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被砍头,位居高官的父亲没为他求情,只为儿子写了一副挽联
鲁迅先生曾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最能被形容为中国的脊梁的,莫过于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更是他壮烈一生的真实写照。
中间谭嗣同 两个仆人分别带剑和笛谭嗣同出身于政治豪门,父亲谭继洵曾担任湖北巡抚和湖广总督,是清朝正一品的封疆大吏。书香门第出身的他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学术上他曾为现代人探索了“应用佛学”的领域,将佛法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上去,被称为佛学彗星(中国历史上仅有2人)。
谭嗣同虽未有功名,但其激进、革新的思维收到了光绪帝的赏识。封其为四品大员,拥有了宰相一般的地位。谭嗣同在维新变法期间,主张废科举、办学校、开矿山、修铁路,主张和日本、泰国、德国、俄国一样自上而下的进行国家政治改革。
深谙佛学的谭嗣同然而,谭嗣同主张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统治阶级的广泛认可,甚至动了慈禧等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而又因为光绪皇帝没有大权独揽,因此改革终将失败。谭嗣同因为身患疾病,没有选择逃亡日本或者乡间,从容就义。
谭嗣同被砍头慈禧太后对谭嗣同深恶痛绝,命令刽子手用钝刀处刑,刽子手在脖子上连砍20多刀,谭嗣同口鼻喷血,口中仍喃喃:“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壮哉壮哉!”围观区群众达万人,然而这些围观群众并没有觉得谭嗣同是可能带来国家进步的希望,反而对其纷纷唾骂,投掷秽物,甚至给刽子手扔赏钱。谭嗣同死后,尸体在菜市口三天没有人守尸,百姓纷纷在他的身上吐痰。当时清朝人的愚昧可见一斑!
而谭嗣同的父亲作为封疆大吏,却没有为自己的儿子求情,反而是写了一首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何解?上联的意思是指当时对于维新派谣言四起,谩骂不断,处境艰难;下联指的是,儿子为国家进步牺牲,总有一天会平反昭雪,但可能在千秋百世之后。
谭嗣同作为谭继洵的长子,两人之间不可能没有父子之情。谭嗣同为了家族不被牵连,从容就义;父亲已经能懂儿子的良苦用心,于是他只能含泪的写下这首挽联。谭嗣同死后,谭继洵被革职,谭继洵在1901年最终在老家湖南浏阳病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duilian/jingdianduilian/show-31260.html