有发现春联,于是大笔一挥:“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隔断是非根。”联成离去,但再来之时,依旧未见阉猪户挂春联。他询问后得知,原来阉猪户知道是御笔,把春联挂在了中堂上供了起来,于是龙颜大悦,赏了阉猪户三十两白银。

由此可见,春联起源于五代,盛行于明初。

现在,楹联可以发表于人们的起居处所、器物及天然胜景等进行装点作用,融入民俗,孕育文化气息,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31068.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